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12月2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這篇高級經濟師論文探討餓了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專家分析我們國家光伏產業遇到困境的本質原因就是傳統加工出口模式的失敗,那么如何才能協調光伏企業發展呢?論文首先分析了我國光伏產業面臨的困境。并探討了陷入困境的原因。
關鍵詞:高級經濟師論文,光伏產業發展
摘 要 自2011 年開始 , 歐美光伏市場萎縮使我國光伏產業陷入困境 ,2012 年下半年美國和歐盟對中國光伏企業展開 “ 雙反”調查更是雪上加霜。 我國光伏行業的無序擴張導致過度競爭和產能過剩,致使企業利潤大幅下滑。 光伏產業遇到的困境其本質是傳統加工出口模式的失敗,問題主要表現為發展模式沿襲傳統產業粗放型擴張的老路、在低端環節競爭過度、自主創新積累能力低和政府介入過度等。 外部市場需求下降,國內市場又沒有全面啟動,使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加嚴重。 地方政府在 GDP 驅動下的投資沖動是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 我國光伏產業當前遇到的困難,既是嚴峻挑戰,也是促進產業調整升級的契機,產能過剩是相對的,國內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國家已出臺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對光伏產業施以“援手”,從長遠發展來看光伏行業的前景仍值得期待。 從短期來看,光伏企業應進行國際協調,積極應對歐美“雙反”;同時實行兼并整合,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系統,加速啟動國內市場。 從長遠來看,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加快電力體制改革,補貼方式從補貼裝機改為補貼發電量、從補貼發電端改為補貼用戶端,加快建設有利于我國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才是解決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困境的根本之道。
11前言。
從 2011 年開始, 我國光伏產業經歷了跌宕起伏的“過山車”式發展。 2011 年一季度還處于增產擴容的爆發性增長階段,之后則急劇逆轉陷入全行業大面積虧損的危局。 2012 年,無序擴張導致產能過剩,主要上市公司業績全線下滑,國外市場萎縮和貿易壁壘更是雪上加霜,光伏行業此次寒冬來得過于猛烈。 本文對我國光伏產業陷入困境的原因以及發展前景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光伏產業的發展策略提出了建議。
2我國光伏產業面臨的困境。
2.1全球產能嚴重過剩。
從全球來看,2011 年全球光伏電池產量已達到33GW, 實際產能達到 63GW, 產能過剩率近 50% ;從國內情況來看,2011 年我國光伏電池產能已達到 35GW,可以滿足全球光伏電池的安裝需要。 從目前全球經濟發展狀況分析,今后幾年全球光伏發電市場會有所增長,但需求增速不會太快(見圖 1),市場供需失衡壓力持續增大, 產能仍將嚴重過剩。特別是全球主要的光伏發電市場歐洲近兩年可能會有較大回落,加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如美國對我國光伏產品進行的“雙反”調查),將影響我國光伏產品的出口,我國光伏產品產能過剩問題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
2.2市場需求萎縮。
2.2.1 歐洲各國政府補貼下調。
由于光伏產業目前的發展主要是依靠政府補貼, 受國際金融危機尤其是歐洲債務危機影響,歐洲各國開始對光伏產業削減政府補貼。 2011 年以來,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紛紛下調了對光伏產業的補貼,歐洲的光伏市場開始萎縮,其國內企業不斷倒閉。 原本占據世界光伏裝機 70%以上、占中國光伏電池出口 80%的歐洲市場需求大幅下降,使中國光伏企業處境艱難, 巨大的產能無法消化,只能競相降價搶市場,利潤大幅下滑。
2.2.2 遭受美國和歐盟 “雙反 ”調查。
為了保護其國內企業,美國和歐盟開始對我國的光伏產品實施“雙反”調查。 美國時間 2012 年 11月 7 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認定從中國進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產品,實質性損害了美國相關產業,美國將對此類產品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 雙反 ”) 關稅 , 其中反傾銷稅率 18.32%~249.96% ,反補貼稅率 14.78%~15.97%。 繼美國之后,歐盟也立即跟進。 2012 年 11 月 8 日,歐盟發布公告稱,已對從中國光伏企業進口的硅片、電池、組件啟動反補貼調查(此前歐盟已經對上述產品展開了反傾銷調查),至此,歐盟也開始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
2.2.3 國內市場尚未全面啟動。
如圖 2 所示[1],2010 年中國出口了 7.5GW 的光伏產品,僅僅在國內安裝了 500MW。 面對歐美咄咄逼人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光伏生產企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2011 年的數據表明,我國光伏產品有近 90%出口到海外,其中銷往美國市場的產品占比約 15%,而在歐盟市場占到近六成,出口額高達204 億美元[2]。 相對而言 ,目前我國國內光伏市場容量很小,如果歐盟和美國的懲罰性關稅使中國的光伏產品喪失價格競爭力, 從而失去這兩大市場份額,短期而言對我國光伏產業的打擊是致命的。 盡管我國光伏產品生產能力已接近全球產能的一半,但是國內市場仍然沒有啟動。
2.3主要公司業績全線下滑。
