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0月10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城市商業空間的演化是一個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復雜過程,并與社會、政治、經濟、城市本身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的空間位置、外在表現形態、功能和組織形式都在動態地演變著。通過以廣州城市中軸線的變遷為切入點,對沿線城市商業空間的基本構成、演化過程等相關因素的解讀來探討城市商業空間演化的歷史軌跡與城市中軸線變遷的相關性。
關鍵詞:城市中軸線, 商業空間, 演化
Abstract: Urban commercial space is the evolution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of the joint action of complicated process, and the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urban development of itself closely linked, its space position, external form, function and forms of organization in the dynamic evolution. Through the city of Guangzhou in the central axis chang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city commercial space to along the basic structur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urban commercial space evolutionary history track and urban central axis of change of correlation.
Key Words: urban central axis, commercial space, evolution
中圖分類號: 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城市商業空間的基本構成
城市是聚落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人口和消費的集中地,起著“中心作用”,自古就是商業的主要活動空間。[1]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業空間是商業活動也從非定期到定期,由流動的時空至特定的時空的過程中所需的各類空間形式。城市環境的各種因素不是均勻分布的,因而城市商業空間也處于一種不均衡的發展狀態。
1、城市商業空間中的點、線和網絡組成
商業空間元素相應表現為商業中心(面)、商業街(線)和購物中心、商店(點)三種形態。因有集聚的要求往往呈現出點狀的分布形態,出現相應的商業點。這些商業點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它們在城市中不同的區位選擇和布局。因此,商業網點的分布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商業空間的發展變化。[2]
城市中的商業街和交通線均成線狀分布。點與線是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關系,各種現代的商業網點交通通訊手段、商業街和規模不同的商業中心為載體,構成了商業空間交錯復雜的網絡系統。
2、城市商業空間最活躍的地區——中心商務區(CBD)
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的中心地區,也是商業最活躍的地區,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務范圍最大的地區,同時也是地價最高的地區,也是城市、區域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中樞。[3]對一個中心地而言,其“中心性”的真正含義是相對于中心地周圍區域的“重要性的剩余”,即“相對重要性”。[4]因此,城市中心商務區的演化也即是城市空間的演化,必須考慮。
二、城市商業空間演化配合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商業空間與城市化的進程具有十分明顯的相關性,其演化的過程主要是中心商務區受到城市動力演化機制的制約。
1、城市化的正向的發展時期
城市化的初期,集聚力起主要作用聚集為主,表現為城市工業、人口、經濟活動的聚集。這時是商業空間演化發展的起步期,這個時期的商業網點集中布局在商業中心區,而且城市中心商務區的功能比較多,包括居住、商業、辦公等。在向城市邊緣地區延伸時,商業網點地數量顯著減少。
2、城市化逆向的發展時期
城市的中心集聚作用到一定的程度時,隨即反向發展。集聚作用減弱,離散力日益增強的過渡時期,恰好是城市商業空間的快速發展時期,中心商務區的商業網點數量急劇增多,原來屬于城邊緣區的商業網點也開始增多,其功能卻趨向單一化發展,導致商業集中程度更高。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就不僅有一個商業中心,可能在附近或者近郊區的人口密集的地方形成一個或幾個次商業中心。出現原有中心商務區衰落,中心區邊緣或者近郊區商業興旺的現象。此時沒有出現中心商務區缺口,是城市商業中心發展的成熟階段。當集聚力減弱到小于離散力時,城市的郊區化開始。中心商務區開始更新,商業也趨于高級化,次中心區發展迅速,城市中心區邊緣的商業活動逐步向郊區發展,城市商業空間的郊區化階段在此時出現。
三、廣州商業空間的發展影響城市中軸線的位移
“商業依靠于城市的發展,而城市的發展也要以商業為條件,這是不言而喻的”(馬克思)。在歷史上的各個時期廣州城市都存在不斷向外擴建的狀態,這也形成了各種新的商業區,城市內部的商業空間也隨之擴張,商業街區交錯密集,商業網點增多,也不斷導致了城市中軸線的變化。
從隋朝開始,北起廣東省財政廳,南達珠江的北京路,可以視為廣州最古老的城市中軸線。[5]唐代廣州城市向西擴建碼頭海外貿易商業區。建立外商居住的“蕃坊”。在今北到中山六路,南至惠福路、大德路,西至人民路,東達解放路,面積約1平方公里,形成“華夷雜處”的10多萬人的商業區,向南在珠江邊建南城和街道,成為商業新城區。
