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12月2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本篇文章是由《語文學刊》發表的一篇語文教學論文,是由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主管、內蒙古師范大學主辦的省級期刊,創刊于1981年,其前身為內蒙古師范大學附設函授大學教學指導刊《語文函授》,雙月刊。
今天我們所說的典故是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用典使事,是中國古代詩人、詞人在創作中常用的藝術手法。這些典故,往往經作者的靈心妙手而成為一種既經濟又含蓄的表達方式。因此,對典故的理解和把握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對整首作品的理解把握。但在實際的古詩詞教學中,典故的講解和學習是一件極占時間又讓學生感覺麻煩的事情。朱自清先生早在他的《〈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一文中就指出:“初學人讀詩往往給典故難住,他們一回兩回不懂,便望而生畏,因畏而懶,這會斷了他們到詩山去的路。”可見,正確對待和解讀詩詞中的典故是極重要的。
一、重視典故在古詩詞中的作用
1.詩詞中使用典故是一種替代性、濃縮性的敘事方式
詩和詞都是極簡潔的文學形式。詩有格律,詞有詞牌,它們都是用極短小的篇幅承擔著重大而深厚的內涵。雖然詩詞中也有“賦”這一敘事性的表現手法,可以將詩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有關事物表達出來,但它一般只和“比興”交相使用,而且更適用于古體詩、慢詞等篇幅較長的詩歌形式。詩詞中使用典故可以使詩人避開大量的描述鋪陳,來進行一種替代性的概括描寫,精簡其字又深厚其味。如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作者在作品中將傳統的女性化的柔情之詞,擴展為男性化的豪情之作,塑造了充滿進取精神、胸懷遠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壯士形象。上半闋“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描繪出一幅聲勢壯大的打獵場面,情感充沛,言辭豪邁。但在刻畫人物形象時,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進行詳細描述,于是就用了一個“孫權射虎”的典故。孫權,乃三國時的大英雄。《三國志·吳書二》中曾記載他射殺猛虎之事:“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庱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而在《江城子》中,作者筆下的主人公正有著和孫權一樣的氣概,也渴望著和孫權一樣的壯舉。于是,借用典故,僅六字,就寫出了太守一馬當先,欲親身射虎的英姿,言約義豐,又給人廣闊的想象余地。
2.詩詞中使用典故是一種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典故的使用不僅使文字經濟,而且還能避免直說。當詩人要在作品里表達不便明說或不必明說的感情時,典故便以一種具有哲理和美感內涵的凝聚形態表現出豐富的、多層次的內容,并營造詩情畫意。同樣以蘇詞《江城子·密州出獵》為例,下半闋:“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由打獵引申到“射天狼”,表現自己希望馳騁疆場,以身許國的壯志豪情。當時,蘇軾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而被長期流放,“有志不獲騁”。理想與現實的距離造成他矛盾、痛苦的復雜心緒。作者正是借用“馮唐”的故事將這種復雜的心緒表達出來。馮唐,是漢文帝劉恒時的一個老年的郎官,當時云中太守魏尚防御匈奴,功勞很大,卻因為小過失受到重罰。馮唐向劉恒直言勸說,劉恒便派他帶著符節去赦免魏尚,復任云中太守。這個故事里飽含著辛酸,也浸透著幸運。作者借此將自己與魏尚相比,希望有朝一日能復回朝廷,實現自己的理想。既表達了作者的壯志,又蘊涵著懷才不遇的隱痛,為詞平添了幾分歷史感和現實感。同時,也留給讀者無限的聯想和品味空間,言有盡而意無窮。
3.詩詞中使用典故可以營造美妙的意境
“意境”是中國詩歌的傳統追求,圓融優美的意境,隱約朦朧的“弦外之音”、“韻外之意”向來被認為是詩歌的最高境界。而典故的象征、暗示作用正為創造這種境界提供了幫助。《錦瑟》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七律名篇,也是一首引起無數人種種猜測的謎一般的作品。其頷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中用的兩個典故尤為奇妙。“莊生”句用了《莊子·齊物論》中的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望帝”句用了《華陽國志》里的故事。望帝是古蜀國的皇帝,他禪位退隱,死后化為杜鵑,暮春啼鳴至于口中滴血,鳴叫聲凄苦哀婉。兩個典故似乎與詩題的關系并不密切,兩者之間也沒有緊密的邏輯聯系。但細細品味,又確乎感受到它們共同傳達出的生命的迷惘感。人生如夢而死生難辨,青春易逝卻醒睡不分,眷戀故土又魂魄空回。它們與后面的典故疊用,彼此間相互獨立卻又水乳交融,讓讀者深味著迷茫、悲哀、傷感、恍惚而又極美妙閎約的人生情緒。王蒙在《雙飛翼·一篇錦瑟解人難》中盛贊此詩創造了“又寥廓又寂寞,又悲哀又溫暖,又高貴又無奈,又闊大又深幽,又艷麗,又迷離又生動,又阻隔又親切”的藝術境界。其中典故的巧妙使用功不可沒。
二、消除典故學習時的畏懼心理
典故因其表達效果上的曲折深婉而給解讀者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特別是有些作品,典故堆垛,搜奇獵新,生硬晦澀,使學習者掉進故紙堆里爬不出來,只能生吞活剝。但好的用典會使故事融化在詩句里,不露痕跡,就好像糖融化在水里一樣,不見其跡而自有其味。因此,學習者大可不必望而卻步。朱自清先生說:“用典故跟用比喻往往是一個理,并無深奧可畏之處,不過比喻多取材于眼前的事物,容易了解些罷了。”我們知道,從最早的《詩經》開始,“比興”就是中國詩歌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比興的作用在于表達的生動形象,同時,也都是用事物之間委婉隱約的內在聯系來烘托渲染環境氣氛、比附象征中心題旨。而用典實際上也是起到同樣的作用,它也是廣義比喻的一種形式,不過是取材于過去的事物或前人的詩句而已。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首先將這一點介紹給學習者,打消他們的疑慮,使其面對典故就像面對現代漢語中“比喻”修辭格一樣,有一種平和而輕松的心態。
