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0月1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對墨江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了簡述,對當前新農村建設中環境保護的問題及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根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新時期環境保護的要求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環境保護 對策措施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oJiangXian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simply described, the curr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according to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goal and the new era th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Key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easures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務院出臺了《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黨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出臺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從產業發展、村、鄉(鎮)規劃建設等方面全面啟動了新農村的建設工作,我現就如何遵照“生產發展、生活寬容、鄉風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結合墨江實際,對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及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研究,并就加強我縣環境保護、建設和諧美麗新農村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
一、墨江基本概況及新農村建設簡述
墨江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全縣國土面積5312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99.98%。轄15鄉(鎮)、168個村委會(社區),1839個自然村,2339個村民小組。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為360507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85180人,占總人口的23.6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75327人,占總人口的76.37%。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24.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銷售總額5.5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4億元;財政支出11.5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6億元。
墨江縣自2007年初,下派新農村建設工作隊及指導員,5年來按照中央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和我縣“123456”新農村建設思路,引進項目資金1035萬元;引進技術95項,引進企業投資200余萬元;幫助基層群眾協調資金1100萬元;幫助農村建設或修復基礎設施968件;幫助農村解決飲水問題11312人,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農產加工、鄉(鎮)企業、農村生態休閑旅游,農村商貿服務等產業發展正在崛起;生態農業園區建設、農村城鎮化建設速度不斷加快,環境污染問題逐漸增多,這既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產業經濟基礎,又為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
二、墨江縣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及原因
盡管我縣新農村建設力度大,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我縣農村量大面廣,各鄉(鎮)發展很不平衡,總體離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還有較大距離。近幾年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地區環境狀況不容樂觀,直接影響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生存環境與身體健康,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農村環境狀況急需改善。
(一)農村村莊環境“臟、亂、差”問題突出
長期以來,我縣廣大農村地區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養殖和農業廢棄物任意排放的問題未引起根本重視。全縣各鄉(鎮)、村均存在亂堆亂放的現象,按每人每天產生0.65kg生活垃圾和0.8kg生活廢水計算,每天有近178.96噸生活垃圾和220.26噸廢水散布在農村各地,且大部分沒有得到有效處理,直接威脅著廣大農民群眾的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
(二) 大量的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對農村土壤環境造成污染
由于各鄉(鎮)、村長期使用化學肥料、農藥、農膜,在土壤中部分殘留,影響土壤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影響耕地質量,土壤生產力下降,土壤理化性質惡化,影響作物生長,造成農作物減產和農產品質量下降,對生態環境構成影響。
(三)農村飲用水安全存在一定問題
在全縣15個鄉(鎮),大部分村民均是使用地表水、井水或地下水,尤其在2010年的大旱災中,反映出了我縣部分鄉(鎮)村存在水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供水不足,有的地區水質也不太好,全縣大部分村莊沒有集中式安全供水設施,大部分村民的飲用水都未經過凈化處理,可以說,農村村民的飲水安全始終存在一定的問題。
(四)農業生產廢棄物未能有效綜合利用,不同程度地存在面源污染問題
隨著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畜禽養殖的污水、糞便、作物秸桿以及殘留農膜等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大量增加,且大部分專業養殖戶的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桿均未被有效利用,有的廢棄物未經處理直接外排,不同程度的造成了環境污染。由于一些村民缺乏科學使用農藥、化肥的知識,加之施肥、施藥配套技術和器械的不完備,造成農用化學品的大量浪費并直接污染環境,使農村的生態環境不同程度的受到損害。
