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05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改革開放后一系列經濟制度變遷的結果。中 國的經濟制度變遷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具有明確的市場化方向,并采取了漸進式、 系統化推進策略以緩解改革阻力:以農村經濟制度變遷為突破口,爾后逐步推進城市經濟制 度變遷;從制度外增量改革入手,爾后逐步推進制度內存量改革;從政策性調整入手,爾后 逐步推進制度創新;從局部性制度創新入手,爾后逐步擴大到全局性制度創新;從塑造真正 的市場主體到構建完整的市場體系再到制定有效的市場規則,建立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體制。
同時,中國的經濟制度變遷堅持了黨的領導,堅持了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了人民 主體地位,黨和政府對家庭承包經營等自下而上的需求誘致型制度變遷進行了充分肯定、積 極推廣和科學優化,并自上而下地推動了城市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等系統化的供給主導型制 度變遷。因此,中國的經濟制度變遷不但實現了從傳統計劃經濟制度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 度的轉變,而且還實現了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奇跡,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要持續推 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變遷,促進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對外經貿高水平高層次 發展,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還應將中國市場經濟的實踐優勢上升為制度優 勢和理論優勢,為其他國家的經濟制度變遷提供借鑒,并為世界經濟運行機制的完善提供中 國方案。
關鍵詞:經濟制度變遷;改革開放;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市場主體;市場體系;市場 經濟體制
一、引言:經濟制度變遷的動力與阻力
經濟制度是由一組經濟規則集合而成的,是對人們經濟行為和方式的界定和規范,也是對經濟主 體利益關系的界定和維護。從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來看,經濟制度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隨著生產力 發展,經濟制度也會不斷變遷。人們對財富積累的追求使生產力持續進步,而從短期來看經濟制度具 有穩定性,經濟制度可能促進也可能阻礙生產力進步;當經濟制度阻礙生產力進步時,就必然要求改 變經濟制度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因此,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經濟制度變遷的根本動力。
然而, 任何一種經濟制度都會形成與其相依存的、相對均衡的利益格局,并被視為是合法的、不可侵犯的, 經濟制度變遷也就是經濟利益關系的變革。從理論上說,經濟制度變遷是用效率更高的新制度替代舊制度,新制度具有舊制度不可比擬的優越性,終究會給全體社會成員帶來日益增進的利益。但是在新 制度的積極效應還沒有完全釋放以前,經濟制度變遷必然會使有些既得利益者(即獲得較大相對利益 的人群)受到暫時性甚至長期性的利益損失。因而,舊經濟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團往往會反對經濟制度 變遷,成為經濟制度變遷的阻礙者;而能夠從新制度中獲得更多利益的經濟主體往往會擁護經濟制度 變遷,成為經濟制度變遷的推動者。需要強調的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國家和政黨的形成與發展, 使政府在經濟制度變遷中起到關鍵作用。
而政府本身(尤其是地方政府)也是經濟行為主體和利益相 關者,加上多元化經濟、社會、政治理論和道路的并存,對于生產力進步驅動的經濟制度變遷,政府 可能是倡導者和推動者,也可能是抵制者和阻礙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站了起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基于當 時的歷史條件,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蘇聯模式的影響下,中國建立了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 度。中國傳統計劃經濟制度具有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這是一種集權式的經濟制度,其固有的集中 過度、統得過死等弊端嚴重地束縛了地方、企業、個人等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在當時乃至現在的生產 力發展水平下都是一種低效率的經濟制度。
因此,經濟制度變遷成為必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 制度的變遷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創造了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奇跡,在短短的四十年間使中國 富了起來強了起來。中國經濟制度變遷本身的成效及其帶來了經濟增長績效都是極其顯著的,并且在 此過程中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是穩定的、健康的,但這并不代表沒有阻力。中國的經濟制度變遷是從 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雖然堅持了社會主義道路,但這種轉變也是系統性的,必然帶來利益分配 格局的大調整,尤其是“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利益關系產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利益受損者會支 持傳統計劃經濟制度的合法性,反對經濟制度的市場化變遷,形成經濟制度變遷的阻力。
