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9月2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所謂節水,就是在滿足給排水系統正常運行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加強對水系統的管理,依靠科技的進步,采取先進的措施,最大限度的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減少不必要的耗水量。本文對節水型住宅建筑設計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節水;住宅;建筑設計;
Abstract: The so-called section water,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is in meet the normal operation and use requirement, under the premise of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system, rely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dopt the advanced measures, the maximum increase the water of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rate, reduce unnecessary water consumption. In this paper, the water-saving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is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water saving;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目前我國多處地區處于干旱狀態,水資源嚴重缺乏。每年由于缺水而損失的工業產值高達上千億元,水已經成為制約各個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止水資源危機的主要辦法就是節約用水。 所謂節水,就是在滿足給排水系統正常運行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加強對水系統的管理,依靠科技的進步,采取先進的措施,最大限度的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減少不必要的耗水量。 沒有用的耗水量是對水資源的一種巨大的浪費,同時給本來就十分緊張的城市的供水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一、減少熱水系統中的無效的冷水量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建筑中的熱水供應已經逐漸的成為建筑供水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調查結果顯示,各種熱水的供應系統都存在著嚴重浪費現象,因為在使用熱水之前,往往都要放掉很多的冷水之后才能正常的使用。 這部分冷水的流失,沒有產生使用效益,稱為浪費的水量。
1、選用立管或者支管循環方式我國在現行的 《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 中提出了熱水循環的三種方式:立管循環、 干管循環和支管循環。立管循環方式在節水量方面雖然比支管循環少,但是干管循環的1.8倍,投資的回收期是12.5年。 所以,和干管循環相比較,立管循環的節水效果相對比較好;和支管循環相比較,立管循環則具有明顯的經濟優勢。 干管循環方式的成本較低,但是節水效果比較差,而且工程成本的回收期是12.7年,比立管循環方式還要長,所以綜合來看,干管循環方式都沒有優勢。
2、對熱水管道進行保溫
我國現有的住宅大部分采用的是局部熱水供應系統,在系統中不設立回水管。如果家用燃氣型熱水器的地點和衛生間間距比較遠的時候,每次洗澡都要放掉原來管子內滯留的大量冷水。 因為熱水管沒有保溫,所以管子的散熱比較快,這樣就洗澡時關閉水閥再開啟的時候都要放掉一部分溫水。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以下建議:(1)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除了考慮建筑功能和布局以外,還要考慮節水的問題,盡量縮短熱水管的長度。 (2)對熱水管道進行必要的保溫措施。
3、對熱水的循環系統要限期改造
目前我國的絕大部分的公共浴室采用的是不循環的供應系統,所以每天在洗澡之前都要排出很多無效冷水。 原有的無循環系統的管線比較簡單,所以改造工程的投資比較少,收效快,容易施行。
4、減少調溫的浪費
為了減少調溫過程中造成的水量浪費的現象,公共浴室應該采用單管的熱水系統,溫控裝置是控制水溫的關鍵環節。 根據調查顯示,現有的溫控裝置靈敏度比較低,洗浴時水溫忽冷忽熱。 所以應積極的開發性能靈敏并且穩定的單管水溫的控制設備。現在我國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是雙管熱水系統,這種冷熱水的混合方式大部分采用的是雙閥門調節式活著混合龍頭式,在每次開啟的時候,為了獲得適宜的溫度的水,都需要反復的調節。 所以應該廣泛的采用恒溫水龍頭,這樣就可以大大節約調溫過程中的水量浪費,
二、防止給水系統超壓出流造成的隱形水量浪費
