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1月2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小學新課標規定了培養目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時代要求,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梢哉f都與德育分不開,都是德育。
而語文有其特點,“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此中之“道”就是指思想內容,既“德”的內容,文章的語言和思想內容是一個有機統一整體,語文教學自然要重視文道關系的處理。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注重雙向研究,滲透思想教育。
處理好文道關系,需從“文”與“道”兩個方面進行研究。“文”的教學是語文課中語言文字的訓練,離開對語言的理解,則道無所悟;“道”的教育是學生探索文中思想內容,形成正確觀念的過程,學文不悟道,語文教學成為單純的說文解字,則文無所歸。因此,二者互相聯系辯證統一于語文教學過程,文道結合是重要的語文教學思想。文道雙方內在個性決定其結合的方法是滲透。一方面,語文教學中的道既不能簡單等同于文章的思想性,也絕非廣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指語文教材所固有的和依據材料的指向而產生的可及的思想教育目標。另一方面,文以載道,文以傳情又通俗的語言文字體現其工具性和情感性。所以,語文課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外加的,也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必須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滲透,以潛移默化,熏陶感染,潤物無聲為特點。
二、選準滲透途徑,不失語文特色。
小學語文教學中文道結合,途徑多樣,不離“語言文字”這一根本點,方能體現語文特色。單純強調思想教育,將思想教育游離于語言文字訓練之外,將語文課上成品德課,或片面重視語文知識技能訓練,忽視思想教育的傾向都有失偏頗。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深鉆教材,準確把握思想教育的精髓,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因勢利導進行德育滲透。
1、在語言訓練中滲透,領悟思想內容。
學生首先要對文章的思想內容有所理解,教育才有繼續的可能。而教材的思想性總是以語言為中介得以體現的。學生只有理解語言,才能感受它。因此,落實語言訓練,感知思想內容是滲透的前提。
2、在感情體驗中滲透,陶冶高尚情操。
語言課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種熏陶感染,滲透心靈的教育。學生、教師與作者、作品之間強烈的感情共鳴是其顯著特征。小學教材入選課文或平淡出醇厚,似水濃如酒,或大巧如拙,貌拙實秀,或直抒胸臆,情溢滿驚,從各角度鮮明體現語言的情感作用,情感能鑄成信念,能帶來對真理的追求,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只有靠學生的內在情感動力,才能使其樂學、好學、勤學、創造性的學。因此,這是滲透的關鍵。
3、在鑒賞評價中滲透,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
教學中引導學生鑒賞評價作品,或評詞句,或評段篇,或析人物,將學生朦朧的感受、美好的憧憬變成他們精神境界的一部分,再升華、深化,成為堅信和崇高的思想觀念,完成從“動情”到“曉理”的過渡。一位教師組織學生四評愛因斯坦,即收到上述效果。
一評: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學生的意見集中在“聰明”二字上。
二評:愛因斯坦小時候真的很聰明嗎?學生提出簡單的證據,但有疑惑。
三評:玩指南針說明愛因斯坦小時候很聰明嗎?學生得出他愛鉆研問題的評價,并結合他三次做小凳得出他并不太聰明的結論。
四評:愛因斯坦真的不聰明嗎?學生分析了成為科學家與鉆研問題,花力氣做事之間的關系,知道了人可以依靠腦和鉆研取得成績。
以上四評人物,不僅讓學生正確理解了思想內容,還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4、在引導點化中滲透,指導行為實踐。
以文悟道,于品德教育極強處引導點化,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引起內心震動,助其自我教育,使學生在行為實踐中身體力行,應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如上述第四評后進行點化:你同愛因斯坦小時候比起來有什么優勢和不足呢?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取得成功,實現我們的理想呢?學生對“天才出于勤奮”的思想有所悟,也有所為。這樣不只局限于載體所載之“道”,而讓學生在悟道的全過程中受到思想教育,讓其充分默化,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則是滲透的歸宿。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志”猶是“德”的教育吧。如果教師能很好的從教學內容到教學的各環節及教學手段中去挖掘德育因素,并將德育無痕的潤物無聲的滲透到教學中去,那我們的學生就會成為有用的人才,我們的學生將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