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8月0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本文就秦巴淺山丘陵區雨水集蓄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探討和總結,旨在促進區域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關鍵詞:雨水集蓄;利用;規劃
Abstract: The Qinba hilly area rainwater collecting and storing a series of questions ar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imed at promoting the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rational utilization.
Key words: rainwater utilization;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991.1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雨水集蓄利用是秦巴淺山丘陵區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重要途徑
秦嶺、巴山兩大自然區,海拔高程450m至2138m,山勢陡峻,土質瘠薄,南北兩山均以高、中、低的漸降趨勢與川丘銜接,形成南北高、中間低的地形地貌。秦巴山區屬于亞熱帶氣候區,因此降水的空間分布即受大氣環流的影響,又受秦巴山地的制約。區域內降水的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降水的實際變化也很大,降水量多的年份和降水量少的年份可以相差好幾倍。故秦巴山區經常會發生大面積的旱、澇災害,其中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大,因此修建灌溉工程設施十分必要。
秦巴淺山丘陵區地形復雜,田塊分散,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修建高規模的蓄水工程具有相當的難度。根據自然特點和水土資源條件,按照“一方天管一方田”的思想,修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可使天然降水得到充分利用,保證水土資源就近平行配置,增加調蓄水能力,提高灌溉保證率,擴大灌溉面積。
2秦巴淺山丘陵區利用雨水集蓄工程的可行性
秦巴淺山丘陵區農業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麥和豆類為主,加以其他雜糧和芝麻、油菜等油料。目前秦巴淺山丘陵區尚無具體的灌溉制度,且灌溉設施不完善。
秦巴淺山丘陵區近期建成的一些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實踐證明,采用坡面集蓄雨水解決旱作農業的缺水矛盾,是符合區域自然因素且比較有效的一項措施。如果與栽培制度、施肥、良種等其他農業技術措施配合,增產效果和經濟效益就可以進一步提高。
3集雨窖工程的規劃
3.1規劃原則
在規劃、選點上應體現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
(1)集雨窖工程應規劃選擇在缺乏地表水或地下水開采利用困難的地方;
(2)工程的規劃與分布數量,應根據規劃區的水資源情況、補給與排泄條件、當地種植作物的需水量、蓄水關鍵時期及需要灌溉的面積等來確定;
(3)工程應集中連片,注重實效,避免重復建設;
(4)選址要具備集水容易、引蓄方便的條件,按照少占耕地、安全可靠、來水充足、水質符合條件要求、經濟合理的原則進行;
(5)水源。一般采用自然坡面、屋面、路面和場院徑流、引蓄泉水及其他水利工程可提供補充水量的條件;
(6)地質條件。應避開滑坡體、高邊坡和泥石流危害地段,基礎宜選在堅實的土層或巖基上,不能建在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以免承壓水的揚壓力對水池底板造成破壞;
(7)地形。田間地頭的水窖,宜選在用水位置的高處,盡量少占耕地。
3.2規劃的內容
3.2.1內容概況
①基本情況分析
②規劃目標及建設集雨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③蓄水分析。
④集流面確定。
⑤需水量及灌溉方式。
⑥建設費用與國家、地方群眾投入分析及工程效益分析。
3.2.2水量平衡分析
(1)需水量
秦巴淺山丘陵區集雨窖主要用來解決農作物生長期的關鍵缺水問題。雨水集蓄利用應采用節水灌溉方法,農業灌溉用水量在節水灌溉的前提下,按非充分灌溉(限額灌溉)原理,根據區域內作物需水量或灌溉制度試驗資料及作物生長期的降雨量確定。
(2)全年可集雨水量
全年單位集雨面積可集水量按下式計算:
Fp=Ey·Rp/1000
式中Fp——保證率等于P的年份單位集水面積,全年可集水量m3/m2
Ey——某種材料集流面全年集流效率,以小數表示;
Rp——保證率等于P的全年降雨量,mm。
區域內旱作物在非充分條件下的灌溉定額為179m3/hm2 ~358 m3/hm2。依據施工條件和經濟分析,區域內集雨窖的容積宜在448m3 ~ 746m3之間,每口水窖可節灌溉面積為0.13hm2~0.20hm2。
集雨窖集蓄的雨水是有限的,只能按照非充分灌溉原理,采取高度節水的灌水方式。這主要是通過三個途徑來達到,即:①僅在作物需水關鍵期進行灌水,在其他時期,允許作物適度受旱;②采用比常規灌溉低得多的灌水定額,按照局部灌溉原理,只灌作物根部,盡量減少蒸發;③采用高度省水而又簡單的灌水方式,如人工點澆、手持小管澆灌、地膜穴灌等,從而使灌溉定額降到最低。
4結語
總體而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規模小,施工技術簡單,便于管理,工程建設以群眾自籌為主,國家以獎代補為輔,見效快,效益好,能充分合理利用水、土、作物等自然資源,既適合當地自然和社會的經濟條件,又符合水土資源與農業發展的要求,是一項“功在千秋,利在萬民”的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