時間:2022年07月1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為提高河南省引黃受水區發展水平,需明確河南省引黃受水區當前發展狀態。 在深刻領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內涵的基礎上,從資源、生態、經濟、社會子系統角度,構建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單指標量化-多指標綜合-多準則集成(SMI-P)法,對河南省引黃受水區 2011—2020 年發展水平進行評價。 結果表明:研究區 14 個地級市發展水平呈上升趨勢,整體由較低水平上升為中等水平;各子系統中,資源子系統發展水平呈下降趨勢,生態、經濟、社會子系統呈上升趨勢;河南省引黃受水區發展水平時空差異十分明顯,各地級市發展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資源-生態-經濟-社會系統;引黃受水區;河南省
1 引 言
如今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1]。 該戰略提出后,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在黃河流域率先樹立河南標桿”,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河南省引黃受水區目前發展水平尚不明確,亟須探明當前發展水平,為河南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后,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術界掀起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熱潮。
目前,有關高質量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2-3]。夏軍[4] 總結了黃河流域綜合治理與高質量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指出要加強科學技術創新、落實流域生態保護措施。 張貢生[5]、安樹偉等[6] 研究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主要體現在整體性和系統性,強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人為本。 劉昌明[7]、楊永春等[8] 認為高質量發展的研究重點是探尋同質前提下的協同新模式。 隨著研究進一步深入,農業[9]、工業[10]、高校教育[11]、文化產業[12]、旅游業[13]、水利[14]等高質量發展概念被提出。 左其亭[15] 從戰略實施的需求出發,提出戰略實施的研究框架。 部分學者開展了一系列量化研究,評價了黃河流域九省區[16-19]、黃河下游[20]等區域的發展水平,研究結果表明黃河流域發展水平不斷上升。
通過查閱文獻發現,當前以黃河流域為對象的研究較多,針對河南省引黃受水區的研究相對較少;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大多結合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并以目標為導向,從創新驅動發展、資源安全供給、生態健康宜居、經濟增長有序、社會和諧穩定、文化先進引領等角度構建指標體系[21-22],很少考慮區域實際存在的問題,且從系統層面出發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相對較少。筆者綜合考慮高質量發展內涵以及河南省引黃受水區存在的實際問題,從資源、生態、經濟、社會系統層面出發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單指標量化-多指標綜合-多準則集成( SMI-P)法對區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以期為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2 研究區概況及數據來源
河南省引黃受水區位于河南省中北部沿黃兩岸,包括鄭州、開封、洛陽、三門峽、平頂山、安陽、新鄉、濟源、焦作、商丘、周口、許昌、鶴壁、濮陽等 14 個地級市,是“一帶一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呈承東啟西、連貫南北之勢,區位優勢非常明顯。 河南省引黃受水區資源-生態-經濟-社會系統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較為突出,水資源量有限,自然生態本底脆弱,不具備承載現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主要表現在:
、偎Y源短缺,人均水資源量僅為 214.21 m3,遠低于全國和河南省平均水平;②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23],水資源安全保障能力不足[24];③生態脆弱,城市空氣質量較差,地表水污染程度較高,酸雨發生率高,農村環境保護程度整體偏低;④暴雨洪水威脅大,如 2021 年“7·20”特大暴雨洪水,河南省引黃受水區 1 366.43 萬人受災,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⑤發展不充分,以農業為主導的特征明顯,經濟實力不強,低質低效問題突出;⑥人口密度大,2020 年河南省引黃受水區常住人口 7 409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 74.6%,人口密度 714 人/ km2,屬于人口密集區。本文所用數據主要來源于 2011—2020 年《河南省水資源公報》《河南省環境統計年報》以及各地級市的水資源公報。
3 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3.1 評價指標體系
綜合考慮河南省引黃受水區的區域特點以及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按照科學性、簡明性、可獲取性原則,以及完備性和代表性相結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原則[22],從資源、生態、經濟、社會 4 個子系統選取評價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資源子系統從水資源、土地資源、糧食資源的供給情況、利用現狀反映其發展水平,生態子系統從水生態、生存環境兩方面反映其發展水平,經濟子系統從宏觀經濟、綠色發展、創新驅動三方面反映其發展水平,社會子系統從人民幸福、基礎保障兩方面反映其發展水平。3.2 評價方法采用左其亭[25]提出的單指標量化-多指標綜合-多準則集成法進行發展水平評價。多指標綜合。 為彌補單一主觀賦權法或客觀賦權法的不足,采用熵權法[23] 與層次分析法[24] 相結合的方法,計算各指標的組合權重,然后進行多指標加權。
4 結果與討論
4.1 河南省引黃受水區發展指數時序演變及趨勢
根據式(1) ~ 式(4)計算得到 2011—2020 年河南省引黃受水區各地級市發展指數。河南省引黃受水區整體發展水平呈波動上升趨勢,其中鄭州明顯高于其他地級市,其他各地級市變化趨勢差異較小。 2011—2015 年整體發展水平較低,2015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以后,各地級市加大了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生態系統發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因此帶動了 2016 年區域整體發展水平的明顯提高。 2018 年對外貿易摩擦持續,造成貿易與跨境投資減少以及商品價格異動等負面反應,各地級市經濟發展水平略有下降。 區域發展水平分層現象明顯,鄭州創新能力強、經濟發達,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地級市。 發展水平增長速度最快的也是鄭州,發展指數由 0.42(中等水平)增長到 0.76(較高水平);增長速度最慢的是安陽,發展指數由 0.28(較低水平)增長到 0.41(低水平)。