自 2011 年以來,光伏產業形勢逆轉,加之 2012年 11 月份歐美相繼對中國光伏企業展開“雙反”調查,占 90%以上份額的海外市場加速萎縮。尚德、天合和英利等中國大型太陽能企業在此之前就已經削減生產,艱難地維持利潤率。 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尚德于 2012 年 9 月收到納斯達克的退市警告,9 月末尚德從其總部所在地的無錫地方政府獲得了債務支持。 2012 年 7 月,專門生產多晶硅的中國大型太陽能企業賽維 LDK,從其總部所在地江西省新余市獲得 8000 萬美元的救助。 據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的調研統計,2011 年我國投產的多晶硅企業在三季度和四季度有 70%~80%處于半停產或停產狀態。
在市場行情發生變化的初期,大部分光伏企業憑借已有的積累勉強可以支撐下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企業的資金鏈開始斷裂,難以維持下去,光伏行業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以江西賽維為例, 它曾經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多晶硅片生產商,一度發展迅速,而到 2011 年底卻債臺高筑,根據公司四季報,2011 年四季度賽維負債總額高達 60 億美元,負債率達到 87.7%。 在光伏產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光伏企業資金鏈緊張成為常態。 由于多晶硅和光伏組件價格大幅下跌,導致光伏企業整體收入銳減,產能過剩以及市場需求萎縮導致光伏企業的銷量也隨之下滑。 除了這些因素以外,光伏產業的不景氣還導致光伏企業貸款難度和成本也大為提升。 2013 年 3 月,因無力償還 71 億元巨債,全國最大的光伏企業無錫尚德太陽能公司正式宣告破產,令光伏行業不寒而栗。
3光伏產業陷入困境的原因。
太陽能光伏產業出現的問題代表了大部分新能源產業存在的問題,除了水電、太陽能熱水器外,大多數可再生能源產業還處于規;l展的成長階段,盡管技術進步明顯,產業實力有所提升,但總的來說,可再生能源在現有市場條件下仍缺乏競爭力,必須依靠政策扶持等非市場手段才能支撐其進一步發展。 可再生能源需要逐步融入到傳統能源體系中,當前的電價機制、電力管理體制等,還存在不利于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因素。 在設備制造環節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總的來看是因為我國新能源產業市場開發與產業發展不協調。
3.1光伏產業面臨的困境本質上是傳統加工出口模式的失敗。
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發展模式沿襲傳統產業粗放型擴張的老路、在低端環節競爭過度、自主創新積累能力低和政府介入過度等。 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主要是沿用過去加工貿易的傳統模式, 產業集中在產品加工制造環節,國內一些企業生產規模迅速擴張,并在全球同類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但由于光伏產業目前的發展主要是依靠政府補貼,因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尤其是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歐洲各國開始對光伏產業削減政府補貼,光伏市場開始萎縮。從光伏產業鏈來看,一般包括硅材料提煉、硅片生產、電池片生產、組裝封裝 4 個環節,但實際上還存在著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光伏發電,包括光伏集成建筑、風光互補等,如圖 3 所示[3,4]。
國內的產能主要集中于產業鏈的下游,即制造太陽能電池和組件, 因為只要通過購買生產線,電池和組件的產能就可以快速提高。 之后,國內廠商開始增加硅錠和硅片的生產。 但是國內廠商很少涉及系統組裝,因為國內需求還沒有啟動。 國內光伏企業處于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s,GVC)的低端,廣泛地出現了被“俘獲”現象[5], 即我國參與GVC 的本土產業集群及其代工企業 ,在實現由低附加值的價值鏈環節向高附加值的價值鏈環節攀升過程中, 特別是在歷經功能升級或者鏈條升級時,遇到發達國家的國際大購買商(購買者驅動)或跨國公司(生產者驅動)的雙重阻擊和控制,進而被限制在低附加值、 微利化的價值鏈低端生產制造環節。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加入 GVC 雖然能夠成功地實現“產品升級 ”、“過程升級 ”,但是 “功能升級 ”、“鏈條升級”卻很難發生,而基于本土自主創新能力和強勁市場需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才具有“功能升級”、“鏈條升級”的內生能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既不能沿襲傳統產業發展模式與戰略,也不能沿襲過去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模式與戰略。
3.2地方政府在GDP驅動下的投資沖動是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在各地的招商中, 光伏產業備受青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光伏產業投入大、用工多,既能創造 GDP,又能帶動就業,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其還與高新技術、清潔能源等概念緊密相關,符合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政策要求。 在這些現實利益和概念的吸引下,許多地方政府一哄而上,紛紛將光伏作為重點產業來發展,“越位”為光伏企業提供包括土地、貸款、融資等在內的優惠政策。 硅片、電池片看似高科技產品,但其生產技術高度融合于設備中,有錢就能建起生產線。 尤其是組件,屬于用工密集型的簡單勞動,進入門檻很低。
