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2月14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摘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都有“物質”這一概念,人們往往自然而然地將這兩個“物質”視作同一概念。 如果以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為根據,仔細辨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種理論所應對的問題,就會發現這兩個“物質”其實并非同一概念: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是本體論上的客觀實在,它針對的是世界本原是什么的問題; 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是物質生產,它針對的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客觀基礎是什么的問題。 但二者不是矛盾的,只是角度的不同,其最大的共同點是對客觀性的強調,辯證唯物主義強調物質存在的客觀性,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物質生產或社會存在的客觀性。
關鍵詞: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物質概念
由于“辯證唯物主義”(dialectical materialism)與“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中的“materialism”,都是同一詞語“物質”(material)的同一變形,所以人們往往自然而然地將這兩個“物質”視作同一概念。 但是,如果以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為根據,仔細辨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種理論所應對的問題,就會發現這兩個“物質”其實并非同一概念。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是指客觀實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是指物質生產。 本文對這兩個“物質”概念略作梳理和分析,敬請專家指正。
一 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物質”概念的研究
關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學術界已經做過很多研究,但專門探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之差異的研究尚屬少見。 經筆者粗略梳理,已有的相關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只在世界本原譜系下討論物質概念(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是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這一問題,這里簡要表達為“世界本原譜系”),第二類只在歷史規律譜系下討論物質概念(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是回答“歷史規律是什么”這一問題,這里簡要表達為“歷史規律譜系”),第三類則將分屬世界本原譜系和歷史規律譜系的兩個概念混為一談。
第一類研究方面,如俞吾金探討馬克思的物質本體論問題,[1]可對應于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研究,但并未關涉歷史唯物主義意義的“物質”概念。 針對對列寧的物質概念的常規理解,劉志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認為,列寧的物質概念不是最高的物質一般,而是可感物質實體之和,是一個集合。 [2]但他也沒有涉及歷史唯物主義意義的物質概念。 王俊博討論現代性視閾下的物質概念譜系,[3]也是在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譜系下討論,與歷史唯物主義沒有關聯。 此外,田原、楊曉廉譯介的關于蘇聯學界對列寧物質概念的討論,[4]也無關物質生產及歷史唯物主義。
第二類研究方面,如唐正東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理解物質生產,[5]他的討論關涉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但只與歷史規律譜系相關,而無關世界本原譜系。 王浩斌討論歷史唯物主義的“物”是指社會關系,而非自然存在物。 [6]這也是在歷史規律譜系下討論的,無關世界本原。 程彪認為,不是“生產力”,而是“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范疇。 [7]
這顯然直接關涉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但也是在歷史規律譜系下討論,而無關世界本原譜系的物質概念。 王虎學基于馬克思的分工觀點討論歷史的奠基性和決定性要素——“物質生產”,認為馬克思從“物質生產”出發闡明了歷史的出發點及歷史的決定性因素,并最終創立了唯物史觀。 [8]作者實際上討論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但毫無疑問是在歷史規律譜系下討論,與歷史本原無關。 王云霞、吳宏政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物”是人類本質的對象化、實踐化產物,[9]這是無關世界本原譜系的物質概念。
第三類研究方面,如李淮春、魯品越認為,馬克思主義運用實踐概念將人與外部世界聯系起來,因而可將馬克思主義理解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而“實踐的唯物主義”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 [10]這樣說似乎沒問題,但恰恰是在沒有區分兩種物質的前提下作出的判斷。 如果明確理解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是物質生產,那么,歷史唯物主義當然就是實踐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與實踐唯物主義是對同一理論的不同表達。
葛揚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包括自然物質形態和社會物質形態的一切物質。 [11]如果不仔細辨析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這樣說似乎沒問題,但一旦區分,就知道他的觀點是將兩種物質(客觀實在和物質生產)混為一談。 俞吾金不贊同把哲學的世界整體圖景抽象地分割為自然、社會、思維三大塊,而主張馬克思哲學就是“廣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概念”,其對應于廣義的社會或社會生活。
