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8月2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本篇文章是由《文化產業》發表的一篇文學方面的論文,雜志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山西出版集團主管主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文化產業研究所作為學術支持單位的全國性期刊。國內刊號CN:14-1347/G2;國際刊號ISSN:1674-3520,郵發代號:80-933。本刊始終堅持“感受文化創造財富”的辦刊宗旨,秉承“用財經理性融合文化感性”的辦刊理念,整合各方資源為文化產業發展服務。
摘要:回族傳統養生文化的研究,能夠為現代養生與保健科學健康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價值,有利于減少和預防現代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從而提高大眾健康水平。在初步分析回族傳統養生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從宗教文化、尚武民風和民族習俗等方面探討了其傳統養生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其現實意義,提出并剖析了心理養生文化、身體養生文化與民俗養生文化等構成要素,為進一步開展回族傳統養生文化研究拋磚引玉。
關鍵詞:養生;回族;文化;民俗
一個民族的養生文化,是其在生存發展中積淀的強身健體的指導思想和方法的集合,它貫穿了此民族的繁衍史,融匯于這個民族的思想意識、生產勞動、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刈迦丝诩s為一千萬左右,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回族人居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回族人民融合伊斯蘭文明和中華傳統文明的養生精華,逐步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傳統養生文化。本文在初步分析回族傳統養生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從宗教文化、尚武民風和民族習俗等方面探討了其傳統養生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其現實意義,認為通過研究回族傳統養生文化,能夠為現代養生與保健科學健康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價值,有利于減少和預防現代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從而提高大眾健康水平。
一
、回族傳統養生文化的內涵黃渭銘認為,養生是人類為了自身的健康與后代的繁衍,在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逐漸認識了生命活動的規律,掌握了自身保健的方法,并通過總結和改進逐步使其完善。并提出養生有三種類型:“一是側重于飲食起居方面;二是注重精神修* 收稿日期:201卜08—01養;三是通過運動健身。-Eli據此,筆者認為回族傳統養生文化是回族人民以伊斯蘭文明為基礎,以滿足人們健康長壽的生理和生存需要為基本功能,而建立的傳統養生理論和方法體系,主要包括心理養生文化、身體養生文化與民俗養生文化等構成要素;它生存于中國傳統文化整體系統中,通過不斷吸納、融合、適應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等文化子系統的適宜要素而與時俱進,并繼續保持其獨特的民族性的一種文化。
內容
二、回族傳統養生文化的主要伊斯蘭文明是世界性的。它作為人類文明的獨特形式,其中涉及到養生方面的內容為全人類的生存與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刈鍌鹘y養生文化是建立在伊斯蘭文明基礎上,同時接納了中國的道家和儒家傳統文化精髓,其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高度吻合于當代社會養生文化的理念;刈鍌鹘y養生文化除了包含有較為合理的現代養生理念,還積極提倡開展養生實踐活動并使之日常化,形成了不少有益的養生習俗,如:“齋月”、“飲食禁忌”等等。這些回族傳統養生理念和實踐活動內容在當代社會仍具有較強的實踐價值與理論意義。
(一)心理養生文化
1.精神專一,心靈潔凈回族人民非常重視心理健康。他們的民族信fr1]是伊斯蘭教,其中宗教主要的功修包括有五方面的內容,即念、禮、齋、課、朝。從養生角度來講,這些儀式要求體現出了修身養性、提高人格的執著理想和鍛煉效果。如念功時要求全神貫注,既有舉意默念,又有大聲誦念;要求不僅念其辭,知其義,還要遵守其中的禁令,并身體力行;這些要求體現出高度的精神專一。
日;馁澞钚袨,不僅表達了心中的信仰,而且提倡循正道,勿存邪念,和平待人,最后止於至善,其效能有潔凈心靈的作用。精神專一,心靈潔凈,這種極佳的心理狀態保證了人們內心世界與外在行為的高度一致,恰恰是現代人類文明中極其匱乏的內容之一,對于大多數心理疾病不諦于一劑靈丹妙藥,同時對今天和諧社會建設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2.樂觀處世,與人為善