在我國現行體制下,地方政府在地區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各級政府對企業的投資方向、投資重點會產生重要影響,進而決定了地區的產業格局。 國際金融危機后,在中央明確不斷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后,地方政府對發展新能源產業的熱情很高。 全國超過一半的省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 或把新能源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上百個城市在做新能源發展規劃。 這其中,有個別城市確實既有資源優勢又有先行優勢,甚至早已擁有一定規模的新能源企業,但更多的城市并無明顯優勢,或現有的技術水平和發展能力遠達不到計劃的目標。 地方政府對新能源產業趨之若鶩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現行體制下,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主要標準仍是 GDP。 為了在任期內創造出更多的產值,地方政府的行為往往具有短期性,熱衷于見效快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 國際金融危機后,受出口萎縮的影響, 部分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地區面臨 GDP 下滑的威脅;而一些資源、環境壓力比較大的地區,在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下,也面臨增長方式轉變、急需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壓力。 新能源產業對GDP 的拉動快 , 對上下游產業帶動大 , 而且符合綠色環保要求,因而自然成為地方政府的首選。 對有發展潛力的地區來說,發展新能源產業,能極大地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對沒有發展潛力的地區來說, 短期內也能靠投資增量帶動 GDP 增長和就業增加;對現任政府來說,無疑是一項能代表產業結構優化的“面子工程”[6]。
3.3技術水平低,對外依存度高。
光伏產業未能突破“微笑曲線”的枷鎖,取得新興產業國際領先優勢。 在發展初期本應開始的市場開發和產品營銷活動在國內非常微弱,光伏應用與市場開發大大落后于歐美國家,造成我國光伏產品制造與應用脫節, 產業發展缺乏穩定的市場基礎。
從光伏產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來看,我國企業低于國外同行。 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曾是典型的“三頭在外”產業 :一是光伏電池的生產設備主要從國外進口,二是晶體硅材料主要從國外進口,三是生產的光伏電池產品主要出口國外。
近年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部分企業已基本掌握了多晶硅材料的生產工藝,多晶硅產量已能滿足國內光伏電池生產需要的 50%,光伏電池生產設備的國產化能力也迅速提高,“三頭在外”
的狀況有所改變。 但光伏電池產品市場在外的狀況尚未改變,許多關鍵裝備和主要原輔材料的對外依存度仍然很高。 目前,我國光伏電池產品主要出口到歐美等光伏電站建設較多的發達地區,出口量占我國光伏電池生產量的 90%以上,在當前國際光伏發電市場增長乏力和貿易保護加劇的情況下,我國光伏產業發展遇到了較大的困難。 國內光伏電池生產所需的主要制造裝備———如薄膜電池生產線、生產高純多晶硅的氫化爐、 四氯化硅閉環回收裝置、大尺寸鑄錠爐、 多線切割機、PECVD 鍍膜設備、自動絲網印刷機、自動電焊機等都主要依賴進口。 光伏電池生產所需要的主要原材料, 如高純多晶硅、銀漿、EVA 高分子樹脂、 切割液等的對外依存度很高,如 2010 年和 2011 年高純多晶硅進口數量分別為 4.75×104t 和 6.48×104t。
我國大部分晶體硅工藝性能仍有差距,生產成本明顯偏高,市場競爭力不強。 比如,目前國際上多晶硅市場價格已由 2010 年的 50~90 美元/kg 下降到 20~30 美元/kg,降幅超過 60%,而我國大部分多晶硅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均明顯高于這個價格,很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生存。
3.4國內市場尚未全面啟動。
我國光伏企業長期依賴國外市場,而國內市場仍然沒有全面啟動, 光伏發電市場缺乏政策支持,造成光伏產品制造與應用脫節,產業發展缺乏穩定的市場基礎。
、 發展方向選擇不正確。 近年來,我國為了啟動光伏發電市場,采取特許權招標方式啟動了大型光伏發電的建設,以常規電站的建設和管理方式建設大型光伏電站,這對推動我國光伏電站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青海、寧夏、甘肅、西藏等西部地區已建設了一批光伏發電站,其他地區建設大型光伏電站的積極性也很高。 但這種模式并不符合風電及光伏發電的特性和目前的技術水平。 由于太陽能發電具有隨機性、間歇性特征,年發電等效利用小時數只有火電正常情況下的 1/4 左右,大規模集中開發給電網調度運行增加了困難。 再加上輸電線損和變損,使得電網購買這些新能源電力極不經濟。
、 我國目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思路局限于對傳統能源的替代,忽視了新能源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因此國內有效需求不足。 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可能完全獨立地存在,它必然會與傳統產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 補貼效果不夠理想。 我國從 2009 年開始啟動金太陽示范工程,對并網光伏發電項目原則上按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 50%給予補助,偏遠無電地區按照總投資的 70%給予補助,3 年累計使用補貼資金約 100 億元, 有力地支持了身處困境的光伏企業。 但是這一工程采取的是投資補貼的方式,按申報事先撥付資金。 這種補貼方式很難控制設備質量、工程建設質量、實際并網規模及電站質量,特別是最為關鍵的發電量難以達到申報時承諾的水平,因此補貼并未有效拉動對光伏產品的需求。
