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6月1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人類生存的空間是有限的,大自然是美麗的;當公路占用空間與外部其他空間完美融入自然整體空間及人文社會時,空間自然也就成了一道美麗的空間,資金、時間、空間、價值也就得到了最完美的組合。
關鍵詞:公路;占用;空間
一、概述
修建公路需要占用一定的帶狀空間,而組成這個空間的某一部分原本是被房屋、農田、工廠、森林等所占用的。但緣于對公路所能帶來實惠的迫切需要,不得不放棄或變更原有空間所能帶來的實惠。也就是說,占用了一個空間,就意味著放棄了這個空間被用做其他用處所能帶來的收益,而這個收益可能是綠色的森林給自然界帶來的盎然生機與新鮮空氣,可能是糧食、產品、安居樂業等等。公路有那么重要嗎?不修行嗎?一定要修的話,能不能綜合協調并匹配與組合;使之在資金、時間、空間、價值等方面達到最完美的組合?事實上,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及人們對自然空間的認識的不斷加深,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及經濟資源內,對各種空間有機整合并使之趨于最完美的組合正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二、公路占用空間
1、公路功能
公路是可供人、蓄、車行走的空間組合,這個空間組合包含了組成公路的所有部件,如路線、路基、路面、橋涵、隧道、沿線設施及其他工程等。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提供行、走;輔助功能是作為其他用途用,如用作飛機起飛跑道、旅游觀光、國防等;使用功能包括安全、環保、舒適、和諧、經濟、快捷、暢通、便于維修等;美學功能包括景觀、造型、色調與人文圖案等。公路具備了這些功能后,能夠產生巨大的時間效益、安全效益、國民經濟綜合效益等,公路具備的功能與能夠產生的效益是農田、工廠等難以替代的。
2、公路占用空間
公路占用的空間包含公路用地范圍內一定高度的空間范圍。公路的相關規范對這一空間范圍作出了規定。這些規定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最小的基本尺寸規定。這些規定基本決定了公路斷面占用的空間大小,但不能決定一條公路具體占用空間的大小。實踐中,同樣起止點的公路由不同的人來決策、設計與施工都將會產生不同的長度、數量與空間。這既取決于各方文化與認知理念的不同,也取決于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同時也取決于動植物的生存與繁茂及各行各業的并存與發展對公路占用空間的要求。
3、公路的重要性
公路能夠提升速度并產生效益,公路是社會與經濟發達的象征,也是提高與發展物質文化生活的基礎。在有限的時間、空間、經濟、資源條件下,是先修基礎設施還是先修工廠?是要原始生態、各種設施、生存、發展?顯然,我們所有的都需要。但要不停地發展,基礎設施就必須不停地走在前沿;要全面協調地發展,就必須統籌兼顧各個方面。先修公路,才能進得來,出得去;才能有效流通與有序發展并獲得最大收益。因此,作為成本而失去一些公路占用空間后原有空間的收益也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4、時間跨度
公路占用空間所能經歷的時間跨度從狹義上來說是壽命周期;從廣義上說,是公路占用空間可以繼續保存直至這個空間被其他空間所占用的時間周期。公路占用空間所能經歷的時間跨度在自然時空、經濟時空、技術時空、社會和法律時空以及外部時空的共同作用下延續。這個時間跨度可能是8年、15年、20年、30年甚至是100年,但這個時間跨度與周圍空間的時間跨度是有緊密關系的。當公路空間的時間跨度與周圍空間的時間跨度不協調時,隨著公路空間的反復更新與重建必然導致周圍空間的不斷取舍與遷移甚至嚴重破壞原始生態。
三、公路占用空間與外部其他空間的匹配
公路存在于人類的一切現實生活空間中,存在于自然地形地貌中。由于修建公路,必然要擠占掉其他天然與人工構造物所占用的空間。因此,在決定公路占用空間時必須兼顧其他空間;必須與外部其他空間進行有機的排列與組合;必須從自然與社會結合后的整體這個空間最優的角度進行考慮。否則,為了用最少的資金建造公路而引起社會的動蕩或民族糾紛是不經濟的;為了得到公路空間而破壞了地上地下及周圍空間的生態平衡,致使動植物的生存條件受到威脅而危及人類時,同樣也是不經濟的。只有把公路的時間跨度與周圍空間的最可能時間跨度聯系起來并共同加以研究考慮時,才能獲得整體空間的相對時間穩定性,才能避免整體空間內的不斷重復建造次數。因此,宏觀規劃、微觀規劃及整體規劃、區域規劃的質量與相對時間穩定性是很重要的,其對公路時間跨度造成的影響難以計量。
