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8月20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的深入,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慢慢加快,面對這慌亂的生活,文學的回歸精神與靈魂的深度探索這一優勢卻明顯與這快餐社會格格不入,文學期刊的作用卻顯得越來越不明顯。文學需要讀者帶著內心進去,文學對生活不大能發揮直接的實際作用。中國人對于人生意義的思考似乎沒有通往終極的習慣,對于人生,在可用的、夠得著的范圍內的實利性考慮比較多,即使人們有所考慮,但可能大多數的人們更多的也是側重于評職稱論文的學術期刊,學術期刊的專業和行業性如電子期刊,經濟期刊,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等也為它在期刊辦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如何從學術期刊的生存策略中找到文學期刊的發展之路呢?這也是需要廣大的文藝工作者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而從教育方面上看,人們如今對于純文學興趣的不夠大,與處在這個重建過程中有關。其實每個人不管是中老年人,還是80后或者90的“網絡原住民”早晚都要建立自己的價值認知體系,也許是在他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后,也許是在他的痛苦達到一定的極限之后,然而這個時候,經典文學融合到他們生命中的機會已經錯失了。因為確立閱讀興趣的最佳時期,是少年時代。那些至今堅持閱讀文學、創作文學的人,都是少年時代就得到文學滋養的。”
很多80后甚至90后的明星作家們新詞頻出,但充其量只能說是“讀物”,文字句法、建章立構都不過關,更不用說經典性。“其實我們只有一個標準,就是文學標準,“新的語言要吸收。但是好的作家都是把不太新的語言,經過他的組織,產生獨特的新意”,更重要的是,“語言背后是作家對人世的整體觀。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