4.2 河南省引黃受水區發展空間分布及演化
2011—2020 年河南省引黃受水區典型年份發展水平空間分布變化。 2011 年除鄭州處于中等水平、鶴壁處于低水平外,其他地級市均處于較低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河南省中西部地區發展水平率先提升,東南地區緊隨其后,北部地區始終處于較低水平;2016 年,省會鄭州帶動周邊城市發展,區域整體發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洛陽、平頂山、安陽、新鄉、商丘、周口均提升為中等水平;2018 年,許昌、濟源提升為中等水平;2020 年,除鶴壁、濮陽、三門峽外,其他地級市均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其中鄭州達到了較高水平。
從近 10 a 的發展變化來看,河南省中西部地區發展水平高于東部地區,鄭洛城市圈帶動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鄭開一體化持續發展帶動了東部地區的發展,而北部地區發展水平較低;區域發展水平相差較大,2020 年發展指數最高的鄭州為 0.76(較高水平),最低的三門峽為 0.36(中等水平),整體發展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4.3 河南省引黃受水區發展維度分析
根據式(1) ~ 式(4)計算得到 2011—2020 年河南省引黃受水區各市資源、生態、經濟、社會 4 個子系統的發展指數。各地級市資源子系統之間發展水平相差較大,而各地級市自身發展水平總體趨勢隨時間變化不大。 2019 年耕地面積與糧食產量有所減少,導致資源系統發展水平有所降低;2019 年 9 月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戰略以后,人均耕地面積有所增加、人均用水量有所減少,因此 2020 年各地級市資源子系統發展水平有了明顯提升。
商丘人均用水量較低,資源子系統發展水平提升最大,發展指數由 0.78(較高水平)提升到 0.86(高水平);三門峽發展水平下降最嚴重,發展指數由 0.92(高水平)下降到 0.55(中等水平)。由圖 3(b) 可知,2011 年各地級市生態子系統發展均處于較低或低水平,區域生態子系統發展水平較為低下。 2015 年以前各地級市生態子系統發展水平始終在低水平徘徊,2015 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以后,人均 COD 排放量與人均 SO2排放量明顯降低,2016 年各地級市生態子系統發展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基本上升了 1 ~ 2 個等級。2020 年,區域生態子系統發展水平比 2011 年有了大幅提高,整體上升 2 ~ 3 個等級,除鶴壁、三門峽、濟源外其他地級市均達到水平,許昌市著力打造生態強市取得明顯效果,生態子系統發展指數由 0.20(較低水平)上升到 0.90(高水平),上升最大。
2011—2020 年各地級市經濟子系統發展水平整體呈現平緩波動上升趨勢,但鄭州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地級市,發展指數由較高起點的2011 年0.45(中等水平) 大幅提升至 2017 年的 0. 92(高水平)。 2018 年之后受對外貿易摩擦的影響,鄭州經濟子系統發展水平有所下降。 鄭州專利授權數遠遠高于其他地級市,說明其科技創新能力較高;鄭州萬元GDP 用水量與萬元 GDP 能源消耗量均低于其他地級市,說明其綠色發展能力較強,因此鄭州經濟子系統發展水平大幅提升。
濟源次之,發展指數由 2011 年的0.30(較低水平)提升至 2020 年的 0.51(較高水平),原因是其總人數較少、人均 GDP 高于其他地級市。 其他地級市產業結構單一且創新能力不足,經濟子系統發展水平差距不大,在低水平與較低水平之間波動,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各地級市社會子系統發展水平在原有基礎上齊頭并進,都呈緩慢上升趨勢,但上升幅度不大。 2011—2020 年,各地級市自來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均有大幅提升,目前基本達到全面普及,因此各地級市社會子系統發展水平呈緩慢上升趨勢;由于各地級市人均受教育年限、醫療衛生人員比例均沒有較大提升,因此制約了社會子系統的發展,提升幅度不大。
5 結 語
本研究通過建立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利用 SMI-P方法,研究了河南省引黃受水區發展水平時空變化趨勢,并分析了各子系統的發展變化趨勢,主要結論如下:2011—2020 年,河南省引黃受水區整體發展水平呈上升趨勢,整體由較低水平上升為中等水平,遠沒有達到高質量發展水平;河南省引黃受水區發展水平空間差異較為明顯,中西部地區發展水平高于東部地區,北部地區最差,各地級市之間的差異在 2016 年后逐漸縮小;各子系統中,資源子系統發展水平呈下降趨勢,各地級市需加強各類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
生態、經濟、社會子系統呈上升趨勢,目前生態子系統基本達到高質量發展水平,各級部門仍需通力合作,并且制定嚴格的法規筑牢生態保護屏障;經濟子系統整體處于較低水平,各地級市需改善產業結構、加大創新投入與產出;社會子系統穩步上升,目前基本達到中等水平,各地級市需加強基礎保障、豐富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河南省引黃受水區各地級市發展水平各不相同,需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限于數據獲取途徑單一,本文僅對河南省引黃受水區發展水平進行了初步評價,今后可考慮利用 GIS獲取更多數據進行完善;本文未對提高區域發展水平的路徑進行優選,今后需對提高區域發展水平的路徑開展研究,有效促進區域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19(20):4-11.
[2] 遲福林.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目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J].行政管理改革,2017(12):4-13.
[3] LI Chenggang,WAN Jun,XU Zhenci,at al. Impacts of GreenInnovation,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and Their Interactionson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China [ J].Sustainability,2021,13(9):5277-5296.
[4] 夏軍.黃河流域綜合治理與高質量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人民黃河,2019,41(10):157.
[5] 張貢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內涵與路徑[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 5):119-128.
[6] 安樹偉,李瑞鵬.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推進方略[J].改革,2020(1):76-86.
[7] 劉昌明.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幾點認識[J].人民黃河,2019,41(10):158.
選自期刊《人民黃河》第 44 卷第 7 期
作者:張修宇1,周 瑩1,韓春輝1,楊淇翔2(1.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2.河南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