四、空間、時間、速度
速度是單位時間內穿越空間的能力。速度的大小決定著為滿足一定流量或數量所需空間的大小;技術與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決定著構筑一定功能空間的能力大小。在合理的時間跨度內,把握不好合理速度與合理流量或數量的大小,也就等于沒有把握好合理空間的大小。從而單純從造價的角度去衡量空間的經濟與否也就失去了一定意義。
五、實現各種空間整體最優組合的途徑
1、科學規劃、合理配置
在充分明了宏觀、微觀國民經濟及整體技術發展速度、規劃并結合路網應發揮功能與作用的基礎上,經充分調研與論證后,配置合理的既超前又與現實相結合的空間組合規劃;密切關注社會及科技的進步并及時調整規劃,使其始終具備前瞻性。規劃所具有的前瞻性是避免重復與盲目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最優組合的有效方法。如:由于科技的進步,飛車用于日常生活后,公路占用空間將巨幅減少,而停車空間將巨幅增加等,若空間組合規劃中考慮了科技進步因素,就會大幅避免重建數量等。
2、多方案綜合比較
多方案綜合比較不僅要在規劃與可行性研究階段把握好空間、時間、速度與量的關系,而且在面對具體時,也要搞好點、線、面的多方案論證比較。只有處理好了遠期與近期的關系、社會發展與科技發展的關系、技術與經濟等的關系后,得到的方案才是最優的方案,其組合才是最優的組合。如:土木結構在能及層數、單位平面空間可容納人口數量及造價等上與鋼筋混凝土結構或鋼結構就存在巨大區別等。
3、技術經濟效果評價
規劃與實施成果不僅要從點、線、面進行前與后的技術經濟效果評價,更要從微觀與宏觀結合后的整體空間角度進行技術與經濟效果的前、后評價。點好、線好面未必好,只有統籌兼顧后的整體好才是真正的好。能使整體好的組合才是最優組合。
4、把握好科學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人類生存的空間是有限,可用的資源也是有限的。當森林占用空間被其他空間所占用后,森林將不再為我們生產氧氣,當淡水資源空間被占用后,淡水資源或將枯竭。因此,當我們在占用一個空間時,要秉持科學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摒棄竭澤而漁式的占用或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其他空間。從而延續天地本來的自然與和諧,構成一種以自然方式相互融入自然與人文社會的完美組合。
六、結語
當公路占用空間與周圍其他空間完美融入自然整體空間及人文社會空間時,空間自然也就成了一道美麗的空間。這種空間的完美組合具有延續自然空間的和諧屬性;具有人體大小血管、靜脈、動脈與人體關系的特征;具有自然界萬物有機協調與發展的屬性,兼具了人類藝術與美學的屬性。所以,這樣的組合與大自然一樣是一種最完美的組合,也是使資金、時間、空間、價值得到最完美的體現的組合。實現這樣的組合,應成為公路占用空間與其他人工占用空間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劉伊生主編·工程造價管理基礎理論及相關法規·中國計劃出版社·2007
【2】 交通部公路司與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公路工程委員會主編·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03·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主編·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 D02—2006·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4】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主編·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 D60—2004·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5】 【美】克里斯·亞伯著,張磊、司玲、侯正華、陳輝譯·建筑與個性(第二版)(ARCHITECTURE & IDENTITY·2nd edition by Chris Abel) ·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0
【6】 彭一剛著·建筑空間組合論(第三版)·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