超壓出流是指給水配件前的靜水壓大于流出水頭,其流量大于額定流量的現象 。超出額定流量的那部分流量未產生正常的使用效益,是浪費的水量。 由于這種水量浪費不易被人們察覺和認識, 因此可稱之為隱形水量浪費。55%的螺旋升降式鑄鐵水龍頭(以下簡稱普通水龍頭)和61%的陶瓷閥芯節水龍頭的流量大于各自的額定流量, 處于超壓出流狀態。 兩種龍頭的最大出流量約為額定流量的3倍。 由此可見 ,在我國現有建筑中 ,給水系統的超壓出流現象是普遍存在而且是比較嚴重的, 為改變這一狀況 ,應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限定配水點的水壓
由于超壓出流造成的隱形水量浪費并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應根據建筑給水系統超壓出流的實際情況, 對給水系統的壓力做出合理限定。
2、采取減壓措施
在給水系統中合理配置減壓裝置是將水壓控制在限值要求內 、減少超壓出流的技術保障。
設置減壓閥 ,在入戶支管上設置了減壓閥的那棟住宅樓,各樓層出水量明顯較小, 且各配水點水壓 ,流量較均勻 ,減壓閥具有較好的減壓效果,可使出流量大為降低。設置減壓孔板或節流塞減壓孔板相對于減壓閥來說,系統比較簡單,投資較少,管理方便。
3、采用節水龍頭。
在同一壓力下, 節水龍頭具有較好的節水效果, 節水量從3%-50%不等, 大部分在20%-30%。 且在靜壓越高 ,普通水龍頭出水量越大的地方, 節水龍頭的節水量也越大。 因此, 應在建筑中, 尤其在水壓超標的配水點 ,安裝使用節水龍頭 ,減少水量浪費。
三、減少二次污染
二次污染使建筑給水系統很難正常的工作,經常造成居民用水困難。 同時,受到二次污染的水一定要排放并要對給水系統進行清洗,這也需要耗費大量的自來水,這些都會造成水量的浪費。
1、分隔消防水和生活水,以前很多高層建筑的消防貯水池和生活用水合建,這樣水池的容積就會過大,生活用水的儲量通常不到總儲量的20%,生活用水貯存的時間比較長,有時達到2~3天。 經過研究表明,夏季水溫比較高的時候,水在貯存12小時之后,余氯就會變為零,細菌會快速的繁殖。 這樣就會感染水體。
2、采用水泵、 水池、 水箱等二次供水的方式,雖然也存在二次污染的問題,但是其供水水量以及水壓比較穩定可靠。 所以,徹底淘汰這種供水的方式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我們要嚴格的執行設計規范中的要求,杜絕因為選材或施工設計的不當引起的水體污染。
3、對給水系統進行定期的二次消毒,針對季節性變化以及氣候特點,及時的調整消毒的次數以及方式。
四、大力發展建筑中水設施
建筑中水設施是指民用建筑物或建筑小區內使用后的各種排水如生活排水、 冷卻水及雨水等經過適當處理后, 回用于建筑物或建筑小區內 ,作為雜用水的供水設施, 包括水處理、集水 、供水等設施。
1、修改、 完善、 制定中水設施建設的有關行政規章和配套措施
為切實推進建筑中水設施的建設工作, 建議在現有行政規章和措施的基礎上再增加以下內容:逐步規范中水設施的設計規模 ,通告對需設置中水設施的建筑和小區規模全部有了量化要求 ,但并未對中水設施的規模進行限定 ,這樣就可能出現建筑面積相同而中水設施規模差異很大的現象。
建立中水設施的質量監控體系。 為保證中水設施的質量應建立一套質量監控體系 ,對中水設施建設的各個環節進行監控。
建筑給排水設計與中水設施建設相配套在有關規章和規范中, 應規定建筑給排水系統設計與中水設施建設相配套, 如建筑給排水系統設計應在中水設施的處理規模確定后進行,以便根據中水設施的水源要求和回用要求設計給水和排水系統。
2、推廣技術、 管理 、經濟綜合優化的新處理工藝
建筑中水處理技術不但要求處理效果穩定可靠、 運行管理簡單方便, 還應在經濟上具有一定優勢 。因此應綜合各種因素, 推廣技術 、管理 、投資 、處理成本及占地等方面綜合優化的新的中水處理工藝, 如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技術。
3、盡快制定并實施新的回用水水質標準
目前建筑中水回用執行的是現行的《生活雜用水水質標準》。該標準中總大腸菌群的要求與《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相同,比發達國家的回用水標準及我國適用于游泳區的Ⅲ類水質標準還嚴格。 這樣就導致兩個問題, 一是許多現有中水工程根本達不到該標準, 二是由于達標具有一定難度 ,限制了中水工程的推廣和普及。 因此希望盡快制定該指標的適宜限值, 并盡快頒布實施, 以降低中水工程的投資和處理成本
4、充分利用盥洗廢水等優質雜排水
現有中水設施大多建于賓館、 高校、 水源基本為浴室洗浴廢水。 經調查和試驗分析, 我們認為盥洗廢水具有水量大 、使用時間較均勻、 水質和處理效果相對較好等優點, 應作為中水水源, 加以充分利用。
建筑節水工作涉及到建筑給水排水系統的各個環節,建筑節水各方面的措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必須把建筑節水工作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首先應從給水系統和熱水系統的設計上限制超壓出流和無效冷水量的產生,其次應防止建筑給水系統二次污染造成的水量浪費,并對已使用過的廢水進行處理回用,同時還應合理配置節水器具和水表等硬件設施,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最大的節水效益。
參考文獻:
[1] 姜春明. 住宅建筑設計的節能措施探討[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0,(18) .
[2] 王紅娟. 住宅建筑設計發展趨向探討[J]. 陜西建筑, 2009,(09) .
[3] 趙鋰. 建筑節水關鍵技術與實施[J]. 給水排水動態, 2009,(05)
[4] 曾旭東,秦媛媛. 設計初期實現低碳建筑設計方法的探索[J]. 新建筑, 201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