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2月0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藝術通感運用在設計中這一藝術創作行為讓我們耳目一新的同時,也勾勒出了一幅雋永的自然畫卷,讓人們茅塞頓開。在設計過程中,合理運用“通感”的概念和設計方法進行創作,是藝術創作中的一個新提法和新嘗試。本文從藝術通感的概念入手,通過對經典作品的分析,重點研究了藝術通感產生的原理及其產生的心理學依據。
關鍵詞:藝術通感、通感創作、通感欣賞、原理
一 藝術通感的概念
“藝術通感”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創作手法,也是一種特殊的感覺形式,它是我們設計工作者在藝術設計過程以及我們的受眾對藝術作品的鑒賞中,產生的人類特有的“審美活動”。通感審美活動是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是一種通過藝術元素、藝術形象和藝術符號去認識客觀世界的思維活動,這種活動是一種雙向的活動,一方面取決于藝術工作者的設計理念,另一方面取決于受眾的經驗感受與接收程度。從設計工作者的角度來說,用通感的創作手法將廣告作品創造得多元化而有靈氣,有效的喚醒了受眾腦海中關于設計作品所表達出的類似影像和記憶,復寫了人們在生活里與圖形元素相關的符號中體現的生活感受,調動了欣賞者五個感官的相互交融,從而達到了通感體驗,最終讓受眾從設計作品中收獲了審美體驗和感情上的滿足,同時也對藝術作品有了深刻的印象。從欣賞者角度來看,我們的受眾通過欣賞和感受藝術設計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藝術符號和藝術元素,產生了通感感受,對我們所處的環境和客觀事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欣然地接受了藝術設計者對美的體會、再創作以及作品的精神和靈魂,具體到商業設計中,受眾就很容易得接受了你的賣點和產品。
“通感創作”和“通感欣賞”二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是一個事物的一體兩面,也是一種通過視覺到心理反應再到生理感受的一個否定之否定螺旋式進階的過程,它以視覺感受為基礎,以心理反應為核心,以生理體驗為第一要義。通感創作來源于通感感受,最初用通感手法進行設計的藝術作品始于設計者本身的通感體驗。“通感審美活動”是各種感官有機的結合和積極的調動。受眾由觀賞到一個平面設計作品,從視覺初始,對審美對象進行更深一層的感悟,進而有了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甚至有了這五感的綜合體驗。我們在欣賞作品時,時常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就是通過作品和受眾本身的交流,良好的調動了欣賞者身體的感受和心理的體會,從而在通感欣賞活動中,全面的讓受眾得到了“五感享受”而全身心的投入。我們設計師在設計平面廣告作品時,要有意識的讓受眾參與到我們的作品里來。一旦增加了受眾的參與感,讓受眾和我們共同完成我們的設計作品,那么受眾的通感感受會更深刻,我們要傳遞的理念也會更深入人心,廣告產品的效果也就更突出。
《綠色步行》這則廣告正是運用“藝術通感”原理創作的典范。該廣告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DDB China Group)創作,是人的視覺、觸覺、感覺、心理的互動通感設計。
圖 1 綠色步行
環境污染,其中40%來自汽車尾氣。據中國商務部統計,中國目前近5億輛汽車,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王國,這對于環境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影響。面對這么龐大對環境的挑戰,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需要創造一則吸引受眾眼球的廣告作品,他們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方法來呼吁人們保護綠色環境,把廣告媒體選定為繁忙的人行道,通過在街頭與大眾互動的方式來完成。DDB團隊在開車和步行人接觸最多的紅綠燈前和斑馬線上鋪了一張12.6米長7米寬的巨副寫真畫布,畫布中央畫了一棵沒有葉子的樹。在路兩側的交通燈底下各放置了一塊浸透了綠色的環保耐洗快干漆的海綿墊子。當行人過馬路時,會先踏到綠色的海綿,繼續向前行走時,他們的鞋底會在地面上的那棵樹上留下腳印。留在畫布上的那些綠色的腳印就像是那棵光禿禿的樹上長出了葉子,這使人們體會到通過步行就可以創造出一個更加綠色的環境。最后形成了一張用人們腳印創造出的巨幅的海報“綠色重生”。[1]
這則廣告運用調動人們五感互動的通感創作手法和創作思維,透過這種參與方式和簡單直接的創意,讓人們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少開車真的能創造綠色環境!毒G色步行》一開始在上海的7個主要街道展開,后來擴大到了中國15個城市的132條道路上。參與此項活動的行人數量超過了392萬人次,引起了各大媒體的巨大關注及反響。據反饋資料,大家的環保意識上升了86%。活動結束后,巨幅海報已被上海正大美術館盛邀展覽和收藏。
