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8月20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城市水環境建設和保護是城市生態建設的基本內容,作為水系與陸域交界的邊緣帶,生態型護岸其特點和設計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介紹生態護岸的功能主類型,并通過小曹娥鎮水環境建設工程的實施,對建設“生態自然、人水和諧”的生態護岸的進行探討。
關鍵詞:水環境建設;生態護岸;應用措施;
0引言
護岸是城鎮濱水區水域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一個重要過渡帶,能為各種水生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空間,同時對提高生物多樣性、治理水十流火、穩定河岸、調節微氣候和美化環境、開展旅游活動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長期以來,由于過分強調城市護岸所擔負的防洪功能,各類剛性護岸充斥著城市大小河流,河岸建設無視場所特性,導致護岸這一重要的生態和景觀廊道作為生態交錯帶的功能完全喪失。
1 生態護岸功能
生態護岸是恢復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護岸。它擁有滲透性的自然河床與河岸基底,豐富的河流地貌,可以充分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解功能,同時具有一定抗洪強度。生態護岸除了抗洪的基本功能外,對河道還有以下的功能:
1.1滯洪補枯、調解水位。生態護岸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一種可滲透的界面。洪水期間,河水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層滲透儲存,緩解洪災,枯水期間,地下水通過堤岸反滲到河中,起到補充水量,調解水位的作用。
1.2增強水體的自凈作用。河流生態系統通過食物鏈過程削減有機污染物,從而增強水體的自凈作用。
1.3促進河流生物過程。生態護岸把濱水區植物與堤內植物連成一體,構成一個完成的河流生態系統,生態護岸修建的各種魚巢,為魚類等水生動物和兩棲類動物提供了棲息、繁衍和避難場所。生態河堤上的綠化不僅為陸上昆蟲、鳥類提供覓食、繁衍的場所,也為水中動物提供了食物,形成一個水陸復合生物共生的生態系統。
1.4景觀功能。生態護岸技術被大量采用,從而改變了過去整齊劃一的河道斷面,筆直的河道走向靜態美。現在的生態大堤建起了綠色長廊,昔日的碧水漪漪、青草漣漣得以重現,生態護岸順應了現代人回歸自然的心理,并為人們休閑、娛樂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提升了城市的品味。
2 生態護岸類型
隨著環境水利的發展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態護岸的做法逐漸得到普及。生態護岸根據坡度可以分為生態駁岸和生態護坡;根據斷面形狀可以分為復式斷面生態護岸,梯形、矩形斷面生態護岸和雙層斷面生態護岸;根據人為干擾因素的強弱可以分為非結構性生態護岸和結構性生念護岸;根據材質可以分為植物生態護岸,木材生態護岸,石材生態護岸,石籠生態護岸,人造砌塊生態護岸。
3生態護岸建設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3.1 “依山傍水”是人們理想的居住環境。在進行護岸工程設計時,必需特別注意人、水面、地面三者之間的關系,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3.2由于河道的天然形態,因此在治理時,應盡量根據各河段的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治理模式,避免河道治理后的單一化和簡單化;
3.3選擇護岸材料時,應根據河流的位置、區域自然條件、施工條件,并綜合考慮護岸的性質、部位及材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因素,決定所用護岸材料;
3.4堤防工程建設必須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環境、經濟發展等因素。首先,必須服從流域防洪規劃,堤岸線的布置應保證排洪的需要;同時應與當地總體規劃協調,服從當地總體規劃所賦予堤防的功能任務。
4基于生態護岸建設理念的小曹娥鎮水環境工程中生態護岸的設計規劃
4.1水環境現狀
小曹娥鎮地處余姚市北部濱海平原,東鄰慈溪市周巷鎮,西連泗門鎮,南接泗門鎮和朗霞街道,北界杭州灣,全鎮總面積33.33km2。是一塊明清以后向北淤積和圍涂后新形成的濱海平原,地勢平坦,除幾條骨干河道以外,基本上為海涂槽溝和筑塘取土時挖掘的小河。土質為粉砂性土,河道容易淤積。
4.2存在問題
近幾年,小曹娥鎮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對部分鎮級河道進行了綜合整治,整體水環境有了較大的提升。現狀還存在以下問題:
4.2.1護岸過于硬質化。河道護岸型式單一,大部分采用漿砌石擋墻,擋墻相對較高,生態性和親水性效果差,兩岸綠化景觀標準較低,這與“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環境整治目標不一致。
4.2.2河道淤積嚴重。由于小曹娥鎮河道土質為粉砂性土,容易淤積,造成河床抬高,蓄水量減少,經常出現干枯現象,同時排水不暢通,調蓄能力下降,遭遇臺風暴雨時,易發生洪澇災害。
4.2.3水體流動性差。隨著引水工程的完成,七塘橫江作為曹娥江引水工程的引水河道,橫穿小曹娥鎮,給小曹娥鎮引水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但鎮區屬于平原地區,鎮域內河道水面比降小,缺少水體流動動力,需增設引水配套設施,來搞活水體。
4.3.2設計規劃
設計生態護岸的原則和宗旨是確保河道基本功能,恢復和保持河道及其周邊環境的自然景觀,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改進河道親水性,提高土地的使用價值。在河道治理中,河道生態護岸已被許多人所需求和采納,并在大力推廣之中。針對小曹娥鎮水環境現狀,在河道整治過程中,引入生態護岸理念,在總長5.5km的河道整治中,除局部靠近房子、道路等用地緊張的河段采用漿砌石擋墻外,其余河段采用干砌石、生態袋及蜂巢網格等生態護岸。其中在農田段,設計采用自然護坡,只對河道進行疏浚,增加日常蓄水量,改善水質。下面介紹一下本案例所使用的幾種護岸型式:
(1)自然護坡。自然原型護坡的做法是對河道不進行各種材料的砌筑,只采用發達根系固土植物來保護河堤及生態。采用發達根系植物進行護岸固土,既可以達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滿足生態環境的需要,還可進行景觀造景鑒。
(2)干砌塊石護岸。干砌塊石主要由單個塊石砌筑而成,依靠自身的重力和石塊接觸面之間的摩擦力來維持穩定。砌石時要砌放平穩,砌縫密合,石塊相互擠緊,外形平整,砌好后的石塊間隙通常用石片塞實,使之相互結合形成一個整體。
(3)蜂巢網格護岸。蜂巢網格主要由噴塑鐵絲網籠裝碎石、肥科及種植土組成。鐵絲網與碎石復合種植基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它比較適合于流速大的河道,抗沖刷能力強、整體性好、適應地基變形能力強,又能滿足生態型護岸的要求,即使進行全斷面護砌,生物與微生物都能照樣生存。
(4)生態袋護岸。三維生態袋護坡是集土木工程結構、綠化、環保、節能降耗于一體,由具備特殊功能及特定技術參數要求的組件構成。組件主要包括:生態袋、扎口帶及滿足多向排水功能與強度要求的網肋型聯結扣等。對植物非常友善,植物根莖能自由穿透袋體快速生長。
5 結束語
設計生態護岸的目的在于恢復或促進自然過程的自動穩定。生態護岸符合自然的水循環,軟化了河底及河坡,促進地表水和地下水,滯洪補枯、調節水位,恢復河中動植物的生長,利用動植物自身的功能凈化水體,回歸自然,恢復生物多樣性,使河水回歸為生命系統。
參考文獻:
[1]鄧卓智. 生態護岸的一些做法 《城市水環境與生態建設》
[2]王海亞.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方法及其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D].武漢:武漢大學,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