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1月10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歷史上的很多時間由于距離我們現在生活的時間比較久遠,所以有些大的事件,僅憑書上幾句文字性的表述,并不能讓學生完全弄清當時的具體情況,這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研究歷史地圖,從而弄清歷史真相。
例如我在教《春秋戰國的紛爭》這一課時,中間講到了戰國時期幾次著名的戰役,如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學生在學習這兩場戰爭時,有的同學就覺得龐涓這個人太傻了,因為在這兩次戰役中,孫臏幾乎是用的同一種手法來打擊魏國的軍隊,就是先把魏國的軍隊引誘進峽谷地帶,并事先埋下伏兵,然后利用地形優勢進行殲滅。龐涓身為魏國大將,怎么兩次上了孫臏的當呢?難道龐涓真的傻得這樣無可救藥嗎?魏王就這樣昏庸,讓這樣一個傻子執掌軍事大權,葬送魏國前途?為了讓學生弄清兩場戰爭的真實情況,我引導學生翻開歷史地圖冊,讓學生看關于兩場戰爭的示意圖,讓他們找出兩場戰爭的不同之處,并提醒他們注意觀察雙方的行軍路線,通過仔細觀察,細心的同學就發現,雖然兩次戰爭中,孫臏都是用的“批亢搗虛”之法,即通過圍攻魏國首都大梁的方法來迫使龐涓回軍救援,但是在桂陵之戰中,孫臏是在龐涓回救大梁的中途來進行伏擊的,但在馬陵之戰中孫臏并沒有在龐涓回救大梁的途中設伏,因為龐涓是上過一次當的,如果在此時設伏,龐涓一定有所防備,孫臏不但沒有在龐涓回救大梁的途中設伏,而且在大梁假裝跟魏軍打了一仗,故意輸給了魏軍,著慌忙逃跑之狀。在跑時孫臏有使出有名的減灶之計,讓龐涓誤以為齊軍減員厲害,而且孫臏在逃跑時不是向東北方的齊國跑,而是向遠離齊國的東南方向跑,這就使龐涓誤認為孫臏因為兵敗,不敢回去見齊王,我們可以想象,龐涓開始在追擊時,可能還有些防范,但在追擊途中看到的這些情況,使龐涓徹底放松警惕,親率魏國精銳輕騎,日夜兼程,追趕齊軍,終于在馬陵追上齊軍,而這一切正是孫臏事先設計好的埋伏圈,于是齊軍萬箭齊發,大敗魏軍主力,龐涓無地自容,拔劍自刎。通過引導學生看地圖,觀察雙方的行軍路線,學生終于明白,不是龐涓太傻,而是孫臏太厲害。另一方面,也是戰爭性質決定成敗,兩次戰爭都是因龐涓率軍侵略他國而起,所以他的失敗也具有必然性。
再如五代十國到北宋這一段時期是比較混亂的一個時代,要把這一時期朝代國家的變遷弄清楚,也需要多看地圖,十國從數量上看好像很多,但是我們通過看地圖就會明白,所謂十國都是一些非常小的割據政權,只是當時的中央政權由于自身的腐敗,沒有能力去管理他們罷了。再如趙匡胤建立北宋政權后,在消滅割據政權時,主要的對象是南唐,這個南唐是怎么來的,和前面的后唐有沒有聯系,我們引導學生看地圖就會一目了然,這個南唐和后唐沒有聯系,它是在取代吳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且南唐當時的實力是比較大的,它控制了南方吳楚閩的廣大地盤,它當時是最有實力和北宋抗衡的一個政權,再加上南唐李后主堪稱一代仁君,為人寬厚,關愛百姓,又是一位著名的詞人,因而南唐的滅亡在歷史上留下了頗多感慨。
文字是抽象的,地圖卻是相對比較直觀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充分歷史地圖冊這個資源,它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書上弄不清楚的內容,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