三、了解典故的幾種形式
典故是一種廣義的比喻。比喻可以分為明喻、暗喻,典故也有不同類型。
1.是典故,本身又是生動的比喻
這種故事,有時不用知道其出處便能明白。如杜甫《古柏行》中“大廈如傾要棟梁”一句,原出自《晉書》中袁粲贊美王儉的話:“栝柏豫章雖小,已有棟梁之器。”此句暗用這一典故。但棟梁本身即是指可用之才,它既是歷史故事,又是事物的比喻。這樣的用典讀者如果看出來,會更覺詩句意味深厚;若看不出來,也照樣可以欣賞其形象,明白其旨意。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句,其中“歧路”也用了《列子》中楊朱臨歧而哭的典故,但因為“歧路”本身就是一種比喻,故“用典使事”對作品意義的理解并不形成障礙。
2.古人的事跡
這種典故即是用古人的身世暗示自己的遭遇,以過去的情懷抒發今日的感慨。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頷聯“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其中,“聞笛賦”暗指晉人向秀經過亡友嵇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寫了一首《思舊賦》。“爛柯人”出自《述異記》,晉人王質進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棋還沒有下完,自己的斧柄已經腐爛。回到家里,才知世上已過百年,相識故交都已死去。此詩是劉氏被貶22年后重又被朝廷召回,返回洛陽的途中所作。兩個典故的使用,既表達了對同遭貶謫的舊友柳宗元等人的思念,又抒發了物是人非、人世滄桑、世事蹉跎的感慨,厚重沉郁,感人至深。對于這類典故,就要清楚地知道其出處和故事原貌,才能正確了解作者的用意,體會其高妙。
3.成辭
成辭是指詩詞中引用的有來歷出處的詞語。作者將它們巧妙化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貼切自然,如同己出,就像杜甫筆下的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時甚至讓人忘了它的出處。它本身也常因新作的化用而光彩重生。北宋詞人晏幾道有一首《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后二句本出自五代詩人翁宏的《春殘》:“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但將兩首作品相比,不難看出,此二句放在晏幾道詞中更顯和諧融貫,美麗晶瑩的回憶交織著悵惘孤凄的夢境,今春雙飛的無知燕穿越雨中,獨立的有情人……這種難堪和傷感用“成辭”表現出來,具有了更強的暗示作用和含蓄的藝術效果。仿佛卓文君只有再嫁司馬相如才能揚名于后世一樣,此句也是在被晏幾道用過之后才成為千古名句。
四、掌握典故的兩種基本用法
典故有正用和反用兩種。正用即典故本來的意旨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旨具有一致性。反用,即反其意而用,來表達一種與典故本身相反的意旨。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后二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出自《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意為招隱逸者出山。這里王維在描繪了山中傍晚秋雨后的清新幽麗景色后,以此二句收尾,表達的卻是一種歸隱之思。反其意而用,不僅有力襯托山中景物之美,表現出對隱居生活的渴望,更增添了幾分活潑的意趣,讀到此處,仿佛看到作者的莞爾一笑。
五、注意典故解讀中的幾個問題
1.典故的解讀不可游離作品之外
典故的學習之所以讓人感覺麻煩,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往往只說明典故本身的意義,而忽略了它在本文里的作用。這樣,學生便只記得其出處而體會不了其用意。典故一旦游離作品,就變成了一個無頭無腦的“斷章”,生硬而晦澀,理解起來尚且困難,更談不上欣賞了。
2.要和作品背景、作者經歷等其他信息有機結合
典故既是一種婉曲的表達方式,就會有許多言外之音、韻外之意,來表現作者特殊情景下的特殊心境。也就是說,詩人多用“典故”,不排除“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素。陳貽?{先生在談到詩歌用典時曾說“都有緣故,并非完全故意為了求深求博”。因此,學習詩詞中的典故時,應重視作品背景、作者經歷的適時補充介紹。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用了周瑜的故事:“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但如果在學習時只介紹周瑜的年少得志,春風得意,學生就不容易理解作者后面的“人生如夢”的感慨。這時候適時地補講作者的經歷和背景,就能明白,42歲屢次被貶的蘇東坡在24歲即任東吳統帥的周公瑾身上所寄寓的欽羨、仰慕、無奈和痛苦了。
3.有多樣化的解讀方式
最常見的典故教學方法就是在講解作品時,碰到一個講一個,結果把作品弄得支離破碎,典故沒講透,作品也丟了。其實,對待不同形式、不同作用的典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學習王維的《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全詩四句二十個字,卻用了兩個典故:“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后二句中,用了謝安隱居會稽山和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的故事,用典簡潔,也常常給學習者帶來困難。如果教師能先用這兩個故事作引子,讓學生了解、討論,然后再講就會容易得多。
施蟄存在談到“典故”時曾有精辟的概述:“早期的詩,都用物作比喻……漢魏詩也是用物作比,晉代左思作《詠史》,阮籍作《詠懷》,才用歷史事實作比興手法,逐漸盛行起來……唐宋以后的詩人,以用物作比為膚淺,用事為高深淵博,于是用事的手法愈來愈復雜,有明用的,有暗用的;有正用的,有反用的……”幾句話,理出了中國詩歌“用典”的軌跡。應該說,精彩貼切的典故是詩歌的一種特殊詞匯,也是一種精美的意象。解讀了它,也就解讀了深邃的意蘊和作者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