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9月11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 要 《冊府元龜·將帥部》認為,天復十九年,王師討張文禮于鎮州。 考諸史籍,王師討張文禮于鎮州的時間應為天祐十八年。
關鍵詞 《冊府元龜》 勘誤 天復 天祐 張文禮
鳳凰出版社2006年版《冊府元龜》卷四百一十《將帥部》(七十一)(南京,鳳凰出版社,第4645頁)載:“后唐李存進,初為建武軍節度使。 天復十九年,王師討張文禮于鎮州,閻寶、李嗣昭相次不利而歿,存進代嗣昭為招討……”
按,原文“天復十九年”應為“天祐十八年”。
一考,“天復”系唐昭宗李曄年號,天復年號起于唐昭宗光化四年,是年四月,唐昭宗李曄下詔改元天復。 《新唐書》卷十《本紀第十》載,天復元年四月“丙子,大赦,改元。 ”[1]296《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載,天復元年四月“甲戌,天子有事于宗廟。 是日,御長樂門,大赦天下,改元天復。 ”[2]772《唐大詔令集》卷五《帝王·改元下》略載:“可大赦天下,改光化四年為天復元年。 ”[3]31
天復年號止于天復四年,是年閏四月,唐昭宗下制改元天祐,制書全文載于《冊府元龜》卷九十一《帝王部·赦宥第十》,《舊唐書》亦有摘錄。 《冊府元龜》卷九十一《帝王部·赦宥第十》載:“天祐元年閏四月甲辰,帝至洛。 乙巳,御光政樓,大赦,改元。 制曰:‘乃睠中州,便侯伯會朝之路……可大赦天下,改天福(應為復)四年為天祐元年……赦書日行五百里,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4]1009-1011《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載,天祐元年閏四月“乙巳,上御光政門,大赦,制曰‘乃睠中州,便侯伯會朝之路……可大赦天下,改天復四年為天祐元年,于戲”[2]779-780。 《新唐書》卷十《本紀第十》亦載:“(天祐元年閏四月)乙巳,大赦,改元。 ”[1]302
可以判定,“天復”年號始于天復元年四月,止于天復四年閏四月,前后歷時4年有余,原文“天復十九年”顯誤。
二又,天祐十八年,長期割據鎮州的成德軍節度使王镕為其部將張文禮所殺,晉王李存勖隨后遣將征討,是為“王師討張文禮”。 考諸史籍,晉王李存勖遣將征討,起于天祐十八年,止于天祐十九年。
《舊五代史》卷二十九《莊宗本紀第三》略云:“(天祐十八年)八月庚申,令天平節度使閻寶、成德兵馬留后符習率兵討張文禮于鎮州……(天祐十九年九月)丙午夜,趙將李再豐之子沖投縋以接王師,諸軍登城,遲明畢入,鎮州平。 ”[5]454-458
《新五代史》卷五《唐本紀第五》略云:“(天祐十八年)八月,遣趙王王镕故將符習及閻寶、史建瑭等攻張文禮于鎮州……(天祐十九年)十月,李存審克鎮州。 ”[6]50
《冊府元龜》卷三百四十七《佐命第八》略云:“(天祐)十八年,王師討張文禮于鎮州……十九年,遣存審率師進攻叛帥于城下,文禮之將李再豐陰送款于存審,我師中夜登城,擒文禮之子處球等,露布以獻。 鎮州平……”[4]3913
《資治通鑒》卷二百七十一略云:后梁龍德元年(即天祐十八年)“八月,庚申,晉王以(符)習為成德留后,又命天平節度使閻寶、相州刺史史建瑭將兵助之,自邢洺而北”[7]8867-8868,征討張文禮。 后梁龍德二年(即天祐十九年)九月“丙午夜,城中將李再豐為內應,密投縋以納晉兵,比明畢登,執處瑾兄弟家人及其黨高濛、李翥、齊儉送行臺,趙人皆請而食之,磔張文禮尸于市”[7]8877,鎮州平。
按:后梁龍德元年即天祐十八年,后梁龍德二年即天祐十九年。
三再,考諸史籍,閻寶、李嗣昭、李存進等將領均卒于天祐十九年,李存進代李嗣昭為招討亦發生于天祐十九年。
《舊五代史》卷二十九《莊宗本紀第三》載:“(天祐十九年)夏四月,(李)嗣昭為流矢所中,卒于師。 己卯,天平節度使閻寶卒……九月戊寅朔,張處球悉城中兵奄至東垣渡,急攻我之壘門……是役也,李存進戰歿于師。 ”[5]458
《新五代史》卷五《唐本紀第五》載:“(天祐十九年)四月,(李)嗣昭戰死,以李存進代之……九月,存進敗鎮人于東垣,存進戰死。 ”[6]50
《新五代史》卷四十四《閻寶傳》載:“(天祐)十八年,晉軍討張文禮于鎮州,以寶為招討使。 明年三月,寶戰敗,退保趙州。 慚憤發疽卒……”[6]552
《資治通鑒》卷二百七十一載:“(后梁龍德二年四月)甲戌,張處瑾遣兵千人迎糧于九門,李嗣昭設伏于故營……(李嗣昭)是夕卒。 ”[7]8874-8875“后梁龍德二年四月,閻寶“疽發于背,甲戌卒”[7]8875。 “(后梁龍德二年)九月……鎮兵及(李)存進營門,存進狼狽引十余人斗于橋上,鎮兵退,晉騎兵斷其后,夾擊之,鎮兵殆盡,存進亦戰沒。 ”[7]8876
李存進墓碑碑文所記進一步印證了李存進戰歿于天祐十九年。 《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后唐招討使李存進墓碑》略云:“(天祐)十九年正月,主上以契丹犯境,鑾駕親征……四月授北面行營都招討使,公奉辭伐罪,固敵是求。 乃仗鉞而行,鑿門而出。 戈矛雪瑩,甲騎云飛。 發殷地之威聲,勁逾漳水。 作連天之殺氣,直壓濬川。 增其嚴營,對彼孤壘。 料於旬日,必下危城。 無何,伏雞搏貍,乳犬噬虎。 我師未列,彼陣先成。 公乃獨領親軍,迎鋒力戰。 王師已捷,惟公乘勝深入,為流矢所中,身終于陣。 享年六十八。 ”[8]8836-8837
文學論文范例: 當代文學會議的史料整理問題
綜上所考,《冊府元龜·將帥部》所記“天復十九年,王師討張文禮于鎮州,閻寶、李嗣昭相次不利而歿,存進代嗣昭為招討……”時間有誤,應為天祐十八年。
參考文獻
[1]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宋敏求.唐大詔令集[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9.
[4]王欽若.冊府元龜[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5]薛居正.舊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5.
[6]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6.
[7]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8]董浩.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作者簡介:孫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