[12]這也是將兩種物質混為一談。 王南湜也是在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譜系下討論馬克思主義的物質概念的,雖然他談到了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且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與實踐觀是密切聯系的,[13]但這仍是未區分兩種物質前提下的籠統認識。 王思鴻討論了馬克思物質概念的多個維度,粗略談到其實踐維度和歷史維度,[14]但不是從物質生產視角討論的,也未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分別明確區分兩種物質概念。 楊耕認為,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不是三個不同的“主義”,而是同一個“主義”的三個不同維度、不同稱謂,[15]這也是混淆了兩種物質概念。
二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客觀實在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沒有“辯證唯物主義”這一概念。 列寧在1904年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 》中第一次使用了“辯證唯物主義”這一概念。 列寧批評米海洛夫斯基說:“可是有人向他說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和主觀社會學之間的這個不可調和的矛盾……而米海洛夫斯基先生卻不去認真地重新考慮問題,反而索性放肆起來。 ”[16]
1938年出版的《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明教程》中,該書第四章專設一節“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由斯大林撰寫,正式將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并列,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 [17]那么,作為馬克思主義開創者的馬克思與恩格斯,是否有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呢? 答案是:有。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和《自然辯證法》中就表達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 尤其是在《自然辯證法》中,將《反杜林論》中的自然哲學部分系統化、專題化,試圖對客觀物質世界作出一個解釋。
為什么恩格斯要寫《自然辯證法》這樣的著作? 這要從德國古典哲學乃至西方近代哲學理解世界的基本架構說起。 西方近代哲學理解世界有幾個板塊。 首先是本體論,其次是認識論,然后是社會哲學(即對人類社會做出解釋)、方法論。 本體論針對的問題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認識論針對的問題是:人類如何認識世界? 社會哲學針對的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什么? 在這幾個板塊中,本體論是基礎。 本體論當然不是西方近代哲學才提出的,哲學誕生之初就已出現。
文德爾班說,“希臘哲學起源的直接背景是宇宙起源詩”,當時哲人追問這樣的問題:“超越時間變化的萬物始基是什么? ”針對此問題,古希臘哲人將世界本原歸結為特定事物,如泰勒斯以水為本原,阿那克西米尼以空氣為本原,赫拉克利特以火為本原。 但在巴門尼德的“存在論”之前,那些回答都是用一種具體物質作為世界本原。 巴門尼德提出的“存在”是一種極度抽象,它囊括了萬事萬物最基本的共同性質,也就是最大公約數。 [18]
但是,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將“存在”作為萬物的本質,是把萬物的本質歸結為一種抽象,因而有唯心主義之嫌。 所以,馬克思主義世界本原觀的來源不是存在,而是另一哲學巨匠亞里士多德在其重要著作《物理學》中明確指出的“本原”,物理學的首要任務便是確定事務的“本原”,“我們只有在認識了它的本因、本原直至元素時,我們才認為是了解了這一事物了”。 亞里士多德從本原角度區分了自然事物和非自然事物,在把自然規定為“本原”和“實體”(或“基質”)后,他又說:“有些人認為自然,或者說自然物的實體,就是該事物自身的尚未形成結構的直接材料。 例如,說木頭就是床的‘自然’,銅就是雕塑的‘自然’那樣。 ”“閱讀古代學者的著作時使人感覺到,自然哲學家似乎只是同質料發生關系。 ”這是亞里士多德明確使用“質料”概念。
從邏輯上講,質料顯然比木頭、銅更抽象,更適合作為世界的本原。 如此理解,質料就成為第一性的。 但是,在另外的地方,亞里士多德又表達了形式才是第一性的觀念,“質料和形式比較起來,還是把形式作為‘自然’比較確當,因為任何事物都是在已經實際存在了時才被說成是該事物的,而不是在尚潛在著時就說它是該事物的”。 [19]因此,在亞里士多德那里,質料與形式的關系不甚明晰,因而很容易滑向二元論。 [20]
霍布斯對“物質”作了清晰闡述:“物體是不依賴于我們思想的東西,與空間的某個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樣的廣延”,“由于它有廣延,我們一般稱它為物體; 由于它不依賴我們的思想,我們說它是一個自己存在的東西; 它也是存在的,因為它在我們以外,最后,它……可以為感覺所知覺,并且為理性所了解”。 [21]霍布斯對“物體”的這一理解,跟列寧的理解有相近之處,如“為理性所了解”跟列寧的“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22]比較接近。 但是,霍布斯強調了物質的廣延特征,也就是空間性,因而抽象度還不夠。
馬克思主義將古希臘的唯物論視作樸素唯物主義,因為它將世界本原歸為某種具體物質; 又將近代唯物論視作機械唯物主義,因為它將世界本原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原子也是有廣延的。 但是,馬克思主義超越了兩種唯物主義。 這種超越集中表現為列寧對物質的理解。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運動本身無非是一切感官可感知的運動形式的總和; ‘物質’和‘運動’這樣的詞無非是簡稱,我們就用這種簡稱把感官可感知的許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屬性概括起來。 ”他還特別強調:“注意。 物質本身是純粹的思想創造物和純粹的抽象。 當我們用物質概念來概括各種有形地存在著的事物的時候,我們是把它們的質的差異撇開了。 因此,物質本身和各種特定的、實存的物質不同,前者不是感性地存在著的東西。
如果自然科學試圖尋找統一的物質本身,試圖把質的差異歸結為同一的最小粒子在結合上的純粹量的差異,那么這樣做就等于要求人們不是看到櫻桃、梨、蘋果,而是看到水果本身,不是看到貓、狗、羊等等,而是看到哺乳動物本身,看到氣體本身、金屬本身、石頭本身、化合物本身、運動本身。 ”[23]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還談到:“世界的統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盡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統一性的前提,因為世界必須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統一的。 在我們的視野的范圍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24]可以看出,恩格斯的物質觀念有幾個特點:第一,物質是具體物的總和; 第二,總和本身不是一種物質,而是一種抽象; 第三,這種抽象是思維的產物。