、 缺少智能電網技術的有效支撐。 智能微電網是在用戶側興起的電網建設和運行模式,適應分布式能源(風、光等新能源和頁巖氣)發展。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屋頂光伏項目就屬于分布式發電,以現代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和控制技術為基礎,以最大程度利用不穩定供能的新能源為目標,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可接入性和安全性,能夠滿足用戶兼具發電和用電的特性。 但是我國的智能電網建設還比較滯后。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和電網企業著力開發智能電網,但主要目標還是滿足電力大規模、集中、遠距離輸送的需要,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光伏產品在國內的使用。
4光伏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雖然光伏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寒冬,但隨著全球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日益突出,光伏發電由于其清潔、安全、便利等特點,在減輕環境污染、調整能源結構等方面作用突出。 太陽能光伏發電是最具發展前景的新能源發電技術,太陽能的增速將快于其他任何可再生能源。 因此,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光伏行業的前景仍值得期待。
4.1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的長期發展態勢良好。
為了應對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問題,人類不得不越來越依賴新能源,新能源產業及其關聯產業的長期發展趨勢良好。 太陽能光伏發電是最具發展前景的新能源發電技術,今后幾十年會不斷地發展壯大,并最終成為人類能源的主體。 太陽能光伏發電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 一是資源豐富,且不會枯竭,是可再生清潔能源。 特別是光伏發電過程不耗水,光伏電站建設不受水資源制約,可以在任何空閑土地上、特別是可以在沙漠土地上建設光伏電站。 二是光伏電池安裝建設簡單,裝機規模靈活,運行管理方便,既可以利用空曠場地進行建設,也可以與建筑物結合建設,幾乎不需要進行運行維護,開發利用的潛力很大。 三是光伏發電的出力特性與用電負荷特性基本吻合,一般來講,光伏發電在太陽光照最強的中午時段出力最大,而此時也正是用電的高峰時段, 這可以有效減輕電力系統的調峰壓力,有利于優化電力系統運行, 節約化石能源資源,實現節能減排目標[7]。
從全球裝機容量來看,光伏發電現在是繼水力和風力發電之后的第三大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 光伏市場在 2011 年的增長率幾乎達到 70%, 超過其他可再生能源。 水電的穩步增長和風電、太陽能發電的迅速擴張,已將可再生能源強化為全球能源結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2035 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占電力產量的約 1/3。
2015 年可再生能源將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力來源 ( 相當于煤炭發電量的一半),到 2035 年接近煤炭發電量。 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長的部分原因在于技術成本下降、化石燃料價格和碳交易價格上漲,但是主要原因還在于補貼:2011 年全球補貼為 880 億美元,2035 年將增至近 2400 億美元 。 然而 ,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新補貼措施需隨產能上升、可再生能源技術成本下降而調整,避免政府和消費者的過多負擔。 據IEA 預測 , 到 2050 年 , 全球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 3000GW,每年發電 4500TW·h,約占全球電力生產的 11%,每年可減排 2.3Gt 二氧化碳。
4.2產能過剩是相對的,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產能過?偸窍鄬Φ。2011 年我國新增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 220×104kW, 僅為歐盟新增容量的1/10。 產能過剩是個產業鏈問題 , 是設備制造環節過剩。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新能源上網發電的比例較低,除了技術水平因素外,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并網消納不足更多是體制原因,是體制性過剩。 在新能源領域,中國無疑具有優勢。 最大的優勢在于廣闊的市場,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能源需求增量大, 而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比例微小。
在太陽能電站特許權招標、金太陽示范工程、光電建筑應用一體化示范以及各地方政府示范項目的驅動下,中國 2011 年光伏裝機容量達 2.9GW,但相對于中國電力 10×108kW 的總裝機容量 , 光伏發電裝機比重微小。 因此,只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市場潛力將為企業投資提供足夠的激勵,廣闊的市場還會鼓勵在新能源技術方面的投資和創新,過剩的產能很快將會得到消化。
根據歐洲光伏產業協會(EPIA)的預計,中國市場的潛力,尤其是當前較低的組件價格,將保證中國光伏市場在未來 5 年內實現高速發展,到 2016年裝機容量將達到 10GW,累計總裝機容量有望超過35GW,見表 1[8]。
4.3危機帶來政策機遇。
如果說目前歐美對我國光伏產業的“雙反”還有積極的一面,那就是迫使我國政府重新審視光伏產業的發展戰略和規劃,迫使企業更好地把握市場風險。 光伏企業遭遇寒冬后,國家各部委緊急啟動各項措施支持光伏產業發展。2012 年 10 月底,財政部、工信部、商務部、國家能源局四部委啟動幫助光伏企業“過冬”的一攬子計劃,預計投資額度將超過700 億元 。 其中財政部在 2009 年實施的光伏發電金太陽示范工程的基礎上,繼續擴大這一項目的補貼范圍, 由 2012 年最初確定的 1.7GW 目標規模擴大至 3.2GW。 2012 年 11 月 10 日,財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國家能源局四部委聯合發布通知,將在上半年金太陽和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工作的基礎上,于 2012 年底前再次啟動一批示范項目。
