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年08月13日 分類:期刊知識 次數:
外文普刊有沒有影響因子?外文普刊比如ESCI期刊是有影響因子的,在2023年發布的2022JCR報告中,首次獲得了影響因子,2024年,ESCI期刊也擁有了JCR分區,甚至部分ESCI期刊影響因子超過了SCI,是不容忽視的外文普刊。
ESCI就是新興源引文索引,于2015年推出,收錄的就是外文普刊,ESCI期刊的收錄標準要低于SCISSCI和AHCI。ESCI期刊要進入SCIE、SSCI、AHCI,除了要滿足24項質量標準,還需要通過四項影響力標準,具體如下:
1、Impact factor(影響因子),是SCI期刊的重要評價指標之一,是指特定期刊在特定年份內被引用的次數與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的比指,影響因子越高,表示該期刊影響力越大。
2、Cited Half-Life(半衰期),是指期刊論文被引用次數的中位數,反映了期刊論文的引用持久性和長期影響力。這一指標考量了期刊論文被持續引用的時間長度。
3、Immediacy Index(即時指數),是指特定年份內該期刊被引用的次數與該年度發表的文章總數的比值,反映了期刊文章被即時引用的情況。
4、滿足學科領域要求。除了上述三個影響力標準,期刊還需要符合其所在學科領域的具體要求。因為SCIE涵蓋了多個學科領域,每個領域都有其獨特的評價標準和學術要求。
ESCI期刊雖然有影響因子,但是認可度是不如SCI的,作者要開具SCI檢索報告,ESCI就難以發揮作用,現在有了影響因子,很多作者就更加困惑,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盲目選擇了期刊,結果不是SCI期刊,錯失了晉升的機會。相關知識閱讀:2024最新影響因子(2023JCR)公布詳情查看
國內期刊會有國家級,省級之分,而國際期刊沒有,主要就是出版社之類的,不過有普通期刊和核心期刊之類的,比如國外的SCI,就是放在全世界范圍都非常權威的,而SCI就相當于國內的核心。其中SCI會根據質量的高低劃分不同的區,這就跟國內核心還分科技核心、北大核心一個道理。但是總的來說,大部分SCI都會比國內的核心權威一些,評職稱的作用也會更大,有需求的作者一定要早作投稿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