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9月28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皮娜·鮑什是德國著名現代舞編導家,她的作品總能出其不意地震撼到觀眾的內心。 本文以皮娜·鮑什的《春之祭》《穆勒咖啡屋》《滿月》三部作品為例,試從中分析皮娜·鮑什的創作意圖,從而為時下舞蹈創作提供啟發。
【關鍵詞】皮娜·鮑什; 舞蹈創作; 創作意圖
1.《春之祭》的肢體舞動
春日來臨,多少人以為希望的種子發芽了,卻不知她被推向黑暗了。 《春之祭》是皮娜的早期作品,此時的她具有豐富的表演與創作經歷,透過極致的肢體舞動帶給我們她的舞蹈創作。
藝術教學論文范例: 胡廷江改編版作品《小路》的教學實踐研究
1.1夸張的肢體動作
在《春之祭》中,夸張的肢體動作,大幅度跳躍,每個人的肢體都被運用到極致。 沙土灑滿舞臺象征著春天的到來,演員們在其中舞動拋開了尋常的偏見,無所顧忌地擺弄著身體,或張開雙臂,或滾入沙土之中,他們通過夸張的肢體表達,熱切地迎接著春天。 紅衣女孩被視為祭品,她恐懼、不甘、掙扎,所有情緒在夸張的肢體動作中傾瀉而出,以至于衣衫不整,軀體裸露也渾然不覺。 夸張的肢體動作使演員忘情表達,讓觀者也感同身受,深入其中,演員與觀者到達最后的靈魂撞擊。
1.2重復的肢體動作
在《春之祭》中,肢體動作的重復是皮娜表達的重要手段,所有情緒在肢體動作的一次次重復中得到加深,直到最后的升華。 群舞中重復的擺臂與跳動,將一群信徒的執拗頑固、麻木冷漠表達出來; 紅衣女孩在一次次的慌亂揮舞手臂、跌倒與爬起中加深了她的恐懼與不甘……皮娜出生于二戰期間,炮火硝煙對于她來說并不陌生,時常會面臨死亡,命運也許無法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造就了她獨特的個人思想觀念,即便如此我們也可以從中洞察到她所經歷的時代特性。 紅衣女孩,她無法抗拒命運,即使憤怒也無法擺脫,皮娜好像借著紅衣女孩重復的肢體動作將自己的不甘表達出來。 一次次的重復,表達的不僅僅是對命運的無力掌控,更是時代對女性的不公,被視為玩物,被視為祭品,好像從一出生,就只有這些附加功能,不會被重視。
《春之祭》的創作,嚴謹卻又那么生動,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跳躍成就了所有的舞動,緊緊地抓住觀眾的眼球,牽動著觀眾的每一根神經,跟著舞者的肢體舞動進入未曾到達的世界。 皮娜在她的創作中,竭盡全力舞動,透過肢體去表達去訴說。 那個時代過去了,我們回頭觀望,無法切身經歷那些災難,但在《春之祭》中,在那些極度夸張與無數次重復的肢體動作里,好像又切切實實地回到那個時代,與她一樣經歷了那些悲痛。
2.《穆勒咖啡屋》的真實表達
走進這家咖啡屋,好像窺視到了誰的內心,是旁觀者也是親歷者。 在《穆勒咖啡屋》中,皮娜用極盡真實的表達為我們展現了她的舞蹈創作。
2.1凸顯真實的生活
一個作品的名稱是觀眾對其的第一印象,舞劇作品名《穆勒咖啡屋》,是根據編導皮娜·鮑什從小的生活環境所起。 她在父親經營的一家咖啡屋中成長,在這家小小的咖啡屋中,每天都會有不同的人進進出出,上演一幕幕或愉快,或憤怒,或精彩,或憂傷的故事。 人們放下心中的防備,釋放自己的情緒。 皮娜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咖啡屋的設定,意在為我們展現眾象具現的人間縮影。 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系,人與社會的激烈沖突,此時此刻這些都被編導真實、不加華麗掩飾地搬上了創作舞臺。 舞劇《穆勒咖啡屋》的場景,沒有漏掉一個桌椅擺設,就像是此刻我們置身于咖啡屋中,透過舞者的肢體,一起感受那份不曾經歷卻真實存在的生活。 舞者跌倒時用手掌撐著地面,顯現出慌亂與茫然; 男女之間接吻不加修飾,甚至聽得到二人的喘氣聲; 追逐與推脫都用盡全身力氣……這些肢體動作,真實可笑,卻直擊每一個觀賞者的內心,或許某一刻誰就曾經歷,感同身受。
2.2探求真實的關系
皮娜成長的咖啡屋記錄了許許多多真實存在的關系,深深刻于她的記憶之中。 在《穆勒咖啡屋》里,她為我們展現了疏離的人際關系:演員真實跌倒,旁人或冷眼相看,或只是拉開椅子,用最簡單粗暴的行動證明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冷漠; 墻邊角落里,自顧自碰撞墻壁的女人,由始至終無所顧忌,她在自己的世界里與旁人無關; 男女演員主動分開,被動分開,反復激烈的糾纏既親密無間又粗暴猛烈,透露出男女之間復雜的情感交織。 皮娜將腦海中印象深刻的現實關系搬上自己的舞臺,真實地用肢體記錄情感。