宋代廣州城擴筑子城。子城東至今德政路,南至大德路和大南路,西至人民路,北至東風路,周長五里。子城內分兩個商業區:一是沿河商業區,大約在今惠福西路一帶,即碼頭商業區,交通便利,商業繁盛。增筑西域,據考訂,西面已擴至今西濠;南至玉帶濠,北界至天濠街,東界至西湖。西城修筑的街道布局也是適應商業經營活動所擔負的商貿功能需要。街道以蕃坊為中心,呈方格形狀,道路呈幅射狀,四通八達。古代城市中軸線也隨之清晰,并且動態的演變發展著。明洪武三年(1370),將宋代的中城、東城和子城三城聯合為一城,并向東面和北邊擴展,將越秀山包括在城內,并在越秀山建鎮海樓(五層樓)。明初城南已發展成為“民廛稠聚,海舶鱗湊,富商異貨,咸萃于斯” [11]的繁華商業區。到正德年間(1506-1521),更是“有貨之肆,五都之市,天下商賈聚焉。屋后多有飛橋,跨水可達,曲中燕客者,皆以此為奢麗地”,“此濠畔當盛,平時香珠、犀象如山,花島如海,番夷輻輳,日費數千萬金,飲食之盛,歌舞之多,過于秦淮數倍” [6]的商業繁華之區。清代康熙二十三年 (1684)后在城內今文化公園至海珠南路一帶建筑專門經營對外貿易事務的十三行街,從而形成商業十分繁榮的內外貿易商業區。
民國期間河南商業更形成城區商業區、圩市小商業群、農村商業網點的商業服務網絡。 [7] 在此期間,拆城墻、開馬路、建橋梁,至此形成了廣州傳統的城市中軸線的大致輪廓,北起中山紀念碑,沿中山紀念堂、市府合署、中央公園、維新路至海珠橋。[3]加上東西向的擴展,西到解放路,東達吉祥路、教育路和回龍路,總面積123公頃。
隨著廣州城市中心的延伸和變遷,新中軸線北起燕嶺公園,途經火車東站、中信廣場、體育中心、珠江新城、海心沙、廣州塔,一路向南,是萬畝果園,直到沒入大海之中的南海心沙島,總長約12公里。隨著城市商業空間重心的東移,城市中軸線也隨之發生了東移的現象。傳統城市中軸線和新中軸線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既能促進廣州發展,也符合嶺南文化的兼容性,并在廣州未來發展中產生無限的價值。這條新中軸線影響了廣州總體的商業布局,它的成長帶來了城市商業空間的發展。
四、廣州城市中軸線的變遷加劇了城市商業空間的演化
1、城市中軸線的劃分空間
傳統城市中軸線將廣州市分為東西兩部分和珠江為界分為河北、河南兩大區,和東西中軸線,即惠愛路(今中山路)與雙門底、上下九第一甫、西濠口與長堤三大商業區和東面的大沙頭商業區。在1917年繪制的《廣州城圖》,1935年的《廣州市中心土地測量圖》、1936年9月的《新廣州街市詳圖》、1948年1月的《廣州市街道詳圖》和1949年5月的《新廣州市街道詳圖》中,廣州城市分為東西和河北,河南四區明顯建設布局。
2、沿城市中軸線形成的商務圈和發展帶
城市商業空間沿著城市中軸線發展擴張。從古代中軸線到近代中軸線的變遷逐漸形成了廣州三大城市商業中心,它們分別是:雙門底(今北京路)、會愛路(今中山四路、中山五路一帶)商業中心、上下九、第十甫商業中心及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長堤商業中心。
整個20世紀,中山四路、北京路一帶仍是廣州最為繁華的區域。這里作為廣州城市中軸線的地位直到本世紀初才開始移交給“廣州東站-中信廣場-珠江新城”這條新軸線。 建設中的新城市中軸線將會創造一個空間上集聚的城市中心和商業中心。在新城市中軸線的珠江北岸部分,形成一系列城市中心的功能節點,包括商務中心(中信廣場)和體育中心(天河體育場),以及珠江新城區段的金融辦公中心、商業貿易中心和文化娛樂中心,因而是體現城市中心的功能軸線。與廣州城市的各種中心的分散布局現狀相比,在空間上聚集的城市中心對于強化城市形象具重要意義,還有助于提高中心城市地位和經濟競爭能力。
傳統城市中軸線向新中軸線的過渡形成了新的商務圈和商業發展帶。天河北商務圈、珠江新城商務圈和琶洲商務圈整合而成的新型城市中心商務圈。天源路-廣汕路商業發展帶,各類型商品交易市場和區域性零售業為主,形成商品交易市場群,以及服務該商業帶周邊居住和教育功能的零售商業區。天河路—中山大道商業發展帶,依托沿線重要的商業商務設施,在現有商業網點基礎上成為連接核心商圈和東部新商圈的商業的發展軸。珠江濱水休閑商業發展帶,受到珠江新城和琶洲國際商務會展中心的功能輻射而建設成富有城市中心區特色的濱水休閑商業發展帶,承載商務休閑、旅游的功能。
天河區商業中心也發展起來,以零售服務主導型的天河城-正佳廣場商業中心、以商務主導型的珠江新城和天河北-火車東站商業中心;形成6個零售服務主導型區域級商業中心,即車陂商業中心、奧體中心商業中心、員村商業中心、龍洞商業中心、五山商業中心和新塘商業中心。
在廣州新城中軸線赤崗段形成海珠區東部新的城市中心。在商業布局上,形成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商務區、廣州大道南專業批發物流園區、江南西商業區、赤崗商業區四大都市商業圈。構筑濱江西海珠異國風情街、江南大道北婚紗商業特色街、江南西時尚網站商業街、南華路、同福路傳統騎樓商業街、寶業路美食一條街、新港西路科技文化用品商業街構筑六條主題商業街。該發展軸將海珠島北岸東西向各功能區聯系起來。
城市商業空間起源與演變貫穿于人類的發展歷史當中,其形式、數量與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城市商業空間和城市中軸線需要在一種相互作用達到一種平衡,在這一動態平衡中走向進步與完善。沿中軸線保護城市的自然地理風貌和商業文化環境。營造以人為本的合理的商業空間布局。從總體上營造一個合理和諧的環境來促進商業空間的優化布局。
參考文獻:
[1] 朱曉秋.區域史研究[J].廣東史志.2002.1:31
[2] 趙榮等.人文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191
[3] 周尚意等.文化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4] 許學強等.城市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28
[5] [德]沃爾特.克里斯泰勒.德國南部的中心地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26~27
[6] 仇巨川.羊城古鈔卷7.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7] 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廣州市志卷二.廣州:廣州出版社,1998.11:476
(責任編輯 郭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