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2月15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研究學術期刊論文引用外文參考文獻對期刊影響力的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文章提出兩個新的文獻計量指標: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并以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CSSCI期刊為例,基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研究引用外文參考文獻與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引用外文參考文獻有助于提高學術期刊影響力;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和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可用于評價中文學術期刊;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和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也可供其他語言的學術期刊借鑒。
關鍵詞外文參考文獻指數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指數
學術期刊投稿刊物:國外文學系中文核心期刊,主要面向國內外文學研究,教學工作者及廣大外國文學愛好者。辦刊宗旨:面向國內外文學研究、教學工作者及廣大外國文學愛好者,刊發文學理論探討、文本分析與闡釋、作品翻譯與譯介等內容。
0引言
知識進步是基于前人的研究結果,典型體現是在論文的參考文獻中。參考文獻是學術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作者撰述時參考其他論著思想的語句,體現了學術研究的繼承性和規范性。參考文獻可以用于衡量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創新程度,展現學術期刊的學術地位及其知識整合能力。中國中文學術期刊多,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共收錄中文核心期刊1,982種,來源期刊更高達12,400多種。這些期刊論文均采用中文,其中的參考文獻多以中文為主,但部分也參考了非母語的文獻。在一定范圍內,作者如果能更多地跟蹤國際最新研究成果,對提高論文質量具有重要作用,進而會提高論文的影響力。對學術期刊而言,如果能夠充分引用外文文獻,會對學術期刊質量和影響力產生影響。探究中文學術期刊引用外文參考文獻數量與影響力的關系,對提高學術期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不少研究關注了期刊的參考文獻語言和數量問題。B?ttiger[1]研究了英語、法語、德語和瑞典語4個語言地區7種醫學期刊的8,251條參考文獻,發現篇均引用文獻13~27條,英語參考文獻占91%。Winkmann等[2]基于SCI數據庫1995-2000年出版文獻,發現53%德語論文和45%英語論文引用了德語期刊論文。Pardo等[3]分析1985-1994年622篇西班牙護理研究論文的參考文獻,發現篇均參考文獻數量隨著時間增加而增加,西班牙語占60.3%,英語占36.1%,且英語參考文獻有所增加。Mu?oz-Soler等[4]對6種西班牙語護理期刊(2000-2002)和2種英語護理期刊(2000-2001)的796篇文章進行研究,發現西班牙語護理期刊的平均參考文獻數量最少,英文參考文獻數量最多,說明西班牙語護理期刊的科學性雖然有所提高,但是其英文文獻的低引用率清晰地揭示了其研究的孤立性。
關于中文論文引用外文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學者更加喜歡引用母語撰寫的文章[5-6],這一點對中國學者而言可能更是如此。Shu等[7]發現中文論文與大部分非英文論文一樣存在引用偏好。Li等[8]認為與英文相比,中文文章不存在引用偏好,但對引用非中文論文有偏見。鄧三鴻等[9]基于2003-2007年CSSCI引文數據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期刊研究,發現情報學類期刊引用外文期刊較多,圖書館學類和檔案類期刊相對較少,說明研究內容本土特征明顯,學術活動相對保守。王安萌[10]統計《大學圖書館學報》的外文參考文獻,發現有5,752條,占參考文獻總數32.34%,外文參考文獻比率較高,表明我國圖情學界吸收國外知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目前關于參考文獻與期刊影響力關系的研究不多。Biglu[11]研究SCI中參考文獻數量對影響因子的影響,發現在期刊引證報告(JCR)中,期刊的影響因子和參考文獻總數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Campanario[12]研究JCR期刊的參考文獻對2年和5年期刊影響因子的貢獻,發現同期參考文獻與影響因子都呈現出相似的分布與高峰。
提出新的科學計量指標——引文h指數,即至少有h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數量大于h,并用巴西運動與體育科學領域擁有博士學位研究人員的論文數據進行驗證,發現研究人員的h指數和引文h指數相關,但相對最高產的研究者,這兩者之間并不相關。葛趙青等[14]基于《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00-2013年的數據,研究發現篇均引文量與平均總被引頻次呈現良好的線性關系,與平均影響因子呈現較好的三次多項式關系。
從現有研究看,英文是國際學術界交流的主要語言,非英文論文難以獲得更廣泛的引用。對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瑞典語論文的參考文獻,英文文獻也占據重要地位。在中文論文的參考文獻中,英文文獻也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分析方法看,除了采用外文參考文獻數量與比例外,缺少其他更深入的指標。一些學者開始研究參考文獻數量與期刊影響力的關系,但較少研究外文參考文獻數量與期刊影響力的關系,研究方法也主要采用回歸分析為主。
