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1月1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從其關涉的行為類型來看,既是認知行為,也是實踐創構與價值重塑行為,彰顯了三個理性自覺。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應該自覺認知向上向善的本質內涵,自覺踐行積善成德的創構,自覺錘煉高尚道德品格。 只有從認知、踐行與價值錘煉這三個維度加強理性自覺,才能落實和推進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進程。
關鍵詞:新時代; 公民道德; 理性自覺; 維度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解決的一個時代課題。 如何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等多個層面進行深入推進。 認知自覺,實踐自覺,價值錘煉自覺,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進程中必須深入把握的三個維度。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正是在這三個維度上不斷合力完善的過程。
一、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認知維度:向上向善
(一)傳統觀念認知:向上的追尋
認知維度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理性自覺的前提。 傳統意義上,道德建設就是推動人積極向上的追求。 正所謂:“人們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觀念認知定位也會出沒與穿梭在進步與保守的二維空間之中。 ”[1]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是建立在對傳統觀念認知的基礎上的理性自覺。 同時,它又是積極向上的追求過程,是對一般意義上的傳統觀念的內在超越。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也是構建進步的認知觀念。 從本質上來講,它是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與思想道德規范,對公民施加正面影響,以提高公民道德認知,陶冶道德情操、錘煉道德品質、確立道德信仰、鑄成道德行為,從而將社會的外在的道德需求內化為個體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再外化為符合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要求的活動或行為。 積極向上是促進人向前進步的一種狀態,一種優良的精神風貌和積極的心態。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旨趣就是讓每一位公民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奮發有為的積極心態、頑強拼搏的自信狀態。
(二)理性自覺認知:向善的訴求
向善的訴求,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理性認知,超越了傳統觀念上的認知。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質上就是公民向善的過程。 其中的“公民”,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每一位公民,不是某一個人。 可以說:新時代“以人為本”的“人”,從人本身價值來說是現實實踐的“人”。 [2]每一個人都需要加強道德修養,實現向善的訴求。 公民道德是以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為中心,反映公民對待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的道德信念、價值旨趣、行為規范等基本要求。
從領域范圍或活動空間上來說,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不僅包括公共領域社會公德、行業范疇的職業道德、愛情婚姻范疇的家庭美德等主要內容,還包括網絡道德規范等。 不管是社會公德、還是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網絡道德,都是為了促進每一位公民努力向善、求善、行善與追善,激勵新時代每一位公民向善的趨向而努力。 公民向善、求善、行善與追善的過程,正是公民道德創構的過程。 向善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從我國現實國情出發,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自覺履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民基本道德要求,以建構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網絡道德為著力點,不斷地積極地全面提高每一位公民的道德素養。
二、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實踐維度:積善成德
(一)積善成德貴在過程堅持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關鍵在于踐行。 公民道德建設的歷程,對于個人來說,就是積善成德的曲折過程。 必須明確善與惡、是與非的倫理觀。 通過長期積累善行或美德,使其達到鞏固和強化,真正達到真、善、美的統一。 積善成德主要強化道德修養的日積月累。 成就理想人格和完善道德修養都要依靠積累。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就應該注重平時的堅持不懈,需要孜孜不倦的努力,應該“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在個人道德修養方面,堅持、堅持、再堅持。 重視積善成德的實踐積累過程,才能不斷提高個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養。
道德素養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時代公民思想政治素質包括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原則,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網絡道德等。 公民道德建設是長時間的積累過程,是艱辛的實踐歷程,絕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情。
(二)強調道德修養,注重道德踐履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理所當然要更加注重道德踐履。 新時代公民在塑造理想人格的過程中,要堅持和踐履奮發向上、切實踐行、修身養性。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過程,最重要的是使已經確立的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轉化為公民的思想品德和行為實踐,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 德行貴在于恒。 這個“恒”是堅持不懈。 道德修養在于堅持不懈地踐履。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強調道德修養,注重道德踐履,是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必然要求,也是公民道德建設的時代要求。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僅滲透到各族人民的思維方式,也已經深入到全民族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中。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蘊藏的中國精神,包括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勤勞勇敢為核心的中國智慧。 它不僅可以為今天的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為治國理政提供深刻啟示,更能為新時代公民的全面發展提供寶貴精神財富與營養,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道德難題提供多元啟迪。