注:“適度增長模式”假定的是一個相當悲觀的市場情形;“政策驅動模式”是假定引入或延續充足的政策支持。
4.4光伏發電將很快實現平價上網。
太陽能光伏組件的成本包括原材料、勞動力和固定設備投資。 5 種因素驅動了太陽能光伏電池和組件價格的下降,包括原材料特別是多晶硅價格的下降、更低成本的薄膜電池的競爭、政府補貼、學習和創新引起的規模經濟和效率增加以及產能過剩。
由于政策支持、技術進步和產業效率的提高,使得太陽能組件價格逐漸下降,加速了太陽能光伏市場的增長。 類似于摩爾定律,光伏市場也存在“學習因子”,即容量增加 1 倍,價格下降 20%。但是,最近的價格下跌程度遠遠超過了“學習因子”的影響,產能過剩是很重要的因素。
從 2008 年開始,光伏組件價格開始加速下跌,至 3.30 美元/W。 2010 年初為 1.80 美元/W,2011 年末跌至 1.00 美元/W, 與 2010 年底的 1.70 美元/W相比,下降幅度為 41%[9]
,預計 2014 年價格可能跌至 0.74 美元/W。 光伏組件價格的大幅下跌降低了光伏發電的成本,為實現平價上網創造了條件。 同時也使其相比傳統能源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進一步增加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在經濟危機時全球光伏市場仍能持續增長,說明有足夠的市場需求可以讓光伏產業挺過寒冬。 特別是光伏發電成本大幅下降,為擴大國內市場提供了有利條件。據 IEA 預測,2010~2020 年 , 光伏系統的發電成本將減少 50%。
到 2020 年,在許多地區,住宅和商業光伏系統將實現第一級電網平價———即與零售電價平價。
實現“平價上網”被認為是光伏產業進入飛速發展的新一階段的重要推動因素。 盡管由于全球各地能源形勢的差異,光伏的“平價上網”將會在不同國家及地區逐步實現,但可以肯定的是,光伏正在由奢侈品轉變成為日用品。 在未來的數年內,由于光伏產品成本和發電價格的不斷下降,反過來會促進應用市場的打開,推動產業實現飛躍式發展。
4.5國內光伏企業的低成本優勢長期存在。
中國的光伏產品產量增長非常迅速。2001 年中國生產的產品僅占世界產量的 1%,到 2010 年則接近 50%。 前五大光伏電池生產商中有 4 家中國企業,前五大光伏組件生產商中有 3 家中國企業。
產能規模的快速擴大并不意味著政府給予非法補貼,中國光伏產品的低成本優勢也不一定就是傾銷,中國光伏制造企業的成本優勢并非來自于政府補貼和低價傾銷。 據測算,中國的光伏產品大約有 18%~30%的成本優勢。 根據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的研究,18%~20%的成本優勢來自規模優勢和垂直一體化。 規模和一體化使得中國生產商的成本下降了 10%,設備購買成本也下降了50%。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更低 ,不過勞動力成本僅占光伏組件總成本的 5%~10%[10].
5光伏產業短期發展應對之策。
5.1進行國際協調,積極應對歐美“雙反”。
國際市場對于中國光伏企業來說非常重要,但目前很多國家僅僅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待太陽能等新能源的發展,將清潔能源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了國際領先地位,各國都將新能源貿易作為戰略要點,這就意味著貿易摩擦在所難免。 那么應該如何解決頻頻發生的新能源貿易摩擦呢?
、 國內光伏企業可憑借資金和市場優勢規避歐美等國“雙反”的不利影響,到海外市場找代工,亦或直接去歐美投資設廠。
、 銷售市場分散化。 我國的光伏產品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 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出口市場過于集中, 易受出口地國家政策的影響。目前,除了積極應對“雙反”貿易戰外,還應積極開辟非洲和拉美等新的出口市場。
③ 針對歐美“雙反”進行合理反擊。 雖然貿易戰必定是雙輸的結局,但在目前情況下,出臺反制措施已是中國的必然選擇。2012 年 9 月 17 日,中國4 家多晶硅制造企業代表國內業界發起申請 , 要求商務部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 2012 年 11 月 1 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的規定,商務部將從即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多晶硅進口產品的傾銷、補貼情況及其對中國同類產品產業造成的損害進行調查,并依法做出公正裁決。 另外根據國際貿易原則,從立案到初裁一般要歷時 3 個月的調查期,被“雙反”
國的企業往往會趁機突擊出口,為了堵住這段空檔期,中國企業還向商務部提交了立案之后的追溯征收申請。
④ 建立國際溝通協調機制。 對于光伏企業遇到的貿易摩擦,需要轉變思路。 對于新能源技術,各國政府不應僅僅從經濟增長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出發來考慮新能源貿易,還需要從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來定位新能源發展和新能源貿易,這樣就有可能在全球建立一個清潔能源的聯盟,以達成共識。 在國際貿易中對清潔能源產品設立一些優惠制度,在相應的貿易法律法規上對清潔能源更加容忍,給予新能源產業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將有助于清潔能源技術和貿易在不同國家之間的流動,對加速新能源產業發展可起到積極作用。
、 允許歐美的光伏制造企業較為容易地進入中國市場,降低壁壘,消除門檻,全方位開放國內光伏市場。 允許國外企業在國內設立研發中心,建立光伏制造工廠,并向國外企業開放中國的下游終端市場。 這樣可以加快實現國內外企業的技術、產品和市場融合,減少利益摩擦。
5.2兼并整合。
首先是推進企業兼并重組。 據統計顯示,截至2011 年底 , 我國共有光伏電池企業約 115 家 , 總產能為 38.5GW 左右。 其中產能 1GW 以上的企業有14 家 ,占總產能的 53%;在 100MW~1GW 之間的企業有 63 家,占總產能的 43%;其余 38 家產能皆在100MW 以內 , 僅占全國總產能的 4% , 產業整合勢在必行。 2011 年底以來,相關部委及地方政府已經有意力推產業整合以規范國內光伏市場秩序。 自2012 年上半年以來 ,光伏行業的產業整合已經開始進行,如漢能控股意欲收購已停產數月的浙江正泰太陽能旗下的薄膜電池業務。