恩格斯之后,對物質概念作出最專門、完整、明確的定義和闡釋的是列寧。 列寧明確指出:“物質的存在不依賴于感覺,物質是第一性的。 ”同時,他指出唯物主義跟自然科學的關聯:“唯物主義和自然科學完全一致,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東西,意識、思維、感覺是第二性的東西,因為以明顯形式表現出的感覺只和物質的高級形式(有機物質)有聯系,而‘在物質大廈本身的基礎中’只能假定有一種和感覺相似的能力。
”列寧運用當時自然科學發展的最高成就,追問物質是不是獨立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為了從唯一正確的即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提出問題,我們要問:電子、以太等等,是不是作為客觀實在而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呢? 對這個問題,自然科學家一定會毫不躊躇地給予回答,并且總是回答說是的”。 確立物質的客觀性,是唯物主義的基石。 “物質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觀實在,它存在于我們的意識之外。 哲學唯物主義是同承認這個特性分不開的”。
但是,僅僅強調物質的客觀性,是不夠的,因為這沒有明確回答意識的來源。 于是,列寧進一步闡明了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唯物主義堅持把感覺、知覺和表象,把人類意識看作客觀實在的映象,物、世界是人類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的運動”,“世界是我們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的運動”,“物、世界、環境不依存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意識,只是外在世界的映象”。 綜合這兩方面,列寧的一段話可以視作唯物主義的經典表達:“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25]
直到1925年,《自然辯證法》一書才以德文和俄文全文發表。 列寧集中闡述物質觀念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寫作于1908年,出版于1909年,所以,列寧生前沒有讀過《自然辯證法》。 但是,二人的物質觀念高度一致,這表明到馬克思、恩格斯時代,唯物主義已經到了它的成熟形態,即辯證唯物主義形態,后世經典作家只是在此基礎上發揮和拓展。
由此可以概括,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的本質是客觀實在。
三 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物質生產
馬克思本人沒有使用“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概念,是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第一次明確使用了“歷史唯物主義”這個概念。 [26]
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恩格斯概括了馬克思的主要貢獻:“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27]這段話不但是對馬克思的貢獻的評價,也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經典概括。
較早表述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著述,是《德意志意識形態》。 在該文中,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他們提出了一種新的歷史觀,也就是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新的發現與解釋。 他們說:“由此可見,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
這樣當然也能夠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夠描述事物的這些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 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 ”[28]
這段話有幾個關鍵用語值得注意。 第一,“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尤其是其中的“物質生產”。 這里的“物質生產”就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 第二,這句“這種歷史觀就在于”非常明確地表明,下面即將闡發的觀點:從物質生產來理解社會生活和歷史發展規律,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和基石。 第三,“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既然不同,如果要給“這種歷史觀”加個名字,就應該叫做“唯物主義歷史觀”,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翻譯差異而已)。
所以,恩格斯后來使用的“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概念,是完全符合馬克思本人的思想宗旨的。 第四,“這種歷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強調,它“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 此言是對這段話的第一句所表達的核心觀點的改變說法的重申和強調。 并且,這句話中的“物質實踐”是對“物質生產”的另一種說法。 第五,根據這段話所涉的對象如物質生產過程、交往方式、市民社會、宗教、哲學、道德等,可以知道,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是“大歷史”,而非“小歷史”。
所謂“小歷史”,是指《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羅馬帝國衰亡史》這些針對具體歷史事件的史學著作; 作為“大歷史”,歷史唯物主義所涉對象包括經濟活動、政治法律制度、宗教、文學、藝術等等。 在這個意義上,政治經濟學也可以歸屬于歷史唯物主義的一種具體理論,這與把馬克思主義分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構成并不矛盾,角度不同而已。