本文對中文學術期刊引用外文參考文獻與期刊影響力關系進行分析,除傳統的篇均外文參考文獻數量、外文參考文獻比兩個指標外,提出兩個新的指標: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并以CSSCI中收錄的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期刊為例,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研究引用外文參考文獻與期刊影響力之間的關系,并對外文參考文獻指標用于學術評價進行討論。
1理論與方法
1.1引用外文參考文獻與期刊影響力的關系
無論從學術論文角度還是從學術期刊角度,外文參考文獻對學術期刊影響力均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中文作者閱讀英文文獻,能較好地把握研究熱點,提高論文影響力。任何學科領域總有研究熱點,研究熱點相關論文總是容易取得較高的關注和引用,這些論文絕大多數發表在英文國際期刊上。如果中文論文作者養成經常閱讀英文文獻的習慣,會受到研究熱點吸引,并與自己的研究方向相結合開展相關研究,因為研究的是熱點相關領域,所以中文論文發表后容易被他人引用,提高中文論文的影響力,這是一種直接效應。
另一方面,中文作者閱讀英文文獻,能提高中文學術論文質量,進而提高影響力。中文論文的作者如果能夠大量閱讀相關外文文獻,能較好地把握全球學科知識前沿,拓展知識吸收的寬度與深度,啟迪思維,規范研究方法,更好地進行創新,從而提高中文論文質量,而論文質量的提高也會吸引更多中文論文讀者和作者閱讀論文,使得論文被更多地引用,從而擴大論文影響力,這是一種間接效應。當然,由于研究領域不同,學科不同,不同類論文引用英文文獻對論文質量的提升效應也有差異。一般而言,閱讀英文參考文獻對自然科學的論文質量提升作用更大。(3)從學術期刊角度看,鼓勵廣大作者閱讀和引用外文參考文獻,有利于提高期刊影響力。加強中文論文中外文參考文獻的引用,會釋放出積極信號,形成學習效應,促進作者多讀并引用外文文獻,有助于提高期刊的創新水平和學術質量。
1.2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與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
本文選取4個外文參考文獻指標進行相關研究:篇均外文參考文獻量、外文參考文獻比、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和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篇均外文參考文獻量是期刊平均每篇學術論文的外文參考文獻數量,外文參考文獻比是外文參考文獻數量占所有參考文獻數量的百分比。此外,本文還提出兩個新的外文參考文獻指標: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和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是在Hirsch[15]建立的h指數基礎上提出的,中文期刊的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簡單地說就是指至少有h篇論文引用了h篇外文參考文獻。其計算方法是,將中文期刊某個時間段所有論文的外文參考文獻數量由高到低排序,確定有h篇論文的外文參考文獻數量至少為h篇計算而得。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就是指中文期刊中,外文參考文獻數量大于或等于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的引文比重,是衡量期刊引文國際化高端水平的一個指標。
1.3偏最小二乘法
本文探究中文學術期刊外文參考文獻與影響力之間的關系,由于涉及外文參考文獻的變量有多個,而衡量期刊影響力的指標也有多個,且外文參考文獻變量之間、期刊影響力變量之間也存在高度相關關系,采用傳統的回歸分析就不合適,也難以解決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如果采用相關分析又過于簡單,導致研究不夠深入,因此,本文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研究中文期刊外文參考文獻與影響力的關系。
偏最小二乘法(PLS)是由Wold等[16]提出的一種數學優化算法,它將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結合,因此其分析結果較合理,而且能得到更加豐富、深入的信息。特別當因變量個數較多且相互關聯而觀測數據較少時,相較于傳統的經典回歸模型等方法,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回歸模型更優。關于論文影響力指標的選取,本文重點以影響較為廣泛的影響因子和h指數來進行分析,研究這兩個指標與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以及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之間的關系。
2變量與數據
為研究中文學術期刊外文參考文獻對期刊影響力的影響,本文以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CSSCI期刊為例來進行研究。目前CSSCI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期刊共20種,由于《情報學報》的數據存在部分缺失,故將其刪除,只采用19種期刊進行評價。關于外文參考文獻變量,采用篇均外文參考文獻量、外文參考文獻比、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和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4個變量。關于期刊影響力變量,由于基礎數據處理工作量過大,僅選取影響因子、h指數2個變量。所有數據來自于中國知網CNKI引文數據庫,計算相關變量時,來源文獻選自2014-2015年2年數據,被引數據為2016年,這樣保證所有變量數據的時間區間標準一致。
3實證結果
3.1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
