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1月23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逐步深入,社保的作用日益凸顯,并已被提到“成敗關鍵”的高度。
“長期以來,我們對城鎮化問題的討論,并沒有真正觸及問題的要害,真正的問題是社會保障相對滯后。”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思危在第五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表示。
統計數據顯示,最近10年,我國每天消失80個村落,城鎮化率每年都在以1.36個百分點的速度穩步增長,城鎮化率已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其中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明顯滯后于人口遷移流動的步伐、滯后于城鎮化的步伐,而這也最終成為斷保問題大面積出現的根本原因。
中國社科院近期發布的2014年《社會藍皮書》中顯示:2012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和新農保的參保率分別呈上升趨勢,其中,城鎮職工人均養老金水平已達2.09萬元,新農保為859.15元,兩者養老金水平相差24倍之多,而這也成為阻礙城鎮化進展的關鍵因素。
城鄉社會保障差異巨大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就業人員不斷增加,但大量從農村流向城市的人口的保障水平卻非常低。
近些年來,農村雖然已逐步建立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農村低保等社會保障項目,但是相對城市而言農村社會保障依然存在著項目不全、覆蓋面狹窄、保障水平低、社會化程度低等一系列問題。
以養老保險為例,目前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養老金中位數為每年720元,而城鎮及其他居民養老保險的養老金中位數為每年1200元,前者僅及后者的60%。同時,城市靠離退休金的占2/3,而農村只有4.6%。
很明顯,從保障水平看,城鄉社會保障的差異巨大。
“城鎮化不是簡單的戶籍關系轉移,而是要讓城鎮對農村人口有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不只體現在城鎮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文化生活上,還要更多地體現在養老、就業、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上。”1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應加速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銜接與整合。
而這種銜接和整合不光是涉及待遇核定計發水平方面,同樣包括制度模式、籌資機制、運行機制等多方面。據記者了解,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規模不斷擴大,相關制度銜接不夠、分散和交叉等缺陷已逐漸顯露出來。
據悉,城鎮化社保資金的融資渠道將采取多元化,其中重點就是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而在過去,城鎮化資金來源主要靠政府,但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只能借錢,導致一些地方債務問題不斷,其中應向農民給付的社保資金更是無法得到保障,從而影響了城鎮化的進程。
城市規劃論文范文:
摘要:城市規劃科學化是針對城市規劃領域還存在許多差強人意之處而提出的命題,是規劃工作面臨面向現代化的時代挑戰。
關鍵詞:城市規劃師職稱論文,核心期刊論文發表,城市規劃,科學化
城市規劃科學化是針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許多城市規劃工作中存在著不完善、不科學、不合理的現象而提出的。城市規劃科學化是要使城市規劃在編制、審批和監督等工作中的主觀認識及其活動符合客觀實際和科學合理。城市規劃科學化的定義也并非絕對的。城市發展的背景和形勢是不斷變化的,因此預見性的城市規劃也需要不斷發展和優化,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變化著的實際情況。例如,總體規劃在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需修編,總規實施幾年后要進行評估,城市規劃的法律法規制度也要隨城市經濟發展而適時修改和完善,這些都體現了城市規劃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工作。事實上,《城鄉規劃法》已經建立起了這樣的制度,反映了城鄉規劃體制與城市規劃科學化的思路是一致的,具備了與時俱進的精神。
城市規劃的與時俱進和不斷發展完善不等于簡單地否定以往的規劃和工作。在規劃實踐中,常常存在過去的規劃不適應現在的發展,未考慮到新出現的狀況,包括規劃水平不高的問題。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客觀規律,人的認識水平在一定的時間內是有限的,人的主觀認識會隨客觀事物的發展而變化。所以,過去規劃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其客觀原因的。現在的規劃也不可能完全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這也要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去完善。誠然,與時俱進是城市規劃科學化的應有之義。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