解決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必須經歷行業整合,這是一個殘酷的過程,也是一個重生的過程。 產業整合要以企業為主體順利推進,由企業按市場原則自由選擇并購對象。 工信部于 2012 年初發布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 要形成 1 家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光伏企業,3~5 家年銷售收入過 500 億元的光伏企業 ,3~4 家年銷售收入過 10 億元的光伏專用設備企業。 明確指出集中力量支持優勢企業做優做強,鼓勵重點光伏企業推進資源整合和兼并重組。
其次是實行縱向整合。 企業需要多元化經營,分散風險,而不是僅僅從事光伏產業鏈上的單個環節。 實行供應鏈管理,尋找更多的元部件/材料供應商,延伸產業鏈,通過縱向整合進一步降低成本。 收購小到中型的硅片生產商, 要求它們具有低成本、近距離運輸和快速擴張計劃等優勢,建立牢固的上下游關系。
5.3延伸產業鏈與進入細分市場。
、 向下游延伸,采用 BT(建設-移交)模式運營光伏電站。 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出臺,正式提出了中國太陽能發展的補貼機制,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光伏發電的成本問題,可以吸引大批企業投資國內光伏電站建設。 隨著國內市場呈現“分布式 ”擴容之勢 ,更多的企業開始嘗試往下游延伸, 通過開發光伏電站 BT 項目來拉動產品訂單銷售,同時通過電站銷售增厚企業利潤,以商業模式創新來尋求脫困。就 BT 盈利模式而言,企業進入門檻相對較低,解決自身資金問題后,如果企業有一定的渠道,能夠優先獲得電站開發權,再利用銀行貸款杠桿,公司就可以進入 BT 盈利模式。 目前,在這種盈利模式下,凈利潤率可達 8%~10%,明顯高于傳統光伏制造業務。
、 光伏發電系統核心部件投資價值凸顯。 隨著國內光伏市場規模的啟動以及國產化進程的加快, 國內光伏設備及耗材市場將獲得超預期的增長。 隨著光伏發電的發展,作為光伏發電系統核心部件的光伏逆變器投資價值凸顯,全球光伏逆變器行業龍頭企業 SMA 目前占據了超過 40%的市場份額。 如果國產逆變器等細分市場領域的行業資質和產品性能能夠得到較大提升,必將給光伏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 創新新能源產業發展模式。 要由過去單一的產品制造商轉變為可為大型工業企業及公共建筑等提供能源項目咨詢、設計、融資、建造與運營一體化的服務商,改變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只有如此才能實現節能減排、提高傳統能源利用效率和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等綜合目標。 這種發展模式也是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具體體現,代表著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我國財稅部門要跟蹤這種產業發展新趨勢,改進稅收征管,給予適宜的稅收優惠,根據企業實際進項的多少,降低增值稅稅率。
5.4加速啟動國內市場。
今后相當長時間,我國光伏產業主要依賴國際光伏市場的狀況難以持續,必須著力擴大國內光伏發電市場, 為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提供基本的支撐。
中國是能源消費大國,煤炭占能源消費結構的 70%左右,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巨大,發展光伏發電勢在必行。 本土需求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動力,“母國市場效應”可促進光伏產業的成功轉型。
2012 年 8 月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 《 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顯示,將推進太陽能多元化利用, 到 2015 年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 2100×104kW,其中光伏電站裝機 1000×104kW, 太陽能熱發電裝機 100×104kW,并網和離網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裝機容量達到 1000×104kW, 太陽能熱利用累計集熱面積達到 4×108m2。 到 2020 年 ,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 5000×104kW, 太陽能熱利用累計集熱面積達到 8×108m2。 另一方面 ,國家電網也于 2012 年 11 月26 日宣布 , 對單個并網點總裝機容量不超過 6MW且以 10kV 及以下電壓等級接入電網的屋頂和光電建筑一體化項目,提供系統接入方案制定、并網檢測、調試等全過程免費服務。 這充分表達了政策推動產業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的明確意圖。
5.4.1 兩條腿走路。
啟動國內太陽能光伏市場,思路要有別于風電建設的思路。 我國風電建設的一大特點就是采取集約發展的思路, 這一思路的好處是發展速度快,但問題是上網難、調峰難。 由于這些問題,甚至出現一些風電場由于無法上網,而不得不“棄風”。 如果光伏發電建設仍然采取集約式發展的單一思路,就很有可能重蹈風電的彎路。 因此,光伏發電建設一定要并網和離網兩條腿走路,采取集約式和分布式建設并進,才是最快速和高效的。
5.4.2 應重點支持建設分布式光伏系統。
① 分布式光伏系統符合光伏發電特性和目前的技術水平。 太陽能資源的主要特點是分布廣泛,有太陽照耀的地方就有太陽能資源,因此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優勢是分布式應用,應該采取與用戶用電相結合的方式安裝光伏系統, 低電壓接入配電網,實現就近開發就近利用。 不應該集中建設大型光伏發電,以遠距離高壓輸電方式利用,或者說至少在近期不應該以這種方式大規模建設光伏電站。
