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建筑風格。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高速的經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條件日漸提升,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生活的改變與經濟的高速發展促使整個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
摘要: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建筑風格。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高速的經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條件日漸提升,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生活的改變與經濟的高速發展促使整個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研究其建筑特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的一條路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傳統建筑;建筑結構;裝飾
中國建筑與世界其它主要以石或磚結構為主的建筑體系不同,是唯一的以木結構為主的體系,獨具風姿。西安(位于中國中西部)半坡村的房屋遺址表明,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木結構房屋。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構架用料小,整體性強,但柱子排列密,只有當室內空間尺度不大時(如居室、雜屋)才能使用。而西方石結構建筑則更加強調豎向的延伸和單體形象的突兀變化,這些,都是中西建筑藝術的重大差別。另外,中國的樓閣式塔建筑也以木結構為多,也有磚石的,或磚心木檐,不論哪種材料,形象都模仿木結構樓閣。但由于木材不容易保存,中國現存唐以前木樓閣塔已無一幸存,而在日本保存尚多。建筑特征總是在一定的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影響和支配下形成的,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在不同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下,中國建筑有著豐富多彩的不同類型的建筑形式。在20世紀之前的“古典”世界中,世界上的建筑基本都是磚石結構的,除了我們已經熟悉的西方建筑,印度和伊斯蘭大型建筑主要是磚石結構的(只有少數民居是木結構的,還有些是磚石承重,木梁架的),只有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還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等受影響的國家)建筑,千百年來一直是以木結構為主,把木材的性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各類建筑中,除了最高等級一類的殿堂建筑需要表現莊嚴華麗的氣氛,柱子等全部木構架部件直接顯現出來,這種暴露正好展示了中國建筑的結構美。
1.中國傳統文化與建筑
中國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體系之一,在上古時代歷史發憤中主要是獨立發展的,形成人類文化的一個獨立典型。中國文化有兩個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論價值,一是“以人為本”、一是“以和為貴”。中國哲學特別重視和諧,強調“以和為貴”。春秋時期的史伯說“和實生物”,“以他平他謂之和”。所謂“和”是創新的源泉,指多樣性的統一。傳統居住環境作為古典文學的一項重要表現內容,卻始終沒有改變。繪畫中的花鳥畫、山水畫,在中國給畫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的發展源遠流長,與傳統居住環境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古典文化對傳統居住環境的表現,可以剖析為三個層面:在基本層面上,自然的居住環境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直接成為刻畫表現的對象;在中級層面上,藝術家借助于特定的居住環境的描摹,達到綜合反映社會經濟、生活習俗及情趣品位的目的;在更高層面上,藝術家所處的生活環境跟他所取得的成就密不可分,個性化的居住環境成就了藝術家作品的標志與特征;住宅作為最重要的生活資料、最貴重的不動產,顯然可以成為社會經濟地位的的外在象征,不同階層的人們很自然地在居住環境上分出貧富尊卑。
2.中國古典建筑及結構
中國古典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簡明的規律性。先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構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位,層層相接的組成規模宏大的建筑群。
中國的古典建筑通常以長向為正面,大門位于正間中央,為了避免中心線落在柱上,除少數例外,建筑間數均采用單數。各間面闊一般是明間較寬或中央數間相同等,而梢間、盡間較窄。這樣安排使建筑物顯得主次分明,整齊而有變化。單座建筑的平面布置,主要取決于屋主的地位、經濟狀況和需求三個方面。
如果說宮廷建筑記載了中國的建筑史,那么園林則是其中最為精妙的一筆。中國園林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殷商時期,它起初的名稱叫圃。隨著漢朝經濟的發展,除帝王外,私人也逐漸有能力興建清新別致的園林。
中國古典建筑的代表除了宮廷、園林之外,宗教建筑也是不可忽視的。寺院作為活動場所,它同宗教的產生和興衰,宗教事件,宗教名僧有關;寺院作為建筑,它反映了各個時代的建筑水平和藝術風格;寺院作為文化區域,它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傳播,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寺院作為旅游名勝,它又是旅游文化的寶貴資源。
中國古代建筑源遠流長,所傳承的建筑文化更是豐富多采,彪炳青史。總之,宮殿、園林和寺院建筑代表了中國古典建筑的最高成就和水平,是中國建筑史上的三支奇耙。
3.中國古典建筑裝飾及其結構的關系
建筑特征總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影響和支配下形成的。中國的建筑不論屋內屋外,全都布滿了鮮艷的顏色,連—寸空隙也不留下。中國人對于建筑的色彩,決非隨意為之,相反,中國古典建筑對于在何處使用何種顏色,是有著嚴格的規定的。
中國人不但對色彩的純度十分敏感,而且對于色彩明度的搭配也很講究。舉一個例子,故宮的建筑很多采用重檐式屋頂,龐大的屋頂仿佛要把屋身壓塌,如何解決屋頂對屋身造成的視覺壓迫就成了首要問題。建筑家們運用明度高的顏色顯得輕飄的特點,使用了金黃色的琉璃瓦蓋頂。整座宮殿立刻變得穩如泰山,這就巧妙地解決了上述難題。所以可以說,中國古典建筑是沒有獨立的立面設計的,也就是說建筑物的外觀必須和它的平面、結構同時考慮。宮廷建筑,園林建筑,寺院建筑無疑是中國古典建筑史中的三支奇耙,它們代表了中國古典建筑的最高成就和水平,我們從中國傳統文化與建筑、古典建筑裝飾及其結構的關系中不難看出:中國古典建筑是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與地域建筑相結合的產物,其裝飾的豪華、大氣、美觀,結構的完美、堅固、耐用是其它許多建筑無法與之媲美的。但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它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防火性能差、造價高,建筑周期較長等。我們應該抱著傳承發揚的風格,取其精華,棄其槽粕,使古為今用,古今結合,從而建造出不朽的杰作。
參考文獻:
[1]張欽楠.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象征性表達。科技資訊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