篇均外文參考文獻量與影響因子的相關系數最高,為0.698,屬于較高水平;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與影響因子的相關系數為0.487,外文參考文獻比與影響因子的相關系數為0.470,屬于中等水平;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與影響因子的相關系數為0.304,但沒有通過統計檢驗。再看外文參考文獻變量與h指數的相關系數,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與h指數的相關系數最高,為0.846,屬于較高水平;篇均外文參考文獻量與h指數的相關系數為0.448,但沒有通過統計檢驗,外文參考文獻比與h指數的相關系數為0.393,也沒有通過統計檢驗,相關水平中等;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與h指數的相關系數為-0.281,并且沒有通過統計檢驗。
3.2偏最小二乘法估計結果
為使得回歸系數具有彈性意義,同時降低異方差,所有變量均取自然對數進行偏最小二乘法估計,解釋變量比例如表4所示。隨著隱含成分的增加,擬合優度R2也在不斷增加,當隱含成分為3時,解釋變量累計方差貢獻率0.995,接近1,并且繼續增加隱含成分數量對擬合優度幾乎沒有影響,因此最終選取隱含成分為3的回歸結果。
總體上,外文參考文獻與期刊影響因子呈中等程度的相關,擬合優度R2為0.587。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與期刊影響力的回歸系數最大,其彈性系數為1.223;其次是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彈性系數為0.945,篇均外文參考文獻量的彈性系數略小,為0.931;外文參考文獻比的彈性系數最小,彈性系數為0.875。引用外文參考文獻與期刊影響力密切相關,其中h指數性質的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相關系數較高(見圖3)。從偏最小二乘法估計結果看,與相關系數的估計結果結論也不一致,相關系數估計結果中,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與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的相對重要性降低了,這主要是由于相關系數估計是孤立地分析兩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而偏最小二乘法估計更為系統。
4結論與討論
(1)引用外文參考文獻有助于提高期刊影響力。本文分析中文學術期刊引文外文參考文獻對于期刊影響力的作用機制,認為從中文論文作者角度,較多地參考外文文獻能把握研究熱點,使得中文論文容易被引用,直接提高期刊影響力;參考外文文獻也有利于提高論文質量,從而間接提高論文影響力。從中文學術期刊角度,作者參考外文文獻能夠擴寬知識廣度,思考問題更全面,從而提高論文的學術質量,有助于提高中文學術期刊影響力。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外文參考文獻對期刊影響力的解釋水平R2達到0.587,這是非常高的水平。
(2)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和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可用于評價中文期刊。針對中文論文中外文參考文獻問題,本文提出了兩個新的文獻計量指標用于對中文學術期刊進行評價,一個是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即至少有h篇中文論文引用了h篇外文文獻;二是是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是指外文參考文獻數量超過外文h指數的參考文獻比重。實證研究表明,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對期刊影響力的回歸系數超過了傳統的篇均外文參考文獻量和外文參考文獻比,從而更有利于評價中文學術期刊。
(3)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和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也可供其他語言的學術期刊借鑒。本文以中文學術期刊為例開展相關研究,所提出的外文參考文獻h指數、高外文參考文獻比例兩個指標也可以用于其他語言的學術期刊,尤其是與英語相差較大的其他國家語言的學術期刊,如日語、韓語等。受數據來源所限,本文僅僅以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期刊為例開展研究,但對其他學科的中文期刊,研究結論是否有相似性質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B?TTIGERL.E.ReferenceListsinMedicalJournals—LanguageandLength[J].JournalofInternalMedicine,1983,214(1):73-77.
[2]WinkmannG,SchlutiusS,SchweimHG.CitationratesofmedicalGerman-languagejournalsinEnglishlanguagepapers-dotheycorrelatewiththeImpactFactor,andwhocites?[J].DeutscheMedizinischeWochenschrift,2002,127(4):138-143.
[3]PardoC,ReolidM,DelicadoMV,etal.NursingresearchinSpain:bibliometricsofreferencesofresearchpapersinthedecade1985-1994[J].JournalofAdvancedNursing,2001,35(6):933–943.
[4]Mu?oz-SolerV,Flores-LópezMJ,Caba?ero-MartínezMJ,etal.AnalysisofliteraturecitationsinoriginalarticlespublishedinSpanishandinternationalnursingjournalsandjournalsin2closelyrelateddisciplines[J].EnfermClin,2007,17(2):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