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6月25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內容提要:隨著博物館事業的不斷發展,各類展覽推出的頻率不斷加快,以學術研究為基礎的原創臨時展覽,已經成為博物館基本陳列以外的重要組成。如何認識學術研究在博物館展覽中的優勢,做好原創展覽的策劃,是我們亟待討論和解決的問題之一,也是實現博物館教育、研究、傳播諸多功能的基礎。總之,博物館原創展覽的策劃應當注重展覽的學術研究定位,充分利用其優勢,發揮博物館的研究功能,將博物館學術研究成果應用和融入社會公眾需求的大范圍內,這是博物館原創展覽策劃創新的關鍵。
關鍵詞:博物館,學術研究,原創展覽策劃
自從1905年中國最早的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建立以來,我國近現代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就拉開了帷幕。展覽是博物館的重要組成,并伴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不斷前進。近年來,隨著各類展覽推出的頻率不斷加快,以學術研究為基礎的原創展覽逐漸發展成為博物館基本陳列之外的重要組成。那么,如何認識博物館學術研究的優勢,并將其應用到原創展覽的策劃與創新之中,也就成為我們亟待討論和解決的問題。
一、博物館學術研究概況
在認識博物館學術研究之前,我們先對博物館的定義進行一個簡單的認識。1946年11月,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在法國巴黎成立,全世界各國博物館有了共同的組織。1974年6月,國際博協對“博物館”進行了初次定義。1989年,國際博協再次修訂了《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2007年,國際博協對《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第三次進行修改,將博物館定義為“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1]明確提出博物館具有收藏、教育、研究等基本功能,而學術研究作為一項功能,其學術研究資源也會被應用到展覽中去。
1.博物館學術研究的優勢
博物館豐富的藏品,為其學術研究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博物館利用藏品進行學術研究優勢如下:(1)博物館擁有一批專業的學術研究隊伍。由于博物館科學研究的獨特性,涵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多個研究方向,每家博物館也都會針對不同的學術研究方向,重點培養相關專業的學術研究工作者。逐漸在博物館形成專業的學術研究隊伍。這些專家學者的學術成果需要向社會公眾展示和傳播。同時,專家隊伍也是指導開展各種社會教育活動和陳列展覽的有力支撐,起到專業指導和指引的作用。目前專家早已成為博物館學術發展和提升的堅強后盾。因此,國家文物局2016年7月公布的《博物館定級評估辦法》,明確將“科學研究”作為博物館參加定級評估的基本條件。
(2)博物館擁有豐富的學術研究資源。就全國來看,近5000家博物館的藏品資源豐富、門類眾多,不僅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也為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除了藏品,博物館的各種設備、相關的標本以及博物館參觀者、工作者都可以成為博物館學研究的對象;從國際博物館發展的歷程看,博物館學也正朝著關注“人”、關注“社會”的方向發展[2],為博物館的發展提供更廣泛的研究內容。
(3)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博物館的各類藏品以及豐富的文獻資源,為其開展各學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從而提高了專家學者研究的積極性。例如自然科學博物館收集到不同地區的植物標本,并對這些標本進行研究,從而為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學術研究依據,引導該學科的發展方向。而醫學類博物館,則可以發掘前人在醫學方面的學術成果,為現代醫學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在2016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對該館的19項優秀學術成果進行獎勵[3],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國家博物館的學術研究水平。
2.博物館學術研究的特點
在學術研究中,博物館與其他機構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色。
(1)博物館學術研究的對象是其豐富的藏品資源。這些藏品資源不僅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研究對象,也為博物館的展覽提供了豐富的展示資源,從而使博物館的臨時展覽可以不斷更新。例如,不同時代發現的隕石,各種類型形態迥異,對相關科研成果進行展示,就會展現我國地大物博的風貌。
(2)用最小的空間集中展示各類學術研究成果。博物館內的展示空間有限,但其展示的內容可以說包羅萬象,大都是專家學者學術研究成果的展示。同樣,各種輔助展品也是博物館學術成果的體現。在最小的建筑空間內集中展示各類學術研究成果的精華,這一特點在歷史類、考古類、科技類博物館中尤其突出。2005年,河南博物院推出的“天地經緯——漢代張衡地動儀、元代郭守敬觀星臺”專題陳列,結合博物館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關于地動儀、觀星臺的科學原理,使觀眾通過展覽就能全面認識地動儀和觀星臺這些古代科技成果。