此外,中國 經濟制度市的場化變遷總體上是實踐先于理論的,因而其還會受到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和觀點的干擾。對此,中國的經濟制度變遷選擇了漸進式推進的模式[1],即從改革阻力最小的領域入手,爾后逐步創 造條件繼續向前推進。目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將涉及更多的利益調整,可能面 臨更大的阻力。因此,有必充分借鑒漸進式、系統化改革的經驗,妥善處理好各市場經濟主體的利益 關系,以進一步推動和深化中國經濟制度的市場化變遷。
二、以農村經濟制度變遷為突破口,爾后逐步推進城市經濟制度變遷 鄧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從農村做起的。”“農村改革取得成功以后,我們就轉到城市。
城市 改革比農村改革更復雜,而且有風險。”[2]117 我國經濟制度變遷之所以選擇農村為突破口,原因是多 方面的,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闡述: 第一,農村是受傳統計劃經濟制度壓抑較嚴重的社區,從相對意義上說,農村居民是傳統計劃經 濟制度的“犧牲者”,而城市居民則是傳統計劃經濟制度的“受益者”。突出的表現是,搞了 20 多年 的社會主義,許多農民連溫飽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論著《擺脫貧困》,主要也是 研究農村的貧困問題以及如何脫貧致富。因此,廣大農民群眾對改革傳統計劃經濟制度具有更高的積 極性。
與之相聯系,農村的經濟制度變遷在啟動階段表現為“自下而上”地推進,帶有很大程度的自 發性。因此,農村的經濟制度變遷屬于需求誘致型的制度變遷(也稱為需求主導型的制度變遷)。這 種需求誘致型的制度變遷也是市場取向的制度變遷,是建立在利益一致基礎上的制度變遷,或者說是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制度變遷。這種帶有自發性的需求誘致型制度變遷,充分反映了廣大農 民群眾求生存、求發展的內在要求,其核心是把生產經營自主權還給農民,讓權、責、利高度統一于 農戶。
三、從制度外增量改革入手,爾后逐步推進制度內存量改革
中國經濟制度變遷是“揚棄式”的經濟制度變遷,不是(也不能)采取推倒重來的“休克療法”, 不能即刻廢除傳統計劃經濟制度。既要依靠傳統計劃經濟制度,又要進行經濟制度創新,這是不可回 避的矛盾。變革傳統計劃經濟制度,必然涉及經濟利益的重大調整,如果步子邁得過大,既得利益集 團難以接受,而其往往又具有占主導地位的話語權,改革會面對相當大的阻力,這就需要進行漸進性 的改革。首先是選擇能使所有人都能獲得利益增進的經濟制度變遷,如前所述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 度;其次則可以選擇使部分人利益增進但又不損害(或損壞很少)其他人既得利益的經濟制度變遷, 即在傳統計劃經濟制度以外的領域率先改革,也稱之為從“制度外改革”或“增量改革”入手。
這種 制度外增量改革突出表現在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上。 鄧小平同志指出,“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的收獲,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 突然冒出搞多種行業,搞商品經濟,搞各種小型企業,異軍突起。這不是我們中央的功績。”[2]238“而 是基層農業單位和農民自己創造的。”[3]631 鄉鎮企業之所以被稱之為“異軍”,是因為在傳統計劃經 濟制度下國有企業是“正規軍”,國家工業化的推進要依靠城市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工業化與城市化 相輔相成;誰也沒有料到在廣大農村也會自發地發展出與“正規軍”(即國有企業)相競爭的鄉鎮企 業(即草根企業),而且鄉鎮企業的發展是市場化的,進而形成一支傳統計劃經濟制度之外的在市場 經濟中運行的“異軍”。
早在 1985 年,鄉鎮企業產值就超過農村社會總產值的 50%,成為發展農村 經濟、擴大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20 世紀 90 年代鄉鎮企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 部分。1992 年鄉鎮企業總產值達 1.6 萬多億元,相當于 1985 年全國社會總產值;其中鄉鎮工業總產 值達 1.2 萬多億元,約占當年全國工業總產值的 35%,從業人員超過 1 億人,與當年國有企業的職工 人數相當。改革開放以來,很多有效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包括“長三角模式”“珠三角模式” “溫州模式”以及“晉江模式”,都是建立在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的基礎上的。
四、從政策性調整入手,爾后逐步推進制度創新
我國經濟制度變遷之所以能夠迅速打開局面,并不斷地向縱深推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承包 制的建立和鄉鎮企業的崛起。如果說家庭承包制把“一統天下”的傳統計劃經濟制度打開了一個缺口, 那么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則使中國經濟制度不可避免地朝著市場化的方向演變。但是,這兩項制 度變遷都是農民自己創造的,都是源于農民群眾的自發行動。農村是中國市場經濟的發源地,但市場 經濟的發育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絕對離不開城市改革,離不開國有企業改革。在城市經濟制度變遷 及其制度內存量改革的的啟動階段,為了減輕制度變遷遇到的阻力,在很多領域并沒有立改傳統計劃 經濟制度,而是先在傳統計劃經濟制度的框架內作些政策性調整。這里以國有企業改革為例進行分析。
五、從局部性制度創新入手,爾后逐步擴大到全局性制度創新