二 藝術通感現象產生的原理
“藝術通感作品”的產生和形成既有主觀原因又有客觀原因。
從主觀條件上來講,我們的設計作品和通感感受的傳達,要受到受眾的文化層次、知識結構、興趣愛好、經驗習慣,對設計作品的好惡態度等方面的制約。受眾基礎條件的差異會導致對作品賞析的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平面作品時,注重對大眾體驗的把握。
從客觀條件上來講,我們的作品如果想喚起觀眾的通感體驗,作品本身一定要是受眾曾有過類似經驗的,必須是一種似曾相識的感受。簡單來說,我們的設計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我的的受眾之間要保持著一種友善的聯系。僅僅有聯系也是不夠的,還要有區別。我們要增加作品的幽默感和新鮮感,將此作為吸引受眾的閃光點,或者說我們的作品可以為欣賞著提供一些新信息,讓受眾產生一種新的體驗。
用一句形象的語言來表述,通感設計“既要在情理之中,又要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指的是在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圖形符號的內核。整個圖形符號的組織和設計必須圍繞著平面設計的中心主旨來發展,要求我們的設計具有嚴密的邏輯合理性和明確設計意圖,要注重烘托設計作品中想要調動受眾通感感受的內容。“情理之外”說的是我們要將獨特的意念、新穎構想注入我們的設計作品中,調動積極的手段和有效的方法,在保存設計作品和圖形元素的“原意”和“原態”的基礎上,將具體的形象和抽象的思維緊密相連,勾勒創造出新的形式、新的圖形和新的布局。物質外延和精神內核的聯系和結合更容易讓人們產生通感感受。
下面我們來看一組能調動受眾“通感感受”的作品。
以上是兩幅麥當勞的廣告作品。第一幅是麥當勞薯條的廣告。這則作品將常理和驚喜相結合,讓人們耳目一新,會心一笑的同時,獲得了通感體驗,充分調動了人們的五感享受。該設計作品,將原本的白色斑馬線和麥當勞的薯條相結合,取其“直,規則”的共通點,用“元素的替換”的創作手法,讓我們的受眾在幽默一笑后迅速領悟了這則廣告所表現出的意圖。每日經過斑馬線,就會勾起受眾的聯想,通感,聯覺體驗。首先是視覺體驗,當受眾看到斑馬線時,就會在腦海中會不斷的強調麥當勞薯條的形象。進而是視覺和味覺相聯系,看到黃色受眾可聯想起薯條的味道,之后腳步的觸感又引起了受眾的心理聯想,每當走在斑馬線上,受眾就會將自身的安全和薯條食物的安全性聯系在一起,表明薯條和斑馬線一樣,保衛著您的健康和安全,體現了薯條“安全可靠,可放心食用”的含義,于此同時受眾似乎真的聞到了傳來的薯條香味,似乎聽到了麥當勞的廣告歌“更多選擇更多歡笑就在麥當勞”,轉一個彎,到街角,就走進了麥當勞,發生了購買行為。你看,還有指示牌呢,沿街的車站里都是距麥當勞還有多少米的廣告牌。
這就是一個完整的通感現象的由產生到發展到結尾的過程。整個過程由視覺作為起點,調動了受眾眼、耳、口、鼻、手五感共通的體驗。在設計中,我們基本上應該把握大體上相同少部分不同的比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八定律原理,百分之八十的相同感受的喚起,百分之二十不同驚喜的注入。
我們再來欣賞一則運用通感原理所做的設計。該設計同樣的展示了,原來設計可以如此調動我們的“五感”,讓人們獲得通感體驗。
圖4 香必飄空氣清新劑廣告
上圖是德國Jung von Matt Matt/Stuttgart公司為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Ambi Pur(香必飄)空氣清新劑品牌所設計的名為“花給你的房間注入力量(Flower Power your room. Ambi Pur.)” 的廣告作品。該作品利用折疊音樂賀卡的基本原理,將立體的紙塑花朵設置于洗手間門的轉角處,當受眾關上門時,墻壁上就綻放出了一片絢爛的花朵。這是一則優秀的“通感”設計作品的例證。它完美的將人們的嗅覺、視覺、觸覺、聽覺結合在一起,給受眾了一個美好的體驗,讓受眾在第一時間記住了設計作品和廣告產品。該作品將我們受眾熟悉的事物:“花朵、香氣、音樂卡、衛生間、門”用一支小小的清香劑聯系起來,百分之八十曾經有過的感受、經歷和這百分之二十的驚喜聯系起來,使整個廣告設計作品充滿了通感情調和人性化。
三 藝術通感產生的心理學依據
受眾的通感體會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表現為受眾個體心理吸取積極信息的一種活躍的狀態,表現為受眾主動調動自身的各個感官對設計作品做出的一種欣賞和反應。使這種通感心理活動具了有積極向上的方向性。受眾將作品中的一個主題或一種思想提煉出來,將其稱為“通感感受的核心和主旨”,于此同時,將核心主旨旁邊圍繞的事物和感受部分主觀的放置在通感感受的邊緣地帶,將和核心感受無關或距離比較遠的事物排除于通感感受范圍以外。在我們的通感設計中表現為圖形和背景二者之間的關系。圖形元素要突出表現,占作品的主導地位,背景是對主題元素起輔助和反襯作用的。具體到“通感設計”中來說,通感設計要表現的主題內容就是我們平面設計中的圖形元素,通感感受就是我們設計中的背景。我們可以通過“魯賓之杯”這個作品很好的闡述以上概念。這二者是相互補充,互為圖底的,是一種雙重意象(Double Image),缺一不可。
[1]第十二屆龍璽廣告大獎年鑒,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