(3)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可能多的傳播學術研究成果。博物館藏品資源豐富,知識容量巨大,在博物館的陳列展覽中,這些科學知識的內容經過組織精練,以豐富的實物展現出來,既形象又生動,觀眾只要認真觀察藏品,聽取展覽的講解,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和掌握博物館藏品信息,豐富自己的知識,可以是半天時間,也可以是半個小時,因人而異。而觀眾的參觀過程,也是他們認識和理解博物館學術研究成果的過程,即博物館用最短的時間向公眾傳播最大容量的學術研究成果。總之,認識和了解了博物館學術研究的優勢以后,我們再來進一步深入分析其在原創展覽策劃中的應用及相關問題。
二、學術研究在原創展覽策劃中的應用
學術研究成果是博物館陳列展覽基礎構成要件之一。在博物館陳列展覽的策劃過程中,學術研究成果起到學術支撐的作用,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學術研究是原創展覽策劃的學術支撐博物館原創展覽策劃,首先要圍繞策展主題,梳理學術成果。以河南博物院舉辦的“誰調清管度新聲——絲綢之路音樂文物展”為例,早在2014年,河南博物院和韓國國立國樂院,與甘肅省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協會樂器專業委員會、絲綢之路沿線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共同聯合舉辦了“國際音樂考古學術會議——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的交流”,邀請了中國、韓國、美國、日本、印度、塔吉克基坦、哈薩克斯坦等7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及從事音樂考古、文化保護的相關人士,共40余位參加此次會議,與會代表和專家學者宣讀、交流自己關于絲綢之路音樂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4],初步為“誰調清管度新聲——絲綢之路音樂文物展”的策劃提供了堅實學術支撐。
2.學術研究保障了原創展覽策劃的定位不同社會公眾的文化需求也各不相同,通過相關學術研究分析,最終才能確定展覽的觀眾定位以及他們準確的文化需求。河南博物院“誰調清管度新聲——絲綢之路音樂文物展”策展團隊在實施之前,首先就確定了展覽的目標觀眾群體,從而使這個陳列展覽的策劃、設計以及其后的社會教育等系列工作內容,都圍繞并服務于展覽的目標觀眾群體,努力契合社會公眾的需要。因此河南博物院策展團隊將目標觀眾群體定位為國內外的觀眾,范圍十分廣泛,照顧到各層次觀眾的需求[5]。
3.原創展覽在策劃過程中要具有主動性好的原創展覽策劃,不僅要主題明確,還要主動展現其學術研究成果。通俗易懂的語言會對觀眾起到積極向上的正面影響。而原創展覽策劃的主動性,則是要求策展人及其團隊在策展的過程中,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綜合運用藏品資源優勢,倡導積極向上的社會精神,傳播正能量。河南博物院“誰調清管度新聲——絲綢之路音樂文物展”策展團隊在策展之初,就主動舉辦學術會議,并邀請相關的音樂考古、博物館學、展覽策劃等方面的專家對策劃方案進行論證。
4.在原創展覽策劃中融入創新意識在以學術研究為基礎的原創展覽策劃中,做好以上三項工作后,一定要注意策劃內容的創新,即融入創新意識。創新意識的融入,不僅使學術研究內容能夠充分結合展覽,同時也使展覽中的學術研究成果得到全面的展示。博物館策展人及其團隊在創新的過程中,也使自身的策展創新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河南博物院“誰調清管度新聲——絲綢之路音樂文物展”策展團隊在創新展示方面,首創了全媒體圖書,將展覽中的音樂文物演奏視頻轉換成17個二維碼,并轉化成網上版本,讀者掃描即可觀看,使展覽內容得到進一步的延伸和補充。同時,該展覽根據公眾的需求,增強展覽的活力與吸引力,推出了虛擬展覽、360度全景還原展廳實體展示,并在展出期間推出了3次展覽講解網絡直播[6]。
三、以學術研究為基礎的原創展覽策劃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原創展覽在策劃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具體如下:表層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學術研究資源存在差異,全國各博物館之間的學術研究成果各不相同,各館的策展與實施水平參差不齊,我們在制定原創展覽策劃方案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二是缺乏前期的學術調研工作,致使原創展覽與社會公眾的實際需求脫節。三是展覽的內容過于簡單,不能體現學術研究的成果。這是最常見的問題,應引導各博物館開展以學術研究為基礎的原創展覽,從而避免展覽內容過于簡單。四是展覽無法體現科學性、專業性,這是以學術研究為基礎的原創展覽策劃中的核心問題,也是最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
深層根源問題主要也有四個方面。一是在原創展覽策劃過程中,學術研究專業人才缺乏。雖然博物館專家眾多,但仍然需要某些重要學科的學術研究的專業人才,這就需要各博物館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專業人才的培養計劃。二是制約原創展覽策劃的各種外部因素。如展覽經費、展覽規模等諸多因素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三是原創展覽策劃時學術研究內容落后。在以學術研究為基礎的原創展覽策劃工作中,沒有積極吸收最新科研成果,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注意的。四是博物館學術研究自身的局限性。
由于我國博物館大多以展示區域文化為主,學術研究也常囿于地域文化,但隨著博物館之間的不斷交流與學習,策展人的全球化運作,以及博物館展覽范圍內容的擴大,這一問題終將解決。總而言之,原創展覽的策劃應當注重展覽的學術研究定位,充分利用博物館學術研究的自身優勢,發揮博物館最大的研究功能,將博物館相關學術研究成果融入社會公眾需求的大范圍內,這才是博物館學術研究和原創展覽得以提升和創新的關鍵。
相關刊物推薦:《中國博物館》(季刊)創刊于1984年,由中國博物館學會主辦。系中國博物館界的領軍學術刊物。《中國博物館》要適應時刊發展,定位于代表全國最高水準、進行國際交流的開放型、創新型的博物館界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