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8月20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大背景下,純文學期刊也遭遇到了生存危機,很難突圍,而對于文學期刊未來的發展卻也眾說紛紜,那到底應該如何堅守這些僅靠文學理想留在文學雜志社工作的人們呢?
著名書評人止庵認為,文學雜志應該把自己變得更純粹,具有別的媒體所不能替代的特性,它的任務就完成了,讀者有具體需要的時候自然會去看雜志。
但止庵也覺得現在的雜志實在不夠“雜”。“呆板、單一,欄目多年不變,使得文學雜志成了一個小圈子。不僅文學期刊雜志的處境困難,其它的一些農業期刊發表的一些期刊雜志的面貌應該新鮮些,豐富些,讀者才會增加,現在有些雜志在走絕路,在這種情況下,把純文學雜志的困境完全歸咎于文學現狀是不對的。”
雜志本身需要得到改觀,也需要有更多的讀者真正走到純粹文學中來。不過這些文學雜志編輯倒并不悲觀:你關注,我們歡迎,你不關注,也沒問題,因為這年頭,冷門也完全能生存。
當然,文學永遠不會滅亡,只是形式上的轉變,我們不會失去文學的空氣。
笨辦法也許最能保存文明
高楊:現在紙媒特別不景氣,比如雜志、報紙,都很艱難。你覺得紙質雜志會不會被手機報、網絡刊物等電子雜志取代?
李敬澤:從大的趨勢來講,我相信以后的主流會是電子閱讀。但不是說以后紙媒就不存在了。人性沒有那么簡單。市場上有肯德基等很多更時髦的食品,但我們還是要吃羊肉泡饃,至少我不認為辦雜志的人會沒有飯吃,也許還有新的機會。在國外,雜志無數。我國香港那么一個城市,雜志上千種。
李敬澤: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總的來說,期刊改革是一定要改的,具體到每個地方在改革過程中也有不同的考量。有的地方就把本地重點的論文發表,劃到了公益性事業單位當中,有的地方就改企。平心而論,現有的雜志都承受著很多過去積累下來的問題,否則也不至于這么困難。
現在正處在轉型過程中,具體會怎么樣,我也不知道,這么多文學期刊,就有一個辦出自己特點的問題,你的細分市場在哪兒?相比其他文學期刊,核心競爭力在哪兒?總是要給讀者一個理由,不買別的,非要掏錢買你的雜志。在這方面,文學期刊下的功夫不夠,資源和基礎或許有異,但辦刊的思路都是差不多的。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