回族人民的心理養生之道還在于提倡樂觀的處世態度和與人為善的生活理念。人的一生中總會有生老病死,事業上也會有榮辱沉浮。保持樂觀的處世態度不僅是回族宗教信仰的要求,也是他們長期社會生活實踐經驗的智慧結晶。他們“信前定”,凡事成否歸因于真主。他們自由地努力生活,事前既不患得患失,事后也不得意忘形或怨天尤人。這種健康的心態對于處于現代社會中高強度競爭狀態的人們尤為重要,可以有效地逐步調整他們的處世態度,使之能夠正確對待成功和收獲,勇敢面對失敗和挫折。
恪守與人為善的生活理念是回族人民人生觀的高度概括。其宗教信仰要求他們“兩世兼顧”,即尋求今世和后世都美滿幸福。提倡人們通過生產勞動來尋求今世的幸福,同時通過參與宗教活動和公益事業為來世積福。他們時時恪守與人為善的生活理念,摒棄那些不善的言行,甘于平淡,與世無爭。這樣的處世態度與生活理念對于那些高壓環境中瀕臨崩潰邊緣的現代人消除心理壓力,重構心理和諧,無疑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二)身體養生文化
1.一日五拜,守功養命回族傳統養生文化中就特別重視自然時間規律對人類健康長壽的影響,并形成了隨著時間變化進行適當身體活動的養生理論和方法體系。源于宗教信仰的緣故,回族人民需要進行每日五時(晨、晌、晡、昏、霄)禮拜。在這個過程中達到自我心靈凈化,心理健康穩定的作用。禮拜須先洗而后拜,禮拜前的準備使禮拜者精神高度集中,卻又十分放松。禮拜開始后即進入全心全意贊頌真主的精神狀態。這一過程中人體的基礎代謝降到較低水平,能起到蓄神養銳、元氣充實的效能。禮拜中要求立躬跪叩32次。這一系列的立躬跪叩動作,從醫學角度來講首先活動了全身各大關節,其次凝神誦念有振蕩內臟之能效,整體上由外而內、身心兼備,可以說是一套健身效果極佳的傳統養生功法。如:夏雷鳴從時間養生法角度研究,認為回族的“五時拜”可以當作一種是動靜相間而以清虛靜泰為重的長壽養生法。¨2 又如:寧夏吳忠等地流行的穆斯林養生功,講究動靜相間,拳功結合,外練拳,內練臟,運五行(木、火、金、土、水);尊五功(晨、晌、晡、昏、霄);行五法(肘法、捶法、把法、掌法、腿法);應五官(目、舌、鼻、口、耳);對五臟(肝、心、肺、脾、腎);守五典(指父子、夫妻、兄弟、朋友、老幼)。在結合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提出:晨禮后(早上)外練肘內練肝,晌禮后(午后)外練捶內練心,晡禮后(下午)外練掌內練肺,昏禮后(黃昏)外練把內練脾,霄禮后(晚上)外練腿內練腎,是為一套全面系統的回族養生理論與方法。
2.尚武民風,護教衛國
回族由于歷史原因分布在全國各地,是55個少數民族中居住得最分散的民族,呈現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回族人民具有強健、勇武、好鍛煉、不畏強暴的民族性格,崇尚武勇是回族人民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自古以來,凡回族聚居的地方大都有尚武的習俗,習武成為回族人強健體魄、護教衛國的重要方式。相傳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勇武并精于劍術;刈迦擞捎趪栏褡袷啬率サ难孕,因此,回族人民認為練武功自衛是“遜乃提”,是圣行。幾百年來,這一特點已逐步演進成了回族的民族傳統精神象征,至今仍被許多地區的回族群眾保持并繼續發揚;刈逦湫g,同其他文化一樣,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中華武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一些只流傳在族內技法豐富、風格獨特的武術種類,也逐漸推廣開來,為各族人民所喜愛,為豐富和發展中華武術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刈逦湫g內容豐富,包括拳術、器械、對練,既有中華武術的傳統項目,也有富于獨特風格的本民族項目。它們是在吸收其他民族武術精華的基礎上,結合回族的日常生活實踐和民族風俗習慣,逐步形成、豐富、完備和發展起來的。回族喜練查拳、彈腿、華拳、洪拳、炮拳、八極拳、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黃鷹架拳、六角式、廿四式、老架拳等。其中十路查拳、十趟彈腿、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湯瓶七式拳,均為回族獨有的拳種;除習練刀、槍、劍、戟、棍、鞭、錘、鉤、鏟、斧等一般器械外,回族還練有桿子鞭、哨子棍、蛾眉刺、索來拐、龍爪鉤、五虎群羊棍、阿里劍、查刀、查槍等帶有明顯民族特色的器械。歷史上的著名回族武術家有:清朝的神槍吳鐘、飛腿沙亮、心意大俠買壯圖、大槍楊鴻修、大刀王五;近代的“神力千斤王”王子平、馬鳳圖馬英圖兄弟、常振芳、張文廣等等。
(三)民俗養生文化
1.飲食禁忌回族比較講究飲食,從醫學角度來講預防“病從口入”。穆斯林可以食用的標準就是“佳美”,正所謂“貌俊、性溫、潔凈”可食,“貌異、性惡、污穢”不食。選擇食物的原則在于其是否佳美與潔凈。但即使佳美的食物,也不能過多食用,尤其是不能暴飲暴食,這顯然與現代養生理念相吻合,現代社會中的許多疾病都是與暴飲暴食有聯系的。另外,回族人民提倡不吃夜飯。諺語說:“夜飯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吃飯就睡覺,猶如吃毒藥。”這些具有哲理性的語言,直接說明了不合理飲食的害處。回族人不吃豬肉,既有衛生的原因,也有宗教修養的要求。《古蘭經》第6章145節中提到“血液、豬肉、自死的、以及未以真主之名宰牲的,不可食。”對于回族人民而言,不僅不食豬肉,還要杜絕污穢、骯臟、貪婪、懶散、愚蠢等豬或其他相似動物所具有的惡習。不吃象征著遠離它所具有的惡習,這也是為什么回族人民同樣也不吃兇禽猛獸等怪異、貪婪、殘忍動物的原因所在。這些惡習,不僅被伊斯蘭文明所摒棄,東方文明也同樣拒絕。如《;~Lig》少儀篇上有一句:“君子不食溷豚。”即君子不吃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