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經濟制度,要實現從計劃經濟制度向市場經濟制 度的轉變,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是難以想象的,阻力也是相當大的。加上沒有現成的經濟制度 和經驗可供借鑒,中國的經濟制度市場化變遷沒有一下子全面鋪開,而是在實踐中探索前進,選擇了 以點帶面、以局部帶動全局的制度創新路徑。這種以局部帶動全局的制度創新在地域上表現為:先在 條件較好的地區通過發展市場經濟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再通過輻射效應帶動全國的經濟增長和市場經 濟發展;先在有條件的地區進行改革試點,再推廣到全國。具體來講,最為典型的就是根據不同階段 改革開放的需要,相繼建立了經濟特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新區以及自由貿易試驗區等。
六、市場體系發展的漸進性、順序性與完整性
中國經濟制度變遷具有明確的市場化方向,目的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就要求 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但需要 逐步推進,還要求制度變遷是系統性的。這里基于中國市場體系的發展,進一步說明中國經濟制度市 場化變遷的漸進性與系統性。
高標準的市場體系要求實現市場準入暢通、開放有序、競爭充分、秩序 規范:國內市場統一,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統一,還包括市場規則的內在統一,要消除各種行政障 礙,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市場開放不僅僅是對外開放,對內也要開放,即區域 之間、城鄉之間和部門之間相互開放,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城鄉、跨行業的商品和要素資源自由 流動的統一市場體系;完整的市場體系不僅包括消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商品市場,還包括資本、勞力、 土地、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不僅包括現貨市場,還包括期貨市場。完整的市場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分階段逐步推進,進而具有漸進性、順序性,具體表現為商品市場發育、要素 市場發育和期貨市場發育三個不同階段。
七、結語:持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變遷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是生產力發展的 要求,也是改革開放后從傳統計劃經濟制度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轉變的結果。中國經濟制度的變 遷起源于農民自發性的需求誘致型制度創新,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市場化取向,并逐步而堅定地系 統化推進:以農村經濟制度變遷為突破口,爾后逐步推進城市經濟制度變遷;從制度外增量改革入手, 爾后逐步推進制度內存量改革;從政策性調整入手,爾后逐步推進制度創新;從局部性制度創新入手, 爾后逐步擴大到全局性制度創新;從塑造真正的市場主體到構建完整的市場體系再到制定有效的市場 規則,建立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財經論文投稿刊物:《廣東財經大學學報》是廣東財經大學主辦的以研究經濟理論、經濟管理和法經濟學為主的財經綜合類學術期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和全國百強社科學報。《廣東財經大學學報》創刊于 1986 年,曾用名《廣東商學院學報》、《商學理論與實踐》、《商學論壇》, 1998 年公開發行, 2014 年改用現名。現為雙月刊,大 16 開, 96 頁,單月 28 日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
這種漸進性式的經濟制度變遷,之所以以傳統計劃經 濟制度較為薄弱而又受傳統計劃經濟制度壓抑較為嚴重的農村為突破口,從農村到城市,從增量到存 量,從政策到制度,從局部到全局,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是為了更好地協調各經濟主 體的利益關系,減輕改革阻力,以維護制度變遷中的經濟社會穩定。同時,這種漸進性式的經濟制度 變遷也堅持了黨的領導,堅持了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了人民主體地位,黨和政府對家庭承包經營等自 下而上的需求誘致型制度變遷進行了充分肯定、積極推廣和科學優化,并自上而下地推動了城市改革 和國有企業改革等系統化的供給主導型制度變遷。正式由于上述原因,中國的經濟制度變遷不但實現 了從傳統計劃經濟制度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轉變,而且還實現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極大地解 放和發展了生產力。
參考文獻:
[1]許經勇.論我國的漸進式改革[J].財經論叢(浙江財經學院學報),1995(6):1-8.
[2]鄧小平文選: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鄧小平思想年編(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4]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5]馬克思.資本論(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32.
[6]最新土地法律政策全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245-246.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作者:許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