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2月11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看到新聞說,美國一家公司準備發射數百顆微型衛星,從而為全世界人們提供免費的WiFi上網。這件事情靠譜嗎?
這個全球免費上網的計劃叫做“Outernet”(外聯網),使用的是每顆只有5公斤重的微型衛星CubeSats。只是目前還沒有一顆用于這個計劃的衛星被送上天,甚至連測試都沒開始。
好吧,就算這個項目真的能把數百顆衛星送到太空,但讓全世界的人們免費暢享網絡,依然是個美麗的誤會。
一、“Outernet”項目單向傳播數據,根本無法自由上網
我們從這個項目的官網了解到,它的初衷是用來為那些偏遠、落后、無法上網的地區,提供一種“廣播式”網絡覆蓋。主要用于教育和知識普及。
簡單說,如果這個計劃真的得以實施,那么居住在沙漠地區,無法上網的孩子,就可以通過它提供的網絡信號,獲取信息——但這個信息是由發送方通過衛星提前規劃好的,可能是一堂生物課講座,也可能是一些維基百科的知識普及。
如果你想通過它自由的訪問互聯網上任意一個網站,對不起,不可能。
“Outernet”項目其實是一個建立在太空的網絡“廣播電臺”,你只能單向的收聽它,通過手機訪問它推送給你的內容。
你決定不了“廣播電臺”每天播送什么。
更坑人的是,這個項目還可能存在政治風險。
“Outernet”項目聲稱讓所有人自由的上網,可以繞過網絡審查。這種基于互聯網自由主義的想法,雖然聽上去非常美麗,但可能會給這個項目帶來未知的巨大風險。
最終會有多少國家愿意接受這樣一個完全不受管制的互聯網“廣播”存在,恐怕不容樂觀。也許,這個項目的未來,更容易讓人想到那部電影——《海盜電臺》。
二、衛星上網其實可行,但免費太難
那么衛星上網這項技術本身是否可行呢?答案是肯定的。雖然衛星距離我們很遠,但隨著技術的進步,目前可商用的衛星上網的速度最高已經達到了20Mbps。歐盟就為部分無法通過地面網絡覆蓋的地區,提供了衛星上網服務,20Mbps的帶寬,每月費用是33歐元。
但受到傳輸距離等天然的限制,衛星上網依然無法大規模高峰值提供服務。一旦面向全民免費,很可能會造成網絡癱瘓。
就像假日期間高速免費后,我們見識過的場景。
盡管“Outernet”的免費計劃依然停留在紙面上,而且還是單向的。但目前可汗學院(一家非盈利的在線教育組織)、維基百科等知識平臺都宣布了對這個項目的支持。
因此,即便“Outernet”無法真正“上網”,它對消除教育資源的不平等還是有著巨大的意義。
科技評職論文范文:
摘 要:D-InSAR是近年來發展比較迅速的微波遙感技術,它具有全天候、全天時、覆蓋面廣、高度自動化和高精度監測地表變形的能力,已成為具有很大潛力的空間對地觀測新技術。詳細推導了合成孔徑雷達差分干涉測量( D-InSAR) 技術的優勢,分析了D-InSAR技術在礦區沉陷監測中的問題,并結合新技術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從而使D-InSAR技術可以對煤礦區地面沉陷得到更有效的監測。
關鍵詞:電子軟件職稱論文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發表,開采沉陷,監測,D-InSAR
引言:我國作為一個煤炭資源開采大國,煤炭資源開采造成大面積的地表形變,不僅對地表的建筑物、道路、農田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而且影響了礦區和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及時、準確地監測礦區地面沉陷及其發展過程是煤礦區面臨的重要任務。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合成孔徑雷達差分干涉測量(D-InSAR,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術可以高精度監測地表的微小地形變化,是水準測量和 GPS 測量的有效補充,將其應用到礦山開采沉陷監測當中,可以對地下煤炭開采引起的地表變形進行自動化、全天候、連續空間覆蓋的監測。由此可見,應用 D-InSAR 技術進行礦區地表形變監測將是今后礦區地表形變監測發展的趨勢。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