三、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價值維度:錘煉高尚道德品格
(一)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的價值趨向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能夠促使公民形成正確的判斷能力。 道德建設的基本價值,是促使人們樹立和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標準。 尤其在新時代,面對世界深刻的復雜變化,公民要增強道德判斷能力。 新時代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公民學會理性辨析,明辨是與非、對與錯、善與惡、美與丑等最基本的道德及行為規范。 習近平強調:“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 [3]理性自覺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理性自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發展趨勢。
新時代公民樹立正確的道德判斷標準,就是要堅持以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來看待道德。 其一,要客觀評判古代傳統道德觀和近現代西方資本主義道德觀的進步性與局限性,清醒認識當代西方資產階級道德觀念的不合理性。 其二,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經濟基礎之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所具有的歷史跨越性和時代進步性,逐步建立先進、科學的馬克思主義道德判斷標準。 在現實生活中,新時代公民要能夠正確對各種道德進行評判和鑒別,逐步增強道德踐行能力。
新時代公民道德集中凝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精髓和基本規則,是全社會最根本的道德訴求和道德規范,是每個公民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 公民道德建設是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內容,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導人們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鼓勵人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
(二)激發道德情操的正向引領
新時代公民在道德修養中要堅持正向引領,也就是要走近真善美、抵御假惡丑,體驗道德的愉悅,追求高尚的快樂。 通過對美德的尊崇,真正把外在的社會公德規范內化為心悅誠服的道德自律。 所謂“當有人需要幫助時,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 [4]由于公民道德主要依靠公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來維系,是一種非強制性規范,強調潛移默化、自覺領悟和生活踐履,因而其機理重在內省、養成和自律。
良好的道德水平,對公民個體優秀的政治品質、思想素養、法紀意識和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起著引領和提升作用。 新時代公民應當在現實工作、生活中積極加強道德修養,不斷激發正能量,陶冶道德情操。 在求真的過程中,也要求善、求美; 在求善的過程中,同時尊重客觀世界,遵守客觀規律,做事、辦事符合社會實際情況,主觀符合客觀,做到“真”。 歸根結底,做到真、善、美的統一。
(三)明晰道德信念的價值取向
道德修養關鍵在于對道德信念的堅守。 在道德修養過程中,新時代公民務必克服知而不行的現象。 也就是說,盡管掌握了很多道德知識,卻沒有落實在自己的實際行動上,僅僅停留在道德感受和認知的層面,沒有形成道德行為,更談不到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人們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確立對某種道德行為深信不疑并身體力行的精神狀態。
新時代公民需要明白“從善如流”的深刻道理,磨煉道德意志,堅定道德信念,學會克服學習、生活、交往、成長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遠離干擾、避免懈怠、戰勝誘惑,在砥礪中前行,在奮斗中進取,并做到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從而成就高尚的道德品格。 新時代的公民,要有為國家民族奮斗、為人類事業獻身的情懷和擔當,不懈追求共產主義的崇高道德信念和高尚道德境界。
公民堅守道德信念不是只停留在頭腦里,停留在概念層面,而是把道德動機轉化為行動,把手段與正當統一起來,真正做到善。 一個真正“善”的人,是要求他們在實際生活中行善避惡,而不僅僅是希望和準備行善避惡。 道德信念轉化為道德行為,是對道德的一種踐行。 新時代公民只有把道德信念轉化為實際行動,才能完成公民道德建設的過程,提升新時代公民道德素養,推進新時代公民全面發展。
結 論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涉及每一位公民。 這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是從道德認知,到道德踐行,再到道德信念,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當然,“首先要確證人民群眾的人本價值,人本價值是一切價值的載體與源泉”。 [5]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只有從認知維度、實踐維度、價值維度等三個自覺理性的維度去把握,才能真正理解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本質內涵,才能自覺踐履積善成德的過程,才能彰顯錘煉道德品格的價值。
社科論文投稿刊物:《重慶社會科學》創辦于1983年,由重慶市社會科學聯合會主管、重慶社會科學院主辦,改革雜志社編輯出版,系綜合性學術期刊,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重慶市社科規劃資助期刊。本刊設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社會學研究”“政治與法治研究”“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歷史文化研究”等欄目,影響因子、轉載率穩步提升,在重慶市內外社科理論界有廣泛的影響力。
也只有從三個自覺理性的維度出發,進行研究、落實與踐行,才能真正推進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進程,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歷程,推動每一位公民全面發展。 必須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出發,依據新時代公民的特點,不斷加強理性自覺,真正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有益的理論和實踐價值,真正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胡軍良.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哲學邏輯:生成根基、觀念認知與價值關懷[J],山東社會科學,2019(6):15-16.
[2]甄心恒,劉占軍.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生態價值的理性向度[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10-11.
[3]習近平.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37-138.
[4]習近平.習近平給“郭明義愛心”回信勉勵他們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R].人民日報,2014-03-05.
[5]劉占軍,張麗卿.歷史唯物主義視閾下黨的群眾路線的多重理性思維解讀[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5-7.
作者:甄心恒1 劉占軍1 張海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