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1月2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三言”“二拍”中描寫了諸多男性形象,其中有一類“負心漢”形象十分顯著,他們普遍呈現著軟弱性、功利性和虛偽性。既傳襲了中國古代文學中傳統的“富貴易妻”的模式,又有著新時期的特色。
關鍵詞: 負心漢 軟弱性 功利性 虛偽性 男性弱化
Abstract: "Three words" "two pat" describes the many male characters, among them a scorned han "image is very significant, they generally on the weak, utilitarianism and hypocritical. But if it is preached that strik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wealth easy wife" mod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period.
Key Words: occasion han weak men weakening utilitarianism hypocritical
中圖分類號:I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存在著這樣一類人物形象。他們大部分是貧寒書生,初時落魄潦倒頗不得志,可一旦機運巧合得以金榜題名狀元及第,立刻背情負義攀附權門,拋棄原有的發妻或情人。這種人物即為被斥為“薄悻無情”的“負心漢”。縱覽古代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以此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不為少數,情節內容大同小異套路十分相似。尤其是在三言二拍這部既反映了市民階層的理想、愿望、要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封建倫理道德影響的社會百科全書中刻畫的尤為細致。
俗言俚語中的“癡心女子負心漢”反映了男權社會中女子不自由的生命狀態和悲凄可憫的情感體驗。然而,就“負心漢”這一文學形象而言,其具備深遠的歷史印跡可遁。
向前追溯到《詩經》和《古詩》的時代,我們就可以從其中的一些詩歌篇章中看到“負心漢”的影子。從《詩經.氓》中那個貌似憨厚實則“二三其德”的男子以及《古詩。上山采蘼蕪》里的“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的舊日夫妻相遇情形中就可窺其一斑。
縱向發展,在元稹筆下的唐傳奇《鶯鶯傳》里,張生正是一個“始亂終棄”卻被詡為改過從善浪子回頭的所謂正面典型。關漢卿的元雜劇中也有很有名的一出《調風月》,其中也塑造了一個負心薄情捐棄初戀情人燕燕的小千戶。然而,更為有名的要數改編于早期南戲《趙貞女蔡二郎》的《琵琶記》,盡管男主人公蔡伯喈在作者高則誠筆下是以一個忠孝兩全的人物而出現的,他的拋棄家庭、另娶貴妻也補處理為被人脅迫身不由己的作為,但無論是有意拋棄,還是身不由己,蔡伯喈終究也是作為一個“負心漢”的形象出現的。
可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男子負心現象無獨有偶,存在于各類作品之中,在“三言二拍”這部深刻描摹了世情百態、真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現實的作品中顯得尤為突出。比較典型的篇章有“三言”中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王嬌鸞百年長恨》等和“二拍”中的《滿少卿饑附飽揚 焦文卿生死報仇》等。
在這些作品中,以“負心漢”形象出現的男子大多是以讀書舉業為道的儒生,他們普遍呈現著軟弱性、功利性和虛偽性。
軟弱性不止是在“負心漢”身上有所體現,而且是“三言二拍”中大部分男子的一個共性。閱覽明清小說時,讀者可能會發現,作品中的男子普遍呈現著一種容貌女化、性情弱化的趨勢。
所謂男性弱化,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外貌纖弱白晳,甚至是“面如敷粉,唇若施朱”的堪比女子般的唇紅齒白,更接近世人對女子的審美觀。其次,性情軟弱,優柔寡斷,缺乏反抗精神和自主性。這也是導致“負心漢”形象出現的的重要原因。如三言中的一些篇章,《警世通言》的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那公子俊俏龐兒,溫存性兒,又是撒漫的手兒,幫襯的勤兒,與十娘一雙兩好,情投意合。十娘因見鴇兒貪財無義,久有從良之志,又見李公子忠厚志誠,甚有心向他。柰李公子懼怕老爺,不敢應承。”⑵負心人李甲正是個俊俏溫柔又毫無主見、膽小懦弱的典型,懼怕封建家長是他不敢允諾十娘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他也同時存在著功利和虛偽的另一面。
