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2月2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著名作家汪曾祺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繁榮昌盛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其藝術風格在中國當代文壇獨樹一幟,本文根據教育教學心得,對其作品選材特點作一淺析。
【關鍵詞】人物的平凡性取材的民俗化內容的紀實性
汪曾祺被稱為唯一能和魯迅共同承包語文課本的扛把子,他的作品大量選入大中小學語文教材及推薦讀物,現就根據自己指導學生閱讀的教育教學實踐,談一談汪曾祺作品的選材特點。
一、人物的平凡性
在小說中,敘事和寫人總是相輔相成的,敘事的目的是為了寫人,寫也是為了突出敘事。汪曾祺小說中的人物,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人,在恬淡中面對生活中的凄涼、苦澀和歡樂,如《歲寒三友》中的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三人都是很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的生活,突然之間,王瘦吾的工廠衰敗了,陶虎臣的鞭炮廠也不能做了,外出謀生的靳彝甫回來了,賣了家傳的黃石章,救濟了兩位老友。
三人其實都在恪守著自己的人生法則艱難地生活著,命運的磨難不時降臨到他們身上,但是只要生活的信念沒有倒下去,生命就不會消失。文本敘事中富含著那種平淡人生追求的理念。《安樂居》中敘述了畫家的隨和大度,喝了酒后總是前言不搭后語的亂說的瘸子,愛管閑事,以苦力為生,又從容平淡的老王等。這些對人物性格的描摹,將一個個平淡的人平淡地寫出來,雖然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習慣和脾氣,但最后都可以在他們的性格中看到,這一切都是自然平常的,是一種恬淡的生活境界的體現。這種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價值取向對于沉浮于物欲泥潭中的現代人來說是難得的清醒劑。
二、取材的民俗化
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汪曾祺小說的敘述題材大多是家鄉高郵一帶的民情民俗,凡涉及到的美食、藝術、戲曲、音樂、俚俗及行業知識,總是娓娓道來,如《異秉》里關于熏燒攤子及熏燒制作方法的詳細敘述,《大淖記事》中對過年過節賭錢的描寫,如《受戒》的結尾處:“英子跳到中艙,兩只槳飛快地劃起來,劃進了蘆花蕩。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
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猶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這些描寫不僅起到了鋪陳氣氛,推動故事發展的作用,而且由風情習俗串連起人文地理,花鳥蟲魚,琴棋書畫等五花八門的知識。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強烈的吸引著讀者,給人一種清新淡雅的風俗畫美感。
在《故里雜記》、《故里三陳》、《故人往事》、《大淖記事》等中都有大量地方民俗描寫。在濃郁地方民俗烘托中,在大淖邊、蘆花蕩里、保全堂里、第五小學里……,很多高郵人物向我們不斷涌來:有高北溟、王淡人、陳泥鰍、戴車匠、陳四、小錫匠……,展現著各自的故事,演繹著各自的命運,體現著作者的情感。
三、內容的紀實性
汪曾祺的小說,大都是紀實性的風俗畫小說,甚少幻想,尤其是不虛構或隱匿地名,所以讀者能夠非常直接地知道他的作品寫的是何地何時的風俗人情。《汪曾祺文集·小說卷》所收小說共61篇,在地點明確的51篇小說里,這類“紀實性”小說占了42篇,占總數的82%。如《受戒》、《歲寒三友》、《故里三陳》、《大淖記事》等,讀者輕輕松松進入他的故事之中,舍不得出來,讀著讀著就愛上了十一子、巧云、小英、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陳小手……這些人物,愛上了淳樸清麗、秀雅溫柔、叢林人家、蘆草寂水的江南水鄉風情。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上體現出的是和諧自然,人和物之間體現的是物我合一,體現出一種平淡,儒雅之氣。汪曾祺說:“我不善于講故事,也不喜歡太像小說的小說,即故事性很強的小說。故事性太強了,我覺得就不太真實了。”他的小說更多地接近于生活的原貌,真實,接地氣。不作拔高性的褒貶和抑揚,全都真真切切,不摻虛假,不做過度藝術加工,讓人感到這才是生活本原,容易讓人聯系生活,反觀人生,感慨萬千。
如《受戒》里的主人公明海與小英子,《大淖記事》里的巧云和十一子,莫不體現著凡夫俗子的平凡世界。再如大淖人們對于兩情相悅的男女之事的寬容,荸薺庵和尚們可以打牌、殺豬、吃肉、談戀愛、找媳婦等,這些對平凡世界的紀實性描寫,無不體現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返璞歸真的藝術追求。汪曾祺作品的選材表現出一種寫實人生,平淡真實、切合實際的選材充滿了人間煙火氣,卻不流俗,表現了作者淳樸的現實主義情結,充分凸顯了他創作“融奇絕于平淡,以俗為雅,以故為新”的特點。
當代文學論文范文:網絡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
這篇當代文學論文發表了網絡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網絡文學的發展讓我們更輕松的在網上隨時閱讀當代文學,促進了通俗文學的發展和繁榮,使得文學真正能夠在民間得到繁榮和發展,但是中國當代網絡文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以下是詳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