目前,我縣農村生產與生活中存在的這些環境問題,已影響到農村的村容村貌,已影響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問題若不能及時解決,必將影響到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影響到可持續發展,快速發展、跨越發展。
三、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加強環境保護的對策與措施
(一)建議措施
1.調整農業結構
一是應遵循“整體、協調、循環”的原則,進一步加強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產業的布局,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農業,從源頭上減少環境污染。二是以資源循環利用為重點,將發展循環經濟與創建生態縣有機結合,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現代科技農業。三是大力開展和推廣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推廣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推進畜禽糞便綜合利用,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農產加工廢物綜合利用等方面積極探索,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的良性循環。
2.積極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積極爭取中央、省級專項資金、并招商引資,地方政府投入等方式,積極啟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一是在中心鄉(鎮)、主要道路沿線的農村地區率先實施生活垃圾的“定點存效、統一收集、定時清理、集中處置”,提倡資源化利用或納入鄉(鎮)級以上處置系統集中處理。二是在城鎮化較快的中心鄉(鎮),可采用“村收集——鄉(鎮)集中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置模式。三是在經濟條件較差,交通不便的偏遠鄉(鎮)、村可采取堆肥或簡歇填埋處理。四是采取分散或相對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種處理方式,結合我縣農村實際開展生活污水處理。對于人口相對集中、水環境容量相對較小的中心鄉(鎮)可建設生活污水處理站集中處理。五是在人口密度低、水環境容量相對較大的村、鄉(鎮),應大力推進沼氣建設與“改水、改廁、改廚、改圈”步伐,逐步提高生活污水處理率。
3.強化對環境保護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管
我縣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各鄉(鎮)、村都制定了相應的建設規劃,同時也把環境保護納入了規劃的內容。一是應在建設中,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人大、政協應加強對環保規劃實施情況的檢查,確保不再產生新的污染。二是要求各鄉(鎮)、村合理開展和利用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無污染的產業和產品。
4.重點加強對飲用水環境安全的監管
由于我縣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加之城鎮化建設的大力推進,使部分次級河流受到一定的污染,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農村飲用水安全,必須得到保障。一是遵循“因地制宜、經濟實用、運行簡便”的原則,強化農村飲用水源保護,依法劃定建制村、鄉(鎮)飲用水源保護區,爭取國家和省、市級項目支持,大力實施安全飲水工程,充分發揮水利、環保、衛生等部門作用,實施飲用水水質監測,確保農村飲用水安全。二是實施以污染預防為主的飲用水源保護工程,要求各鄉(鎮)對地表水、地下水質達標或基本達標的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建立飲用水源保護區,建立明顯標識。三是各鄉(鎮)應加強對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區的日常管理,合理規劃村莊飲用水源取水點位置以及工業及畜禽養殖布局,完善飲用水源工程建筑物和飲用水源緩沖、隔離設施。
5.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
一是制定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方案,將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納入全縣畜牧業發展規劃。二是按照“種養結合、生態養殖、資源綜合利用”的思路,調整畜禽養殖布局、總量、結構和方式,結合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依法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三是加強對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環境監管,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環保“三同時”、排污申報和許可證制度,配套建設污染防治設施。
6.防治農村面源污染
一是結合全國農村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積極開展轄區土壤污染的調查與治理。二是積極發展無公害蔬菜、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的建設,爭取項目支持,積極開展所在地區農藥、化肥施用強度、流失、農作物農藥殘留等現狀調查,在有條件的鄉(鎮)推廣有機肥和配方施肥。三是制定鼓勵政策,引導全縣農民多用有機肥,逐步實現種植與養殖的綜合循環利用。四是加強對農村干部的生態環保工作技能培訓和農民環保知識的宣傳,引導農民珍惜土地品質科學種田。
7.積極開展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文明村建設
一是以“生態縣”創建為目標,推進生態鄉(鎮)、生態文明村的創建。二是在農村推廣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綠色消費模式,加強對鄉村自然資源、古樹名木等資源的保護。三是積極開展以農村飲用水安全教育為重點的環保世紀行活動;開展以綠色文明的生活方式為主題的綠色消費宣傳教育活動;開展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重點的生態文明教育活動;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保護農村環境,形成良好的環境衛生和生產生活習慣。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刊、板報等媒體;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生態文明——新農村環保行動”宣傳,充分發動廣大干部、群眾積極參與農村環境保護,努力推動生態縣和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建設墨江和諧美麗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