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5月19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創傷后應激障礙是目睹或是經歷災難性事件的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應激反應。因為它常常在災難事件后發作,往往容易被人們忽略,如果沒有及時疏導和治療,將對個體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必須引起我們的廣泛重視。為了有效消除心理創傷,必須及時發現積極治療,同時要建立社會支持系統,配合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和自我心理調適。
關鍵詞:災難事件;創傷后應激障礙;心理應激反應;心理調適
一、災難后人群常見的心理問題
當個體目睹或是經歷災難事件時,比如洪水、地震、瘟疫等,個體的認知、情緒、意志和行為等會受到影響而發生明顯改變。根據心理狀態的不同,個體受到災難事件的影響有大有小。心理狀態良好的個體能夠較好地面對痛苦,較快地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個體生活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心理狀態不好的個體會較長時間“沉浸”在不良情緒中。
但是無論心理多么強大的人,可能都會感到痛苦和悲傷,同時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反應。我們常把這種情況稱之為創傷后應激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簡稱PTSD,是個體遭受嚴重的精神刺激后所出現的認知情感和認知行為的一系列精神障礙,持續存在時間長,也會發生延遲出現。
一般在精神創傷性事件發生后數天至6個月內發病,病程至少持續1個月以上,可長達數月或數年,個別甚至達數十年之久。其中病期在3個月之內的稱為急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的稱為慢性PTSD,而若癥狀在創傷事件后至少6個月才發生則稱為延遲性PTSD。常見的表現有:(1)拒絕回憶和選擇性遺忘。不愿意去回想痛苦的場景、事件,有時甚至記不起來“那段時間”發生的事情,有時出現麻木、呆滯。(2)重復體驗到創傷感受。時不時想到或者夢到創傷性的經歷或事件,不自覺地會“觸景生情”。
(3)過度警覺和負面情緒。對于一般事件反應過度,比如我們常講的“神經兮兮”、“一驚一乍”,有時會出現莫名的焦慮感和緊張感等不良情緒。這些表現也許是持續性的,會伴隨個體數月甚至數年。這些癥狀也可能是潛在的,會在災難過去很長時間后才出現。災難給個體帶來的心理創傷甚至會超過災難本身帶來的傷害,所以必須要及時做好災后心理重建。
二、及時跟進治療,做好預防工作
由于災難造成的心理傷害具有延遲性和隱蔽性,治療工作必須要及時主動,盡可能地降低對心理的創傷和影響。
1.認知調整
經歷災難的人,往往會出現悲傷、痛苦等負面情緒。一般我們會歸因于災難本身。而合理情緒理論指出,我們之所以產生情緒困擾,是因為自身不合理的信念引起。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外部事件本身不一定會必然引起人的某種情緒反應,人們如何解釋和評估外部事件對自身的意義才會引起情緒反應。”他創建了情緒的ABC理論,其中A(Antecedent)代表的是事情的前因,例如災難。
C(Consequence)代表事物的后果,例如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B(Bridge)代表聯結A和C之間的橋梁,橋梁就是我們的信念和對情境的認知。他認為同樣的前因A之所以產生不同的后果C1或是C2,因為從A到C1或C2之間的橋梁B1和B2不同,就是我們信念和認知的不同導致出現的結果不同。所以,要避免錯誤的認知和態度,勇敢面對現實,積極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早日走出心理陰霾。
2.建立社會支持
經歷災難后的人們的心理是脆弱和敏感的。有的痛苦需要自己慢慢“消化”,而有的痛苦需要家人朋友來幫其分擔。及時有力的社會支持可以有效幫助緩解不良情緒和心理創傷。心理服務團隊的早期介入,親朋好友的關心與支持,社會各界的熱心援助,政府和社區的慰問都是有效的社會支持,可以緩解心理壓力,使其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支持。被不良情緒困擾時,要積極主動和家人、親戚、朋友、同事和心理服務團隊的成員保持聯系,主動溝通傾訴。可以與其他相同經歷者互相安慰,互相陪伴。給他人安慰,聽他人傾訴的過程中,也是對自身創傷的“治愈”,無條件的接納對方也意味著接納自身。
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
由于災難后的心理創傷具有長期性,我們需要了解緩沖傷痛的方法,掌握心理調適技巧,經常性調整不良情緒,徹底擺脫創傷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重新使生活步入正軌。
1.用旁觀者的眼光看自己
當處于事件中時,我們習慣性地只關注自身的周圍,而忽略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此時更容易因為不良情緒的困擾而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而當我們跳出局限的第一視角,用旁觀者的視角來審視自身時,往往能更好地看清自身與周圍事物的關系,情緒也會變得更加積極和正向,也能調動更多資源來處理各種問題。
2.適量運動
人體通過運動可以有效平衡體內壓力化學物質的釋放。當人體面對困境時,體內會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和皮質醇,來幫助身體更好地處理壓力事件或情境,而持續的壓力會造成激素的過量堆積,對人體造成傷害。當人體在運動時,會消耗掉體內過多的去甲腎上腺素和皮質醇,讓身體壓力感降低,而且有規律的運動可以減少因長期壓力導致的身體疾病。
3.掌握放松方法
情緒與軀體之間存在交互作用,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情緒和情感的變化會引起生理的變化,同樣的生理的變化也會影響情緒和情感的變化。放松訓練使交感神經活動功能下降,有利于生理上的放松,同時加強副交感神經活動功能,促進代謝和激素調節,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幫助肌肉放松。放松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想象放松法、呼吸放松法、漸進性肌肉放松法、正念放松法、娛樂放松法等。選擇自己喜歡的放松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忘掉煩惱和憂愁,感受“心流時刻”。
4.進行心理咨詢
如果個體無法自主調整情緒,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面對心理咨詢師,可以放下包袱地傾訴自己的心聲,心理咨詢師可以幫助辨明自身的問題,通過磋商,找到解決困擾的針對性方案,有效地平衡情緒。
心理論文投稿刊物:《心理學探新》由我國已故著名心理學家潘菽先生在河南大學創辦。目前,雜志由江西師范大學主辦,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與史專業委員會、中國心理學會學校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協辦。堅持理論和實踐并重的原則。開展各應用領域的探索、創新和開發,推動我國心理學的繁榮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