歷史唯物主義既是一種歷史觀,其最核心思想是從物質生產來理解社會和歷史。 同時,它也是一種方法論,可以用來解釋具體的社會生活現象。 關于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方法論,一個經典案例就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分析希臘神話的歷史條件:“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 成為希臘人的幻想的基礎、從而成為希臘[藝術]的基礎的那種對自然的觀點和對社會關系的觀點,能夠同走錠精紡機、鐵道、機車和電報并存嗎? 在羅伯茨公司面前,武爾坎又在哪里?
在避雷針面前,丘必特又在哪里? 在動產信用公司面前,海爾梅斯又在哪里? 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之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 ”[29]希臘神話是人類童年時代的幻想,源自生產力低下的人類早期階段,當生產力發展后,希臘神話的土壤就消失了。 這是以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方法來解釋文學這種精神現象。 通過對《德意志意識形態》上引那一段的分析,已經可以充分表明: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是物質生產。
關于歷史的前提是物質生產,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還有一些論述:“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 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 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這樣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現在和幾千年前都是這樣。 ”[30]這段話所說的完全是物質生產。
這樣的物質生產就是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的物質生活資料包括日常生活用品的生產。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31]這里,馬克思也明確指出,社會的基礎是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也就是物質生產。 這再次表明,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是物質生產。
用歷史唯物主義來解釋社會和歷史現象,馬克思提供了許多精彩的案例。 在對印度的論述中,馬克思用生產方式改變來解釋印度社會的改變:“從遙遠的古代直到19世紀最初10年,無論印度的政治變化多么大,它的社會狀況卻始終沒有改變……不列顛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織機,毀掉了它的手紡車。 英國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織品擠出了歐洲市場,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輸入棉紗,最后就使英國棉織品泛濫于這個棉織品的故鄉……曾以紡織品聞名于世的印度城市的這種衰敗決不是不列顛統治的最壞的結果。
不列顛的蒸汽機和科學在印度斯坦全境徹底摧毀了農業和制造業的結合。 ”[32]再如,馬克思、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預見了全球化:“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 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 一句活,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33]雖然全球化仍未完成,甚至出現了逆全球化現象,但是,同馬克思時代相比,今天全球的同質化提高了很多。 可以說,馬克思、恩格斯首先預見了全球化,而全球化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性的偉大證明。
相對于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馬克思主義作家并無太多集中、明確的論述。 但如果不針對片言只語的論述,而是從具體討論的話題來看,馬克思、恩格斯可以歸屬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的論題,不是討論世界的本原問題,而是討論社會生活、歷史變革及其內在規律。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哲學的貧困》《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等等都是貫徹歷史唯物主義的經典著作。
由此可以概括,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其本質是物質生產。
四 余論:兩種“物質”的關聯
既然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是不同的概念,那么,如何協調二者的關系? 由于馬克思、恩格斯本人沒有明確區分兩種物質,列寧等馬克思主義作家也沒有作如此區分,所以,我們很難探究他們對這兩種物質關系的看法。 本文的主要任務是指出兩種“物質”的不同,對于二者的關系只作一些不確定的討論,以期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 本文認為,雖然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是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不是矛盾的,只是角度的不同。
兩種物質觀念最大的共同點是對客觀性的強調,辯證唯物主義強調物質存在的客觀性,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物質生產或社會存在的客觀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客觀實在,它絕對于意識的內容與形式。 同理,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產或社會存在也是客觀的,也不依賴于人的感覺而存在,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而那些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著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 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