在皮娜的創作中,她沒有把優雅與美麗當作舞蹈的必然要求,那些優雅的舞姿、華麗的技巧在她的作品中盡然不顯。 舞者是卷發還是直發,還是穿高跟鞋,穿裙子,甚至于裸體,她都沒有限制,看不到被專業要求所修飾的肢體呈現,而是真實不加掩飾地展示。 腳踩高跟鞋你就是穿著高跟鞋的人,為什么脫掉衣服? 因為此刻裸體更能讓你應對內心的波瀾。 如《穆勒咖啡屋》的名字,不帶有強烈的主觀意圖表現,她傾向于自己的內心表達,讓觀眾在接受中進行自我創作,或許會得到兩者的共鳴,又或者有新的碰撞,甚至也許是不明所以,總之她遵從自己,在創作中真實地向世人表達內心。
3.《滿月》的自由與未知
月圓之夜,我將化身狼人,撕開平日的假面,暴露最真實的欲望。 《滿月》是皮娜晚期的作品,那些荒唐讓世人疑惑,問世之時引起一陣嘩然,然而深入思考,每個人都能得到不一樣的答案。
3.1打破禁忌
《滿月》是一個禁忌的故事,平日里被抑制,無時無刻不在遵守規則,于限定的條件中行動,或者遭受打擊,身處坎坷之中。 而在這一時刻,世界是屬于我一個人的,周遭無盡的黑暗,映照著最皎潔的月光,我將暴露心底最深處,最真實的欲望,不受道德法律的約束,哪怕是那些被視以陰暗與邪惡的,我將這些禁忌公之于眾。
兩性的原始沖動,最真實的性欲望在男女演員的動作交錯中充分展現。 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不是單一對象,而是在持續轉化,唯一保留的是自己的原始沖動。 所有人的欲望被慢慢展現、鋪墊,最終在大雨落下,滿是潮水的頂點爆發。 大聲地吶喊,私密的肢體動作,戲謔的舞臺效果,一切是有違常規看似荒誕可笑的。 但在種種呈現中,深入去解讀,會發現一絲悲涼與無奈,這所有不過是人性深處那些禁忌被不加掩飾地直白表現,卻被質疑或嘲笑。 水的瘋狂落下,漫天鋪開,澆灌著每個人躁動的內心,演員的肢體趁著每一滴冰冷的水,水中夾雜著演員瘋狂躁動的因子,二者合二為一,肢體不再是單一的動作,水也不是呆滯的自然場景,他們共同造就一場瘋狂、荒誕,具有沖擊力的禁忌盛宴。
3.2創設未知
月是滿月,卻放置了一塊巨大的黑色石頭,瘋狂地親吻,快速甩動的長發,莫名地吹落紙片,給予了極大的未知性,也許是人性中原本頑固存在的極端想法? 被壓抑許久,被克制許久,產生出如此荒誕的情節想象? 在這些荒誕的想象下,隱藏了真實的自我? 《滿月》透過不似舞蹈的肢體,給了我們一個又一個問號,耐人尋味。
就皮娜自身而言,這是她的個人經歷造就了她的獨特想法,也許《滿月》就是她內心的真實寫照,她的過往讓她產生這種想法。 但作為觀者,我們不必要贊同,作為創作者也不必絲毫不差地模仿,誰也無法經歷、無法復制她的人生體驗。 我們需要和她一樣勇敢地做自己,表達自己。 一個作品的呈現,能夠為我所用的、適于大眾的是她如何表達出自己獨特風格的方式。 在《滿月》中她的大膽、她的突破震懾到觀眾的內心,她的一些思想也許不被我們的大眾認可,可是她用爐火純青的編導技術,以及獨特的處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皮娜·鮑什。
在皮娜創作中,她對于想要表達的情感絕不是僅以自我為中心,在編創過程中她會與演員進行交流,大家一起侃侃而談,每個人各抒己見,共同完成表達。 這是對創作的真誠,以自己狹義的一面去表達,必然是狹隘的。 “我在乎的是為何而動,而不是如何動” ,舞蹈作品重在于表達,創作作品,離不開真情實感。 很多編導遇到的困境是空中樓閣,對于表達的情感沒有經歷甚至是道聽途說。 再者又面臨著“如何動”這一難題,以至于作品不知所云。 皮娜的“為何”基于自己的真情實感,真實探求那些人與人、人與社會等解決或沒解決的問題。 再基于這些情感用盡所有辦法成就自己的創作。
也許從《春之祭》到《穆勒咖啡屋》其中的舞動減少了,我們卻依舊能感受到那份真摯的情感。 再到她的晚年之作《滿月》,雖然幾乎很少有舞蹈,甚至于那些不被大眾清晰感知的情感表達也很少,但我們仍能從創作中感受到皮娜熾熱的內心,看到那個獨一無二的皮娜·鮑什。 皮娜就是這樣從“舞蹈”出發,不止于“舞蹈”,一直在創作的路上竭盡全力真誠地表達自我,并且不局限于任何方式,以此向世人展示皮娜·鮑什的個人魅力,這也許就是皮娜·鮑什的創作意圖所在。
【參考文獻】
[1]戴維·W.普賴斯,李超.身體的政治學:皮娜·鮑什的舞蹈劇場[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7(03):102-107.
[2]王亞會.論皮娜·鮑什的藝術創作理念[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6.
[3]李勇智.淺析皮娜·鮑什的舞蹈劇場[J].大舞臺,2012(06):81-82.
[4]陳音竹.皮娜·鮑什“舞蹈劇場”對中國現代舞編創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3(24):179.
[5]孟云,王安宇.身體與生命的對話——從《春之祭》《滿月》試析皮娜·鮑什的舞蹈創作理念[J].東方藝術,2019(04):85-91.
作者:張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