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1月0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本篇文章是由《醫院管理論壇》發表的醫學論文,(月刊)創刊于1984年,是國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學主辦的國家級專業刊物,其前身系創辦于1984年的《國外醫學-醫院管理》雜志,雜志定位為醫療衛生政策、管理綜合類刊物。
【摘要】目的 探討婦產科手術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我科近5年腹部手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的30例臨床資料。結果患者經術后積極治療均痊愈。結論 婦產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與肥胖、貧血、糖尿病、縫合技術、妊娠高血壓水腫、術后咳嗽等密切相關。早期發現并積極預防可以縮短切口愈合時間。
【關鍵詞】婦產科 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
近年來,剖宮產率居高不下,且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如營養過剩致肥胖人數增多,使得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機會增加[1]。脂肪液化是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本文通過收集我院婦產科2007年至2011年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30例,探討發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婦產科2007~2011年腹部切口手術后發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共30例。術后患者多無自覺癥狀,所有患者術后4~8天換藥時發現切口有淡黃色液體滲出,按壓切口處,滲液可增多,切口處現無明顯紅腫,滲液涂片見脂肪滴,連續3次培養,無細菌生長,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增高不明顯,中性細胞分類不高。10例術后第5天出現滲液,5例術后第4天出現,4例術后第7天拆線時發現,1例拆線出院,第8天發現。8例患者術后出現體溫升高,但未超過38.6℃。
1.2方法
根據滲液多少情況,采用不同處理方法。滲液較少時,排除切口感染,每日擠壓切口1-2次,每次盡量將液化脂肪擠凈,并予紅外線照射,然后切口表面撒上臍粉,覆蓋敷料。滲液較多,切口不愈合時,應聯合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的同時,拆除縫線,敞開切口,用過氧化氫液及生理鹽水沖洗,在嚴格消毒下清除壞死組織,并內置利凡諾爾紗條引流,每日換藥2次,待肉芽組織新鮮后二期縫合。
2結果
3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無一例發生切口感染,愈合時間9-13天。
3討論
目前,國內外對于脂肪液化的診斷沒有統一標準,多數人認為術后出現以下表現者可診斷為切口脂肪液化:①術后出現滲液,擠壓切口皮下有較多滲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組織游離,滲液中可見漂浮的脂肪滴,滲出液鏡檢出大量的脂肪滴;③切口邊緣皮下組織無壞死現象,無膿性分泌物,切口無紅腫壓痛,臨床無炎癥反應;④滲液涂片檢查可見大量脂肪滴,連續3次培養無細菌生長[2]。
發病原因:①肥胖是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肥胖者單位組織供血少,且脂肪過厚,在切割時容易殘留脂肪孤島以致難以避免縫合缺陷,導致脂肪液化,壞死及滲液[3]。②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癥、貧血、術后咳嗽等均與切口愈合不良有關。③局部水腫,增加了局部張力,且壓迫血管,影響局部血液循環。④醫生縫合技術不當,縫合過緊可使組織缺血、壞死,縫合過松則留有死腔,滲出物較多。⑤高頻電刀加大功率甚至使用電凝導致高溫,造成皮下脂肪組織燒傷以及部分脂肪細胞因熱損傷而發生變性、壞死、術后形成較多滲液[4]。
防治措施:①積極治療原發癥:糖尿病患者術前應盡量將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及時糾正低蛋白血癥、貧血等情況,對于妊娠水腫患者應積極處理原發病以減輕水腫。②手術中操作應謹慎。止血徹底,保護切口,縫合間隙應適當,不留死腔,對合良好,避免錯位,縫線,打結松緊適宜。縫合腹膜后用生理鹽水將脫落的脂肪組織沖洗干凈。③肥胖患者慎用電刀,或先用手術刀迅速切開皮下組織后再用電刀局部電凝止血,將熱損失降到最低。④術后有咳嗽患者除對癥治療外,囑其咳嗽前將兩手放于切口兩側加壓,使傷口壓力減低。⑤術后注意嚴密觀察,對于切口已發生脂肪液化的患者應及時在無菌條件下對切口進行處理,注意預防感染。可進行輔助治療,給予紅外線照射以加強切口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水腫消退及滲出物吸收,從而促進切口愈合。總之,預防切口脂肪液化的發生,需要術前、術中和術后多方面的注意和配合。
參考文獻
[1]于秀香、邱根英、毛成海等。口脂肪液化22例治療體會[J]現代婦科進展;2002(04)
[2]張義才。腹部切口裂開的防治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12(3):163-164
[3]宋英,郭春巍等。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26例分析[J]中國醫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