[34]他們認為,只要描繪出物資生產“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 [35]這意味著,對歷史及其規律的理解和把握就擺脫了主觀性,從而實現客觀性。 這一思想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被馬克思更加精準地表達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36]這一表達完全可以提煉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概言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哲學論文范例:辯證唯物主義視角下的陰陽哲學
兩種物質觀念的差異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念是抽象的,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它不是水、火、氣、原子、以太等特定形態,即便這些形態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念是具體的,是恩格斯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所言的吃、喝、住、穿等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
注釋:
[1]俞吾金:《馬克思對物質本體論的揚棄》,《哲學研究》2008年第3期。
[2]劉志洪:《不是最高的物質一般而是可感物質實體之和——重新理解列寧的物質概念》,《延安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3]王俊博:《現代性視閾下的物質概念譜系研究》,《江淮論壇》2012年第6期。
[4]田原、楊曉廉:《關于“物質”概念的定義》,《哲學譯叢》1990年第5期。
[5]唐正東:《馬克思“物質生產”概念的哲學內涵論析》,《學術研究》2005年第5期。
[6]王浩斌:《階級范疇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物”概念》,《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11期。
[7]程彪:《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范疇:“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第5期。
[8]王虎學:《“物質生產”的歷史剝離與奠基——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考察》,《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7期。
[9]王云霞、吳宏政:《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物”的概念》,《江海學刊》2018年第3期
[10]李淮春、魯品越:《實踐概念對物質觀的變革與建設》,《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
[11]葛揚:《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的物質概念》,《馬克思主義研究》1999年第1期。
[12]俞吾金:《論兩種不同的歷史唯物主義概念》,《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
[13]王南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哲學研究》2006年第9期。
[14]王思鴻:《馬克思物質概念的多維探析》,《長白學刊》2014年第2期
[15]楊耕:《論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的內涵——基于概念史的考察與審視》,《南京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16]《列寧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51頁。
[17]羅森塔爾、尤金編:《簡明哲學辭典》,北京:三聯書店,1978年,第744-747頁; 聯共(布)中央特設委員會編:《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明教程》第8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136-172頁。
[18]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羅達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42、50、54、56頁。
[19]亞里士多德:《物理學》,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15、44、46、48頁。
[20]J.L.Ackrill,“Aristotle's definition of Psuche”,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Vol.73,1973,pp.119-133.
[21]《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392、391-392頁。
[22]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0頁。
[23]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8、130頁。
[24]恩格斯:《反杜林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4-45頁。
[25]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第36、49、64、130、273、280頁。
[2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8頁; 本卷“說明”第21頁。
[2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776頁。
[2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頁。
[2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29頁。
[3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8-79頁。
[3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2頁。
[3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63-764頁。
[3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6頁。
[3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2、73頁。
[3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3頁。
[3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2頁。
作者:徐旖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