、 分布式光伏系統可以培育和鼓勵光伏發電市場。 美國經濟學家夫金認為,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的結合,將會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 分布式光伏系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 分布式光伏發電可利用建筑物屋頂或附近空閑土地安裝小型光伏系統,所發電量主要滿足用戶自身的用電需要,多余電量上網,并與電網進行電力交換,由電網提供備用服務,最終形成社會用電量增加、而由電網提供電量減少的情形。
、 在分布式離網發展上, 光電建筑一體化思路前景可觀。 光電建筑一體化是指利用目前的建筑屋頂和可以采光的墻體, 通過安裝薄膜電池發電。
這樣既不用占用土地資源,而且可以改變目前許多建筑的玻璃幕墻的純裝飾性,一舉多得,既節約了建設成本,還能提供清潔能源。 據測算,到 2020 年,全國現有及新增新能源建筑一體化潛在的市場裝機容量約 10×108kW 左右,可見這個市場非常大。
5.5政府施以必要“援手”
政府應該拯救光伏行業,維持中國光伏產業的國際地位,不能由于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保護使其受挫。 我國太陽能產業在國際上已經占有一席之地,維持領先地位是使我國在新能源革命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保障。 再者,某些龍頭光伏企業已經存在“大而不倒”的問題,光伏產業的興衰已經影響到銀行貸款、當地就業、地方稅收等方方面面。 如果出現大規模的倒閉潮, 必將引發關聯企業破產、銀行受損、失業增加等一系列嚴重問題。
不過,“救市”不是救企業,而是救行業。 政府應該在光伏企業整合過程中,盡量把手從企業當中抽出來,將企業的優勝劣汰交給市場決定,只是加強行業指導即可。 2012 年 12 月 19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提出要按照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擴大消費市場、規范市場秩序、推進產業重組、降低發電成本的思路,統籌兼顧、綜合施策,著力提升產業競爭力。 另外,政策支持和補貼需要用在產業鏈的兩端,即研發和終端利用環節,把設備制造留給市場。
6光伏產業中長期發展策略建議。
6.1加強技術創新能力。
危機本身也是機遇,面對當前我國光伏產業的困境,光伏企業應該加強技術創新、降低成本、提高轉換效率,通過技術取暖來度過寒冬。 光伏發電技術包括光伏電池材料、光電轉化效率、光伏電池生產裝備、光伏系統集成和建設,以及以光伏發電系統為主的電力系統的運行管理等等。 目前這些技術仍然處于發展初期,全球的差距并不很大,但我國光伏發電技術及其應用水平相對落后,缺乏自主創新和發展能力。 要使我國光伏產業在未來的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光伏發電技術的研發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首先,要加大光伏產業技術創新力度。 一方面要建立國家級技術創新和研發中心,解決產業發展的關鍵和共性技術問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解決光伏產業從材料到系統全產業鏈的技術提升和創新,實現高端制造設備的國產化以及應用技術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重點推動高端裝備制造、關鍵零部件、主要輔助材料領域的技術引進、吸收和消化能力,鞏固和發展核心競爭力;同時也要支持優勢企業并購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建成幾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其次,發展下一代以薄膜技術為代表的太陽能電池技術也許才是光伏企業提升技術實力的關鍵。
在這一領域我們與國外的起點差不多,技術上并沒有多大差距,國內企業近年來在這方面已經有所突破。 比如漢能控股集團,近年來持續加大在薄膜技術研發上的投入,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薄膜電池核心技術。 目前漢能的薄膜電池光電轉化率可以達到 10%,成本也低于晶硅電池。 2012 年漢能薄膜電池的生產能力將達到 300×104kW,成為全球產能第一的硅基薄膜電池生產商。
6.2加快電力體制改革。
我國目前的電力管理體制以電網全部收購各類電站的發電量,并為所有用戶提供供電服務的單一購買者和單一服務者為特征, 電網企業集購電、輸電、配電、售電為一體,以擴大售電市場、增加售電收入為主要目標,對于任何影響其售電量和收益的行為都會有天然的抵觸情緒。 受電力管理體制的制約,分布式光伏發電很難得到規模化應用。
要促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發展,就要改革現行電力管理體制,建立公開透明、競爭有序的電力市場機制,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新能源的發展提供重要的體制保障。
、 要實現輸電和供電的分離, 開放用戶端電力市場,把電網企業轉變為提供輸電服務的專門公司,以輸送的電量多少作為盈利的基礎。
、 要把電力調度從電網運營中分離出來,獨立運營。 要改善電力調度和管理辦法,實現公開的電力調度制度。 加大對電網公平接入的監管,保證各類投資者無歧視地使用電網設施,形成有利于新能源發展的市場機制。 盡早在全國推廣節能發電調度,保證和落實新能源發電優先收購。
、 要改革當前的電價制度, 做好電價改革的頂層設計,電力輸送實行獨立的電價和核算。
④ 建設靈活、開放、安全的智能電網。 在完成電力市場化改革以前,要按照國務院要求,全面實施節能發電調度辦法,優先并全額調度光伏發電上網。適時修訂《電力法》,取消“一個供電營業區內只設立一個供電營業機構”的規定,為分布式光伏發電上網排除法律障礙。
6.3轉變政府補貼方式。
光伏發電與常規電力相比經濟性較差,目前尚缺乏市場競爭力,補貼規模決定著發展規模。 要通過優化資金使用,以有限的補貼帶動盡可能多的光伏發電,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競爭機制,促進光伏發電成本不斷下降,最終達到可以與常規電力相競爭的水平。
近年來推動的“金太陽工程”就是以投資補貼的方式支持用戶端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的應用,但實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應盡快調整新能源產業政策,把政策重點由過去的扶持產業轉到培育與擴大國內新能源市場方面,促進新能源產業從生產到消費的均衡發展。