相比較下“三言二拍”中倒有不為少數的女子在婚姻愛情上態度鮮明、頗有主見、潑辣敢為,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個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認同和追求。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陰勝陽衰”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國儒家的傳統文化影響。“溫柔敦厚”是儒家傳統審美理想的最高境界,實際上也是儒家認為最完美的倫理道德規范和道德人格。以“仁”為核心的同時要求約束自我的情感,以“中庸”為準則和“和諧”為觀念是中華民族審美的主導方面。受其影響,中國古代男子特別是身為士子的讀書人往往受其影響,不自覺地在內在和外在修飾自己,以期達到倫理規范和社會意識的認可,這也就此產生了大量外在溫文爾雅行止循規蹈矩的謙謙君子,他們在心理上怯懦無比,缺乏反抗的勇氣,同時在生理上也是一派弱不禁風的婉約姿態,根本沒有反抗的能力。
除去軟弱性,功利性也是“三言二拍”中“負心漢”薄情背義拋棄發妻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合成書的社會背景來看,當時正處于明代中后期,商品經濟發達,市場繁榮,禮俗風習較之傳統也有了較大的變化。歧視商人的傳統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商人勢力的興起也導致了社會風氣、婚戀習俗的變化,商品經濟的空前發展也給市民帶來了日趨膨脹的消費意識和人生態度,也帶來了貧富差異的日趨明顯和擴大,這些無疑會強烈刺激人們對金錢的強烈渴求,原來“平靜”的社會一下子變得燥動不安了,對金錢的追求成為人們生活的重心,整個社會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士人的道德底線在金錢的引誘下顯得不堪一擊,無論是經商還是科舉,歸根到底的目的是為了“趨利”,利益是最大的吸引力。
除了金錢,身份地位的改變也是促使“負心漢”出現的重要原因。一開始俱是微賤布衣的寒酸讀書人,通過“學而優則仕”,一朝金榜題名作官為宦了,身份地位都不同往昔,開始考慮攀附權門以求官運亨通,這時候,微賤時期的發妻顯然就不能勝任于此了。
再次,三言二拍中的“負心漢”也具有虛偽性。就以《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而言,就是一個心術不正、虛偽狠毒之徒。
封建時代讀書人受孔孟之道約束,他們的言行一定要符合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然而,人本身的欲求與存天理滅人欲的條框相沖突,難免會造就一些口惠而實不至、言行不一的士人。這也是負心漢虛偽性的根源。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不管是現實生活格局,還是道德人倫觀念,都是維護男子利益而服務的。強調女子對男子無條件的順從依附,無止無休地犧牲和毫無保留的付出,與此相對的是,處于有利地位男子卻可以朝秦暮楚、停妻再娶、始亂終棄、用情不專,有些時候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或攀登權勢的高峰而使自己身傍的女性受到傷害。縱觀三言二拍中的篇章,這樣的故事不為少數。
馮夢龍的三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作為明代擬話本小說中的杰出之作,也是我國小說史上的顛峰之作,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三言二拍在人物塑造上也有了長足進步,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作品的故事情節上穿插行動、各放異彩,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由于負心薄倖而備受唾棄的“負心漢”這一形象系列也體現出它自身的特色,既有繼承前代文學作品中形象的共性,也具備一些迥別于前代的特異之處。
參考文獻:
⑴馮夢龍編;嚴敦易校注;《警世通言》(共兩)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1月第一版;
⑵馮夢龍編;嚴敦易校注;《醒世恒言》(共兩)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1月第一版;
⑶馮夢龍編;嚴敦易校注;《喻世明言》(共兩)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1月第一版;
⑷凌蒙初著;章培恒整理;王古魯注釋;《二刻拍案驚奇》上海古籍出版社;
⑸林如敏;《明清小說男性形象弱化現象研究》;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⑹沈敦忠;《“負心漢”文學主題流變的文化成因》;社會科學輯刊,2006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