① 改變補貼方式,放大帶動效應。 將光伏發電補貼方式從補貼裝機改為補貼發電量,從補貼發電端改為補貼用戶端。 補貼發電量可避免虛報裝機、以次充好,補貼用戶端相當于降低了部分銷售電價水平,可比補貼發電端效率提高數倍。
、 統籌集中使用光伏補貼資金。 統一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中的光伏補貼、財政資金中用于“金太陽工程”和“屋頂光伏計劃”的資金,一年可以達到近 300 億元。 這些資金如完全用于售電端補貼,按 0.2~0.3 元/(kW·h)補貼計算,每年可補貼光伏發電量 1200×108kW·h (2011 年全國光伏發電量約 20×108kW·h),相應裝機 1.2×108kW, 是現有光伏裝機的 40 倍,可有效釋放現有光伏產能。
、 通過招標競爭降低光伏補貼成本。 光伏補貼是公共財政資金,為達到補貼效益最大化,建議在全國范圍內對光伏發電的業主進行補貼招標,選擇最低補貼的企業中標。 這一措施有利于通過競爭淘汰光伏產業中的落后產能,同時西部地區由于單位電量補貼較高將難以中標,可以鼓勵距離電力負荷較近的地區發展光伏發電[11]。
6.4加快建設有利于我國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
解決新能源“產能過剩”,僅僅通過加速退出和限制進入模式并不能實現行業的優勝劣汰。 在優化新能源自身市場結構的同時,要注意消除新能源產業與發電和電網的體制性沖突,解決中央與地方之間由宏觀調控和追求地方經濟發展所產生的不協調問題,才能真正解決新能源產業的“散、亂、低”問題。 這就要求各管理部門、各級政府之間要形成促進我國新能源產業規范、創新發展的合力;同時從有利于企業形成長期穩定的政策預期出發,明確哪些環節要補貼和扶持,哪些環節要調節和控制[12]。
要加快建設完善我國新能源發電系統的技術標準和監管體系,將相對成熟的企業標準轉化為國家和行業強制性標準。 盡快實施新能源產品和裝備的質量認證制度,優先支持那些符合標準的產品和企業,加快淘汰不符合標準的產能和企業,通過加強標準管理,強化市場優勝劣汰的功能和作用。 加強對行業產銷形勢的監測、分析和國內外市場需求的信息發布,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標準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協調產業、環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形成抑制產能過剩、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合力。 同時,要堅持深化改革,標本兼治,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解決重復建設的深層次矛盾。
參考文獻:
[1]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sProgramme Annual Report (2011)[EB/OL].www.iea-pvps.org.
[2] China′s solar policy :subsidies ,manufacturing overcapacity &opportunities[EB/OL].http://solar.gwu.edu/Research/ChinaSolar -Policy_BayaKallozRobins.pdf.
[3] LEWIS J.The Chinese solar photovoltaic industry:Structure,policysupport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s[R].2011.
[4] U.S. solar energy trade assessment 2011:Trade flows and domesticcontent for solar energy -related goods and services in theUnited States[EB/OL].h ttp : / / www . seia . org / sites / default / file s /resources/GTM -SEIA% 20U% 20S% 20% 20Solar% 20Energy%20Trade%20Balance%202011.pdf.
[5] 郝鳳霞 .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模式與市場驅動效應 [J]. 重慶社會科學,2011(2):55-56.
[6] 蒙丹 . 我國新能源產業鏈的低端產能過剩問題研究 [J]. 經濟縱橫,2010(5):38-39.
[7] 史立山 . 光伏發電是最有前景的新能源發電技術 [N]. 經濟參考報,2012-06-11.
[8] Solar generation 6:Solar photovoltaic electricity empowering thew orld[EB/OL].http: / / www . greenpeace . org / international / Global /i nternational/publications/climate/2011 /Final% 20So larGenera tion%20VI%20full%20report%20lr.pdf.
[9] SEMI PV Group ,SEMI 中國光伏顧問委員會 ,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CPIA)。2012 中 國光 伏產業發展報告[EB/OL].http://www.semi.org.cn/img/pdf/pvwhitepaper.pdf.
[10] China′s solar industry and the U.S. anti-dumping/anti-subsidytrade case[EB/OL].http://www.chinaglobaltrade.com/sites/default/files/china-global-trade-solar-manufacturing_may2012_0.pdf.
[11] 范必 , 高虎 . 啟動國內市場促使光伏產業擺脫困境 [J]. 中國能源,2012,34(10):6-7.
[12] 史丹 . 我國新 能源產能過剩的 原因 與解 決途徑 [ J] . 中國能源,2012,34(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