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11月22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是學生感到恐懼的事情,如何讓學生勤于練習,激發興趣是語文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問題。在作文中正確引導學生用文字表述出真實感受是語文教學探究的重點,本文作者認為只有讓學生更加走進生活,將生活中的真實體驗應用到作文中,這樣才會使寫出的文章富有情感,也才能夠提高水平。
關鍵詞:作文教學,作文,情感體驗
一、溯源:怎一個“難”字了得?
1、無米下鍋
面對每學期要求的固定篇數,有些老師為了圖省事,常常定下題目就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完成習作。例如在描寫石榴這種水果時,曾有老師用多媒體出示一張石榴的圖片,就當即要求學生描寫石榴的外形、味道。這可讓學生怎么寫呢?優秀的文章離不開充實的生活體驗。葉圣陶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寫出什么樣的文字。”(1)缺乏體驗,喪失素材,讓學生在面對時常常“無米下鍋”。
2、杜撰拼湊
《新課程標準》中對教學有這樣的要求:“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并且抵制抄襲行為。”然而在批改作文時,越是“假、大、空”的文章,得分也越高。究其原因,為了批閱方便,老師總是會給出相應習作指導,學生也摸透了老師的心理,虛浮的文字似乎更能“打動”老師。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中的“失真”問題亟須教師們認真對待了。
3、興味索然
“興趣是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總是伴隨著良好的情感體驗。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了興趣,他就會對該事物表現出特別的關注,大膽地探索,樂意地去從事與此事有關的活動。”(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一旦喪失了的興趣,便再難在文字中寄寓真情實感,再難寫出優秀的文章來。也因此我們在批閱習作時,總有不少同學語言直白,好似新聞播報一般,缺乏了文字的美感。學生絞盡腦汁拼湊字數,老師批閱時各種不滿。長期下來,學生面對種種“文字坎兒”,興味索然,甚至會不自覺地產生恐懼感。
綜上所述,學生“難”不僅僅在于觀察習慣、興趣的喪失,教師的習作教學策略是否適當也值得認真反思。架空了生活體驗的,是無法打動人心的。可見,在習作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體驗是必然方向。
二、追本:體驗,的活泉
1、體驗,更貼近心靈
‘體驗’必須是從生活著的個體的內在感受出發的,它不是由個體通過間接知識的學習從外部而得來的,體驗性的認知只能從人的內在性的感受中得來。”(3)可見,“體驗”源于內心,只有經過充分的體驗,其感情表達才更能貼近真實心靈。
2、體驗,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2011版新課標強調教育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論,由此可見, 尊重學生主體體驗, 對促進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體驗式作文教學就是為學生創設體驗的環境,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用心觀察和感受,并用語言文字記錄下來。既是為學生創設情境,其主體必然就是學生,學生主體性的體現也就不言而喻了。
3、體驗,重塑熱情
作文來源于生活,而體驗是積淀生活并構成文字的手段。體驗式作文教學通過游戲、討論、實驗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想方設法拓展了學生的生活空間,豐富了學生的生活感受,帶他們去情境中體驗生活,達到身臨其境的體驗氛圍,從而自然地書寫自己的真實感受。體驗式的自由、尊重勢必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看一看、玩一玩、笑一笑中文字自然流露,讓學生有話想說。
三、探尋:“體驗式作文教學”的有效運用
鑒于以上認識,筆者以《水墨幻影》的習作教學為例,初步探討體驗式作文教學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1、情境創設:有新意、重感染
(1)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禮物,這個禮物和電視節目有關系,是一個電視節目的片頭宣傳片,想不想看啊?來了!(課件播放視頻)
師:大家覺得我這個禮物怎么樣?喜歡嗎?喜歡在那里?
生1:我覺得這畫面特別奇妙,一滴墨能變出這么多東西來。
生2:真是變化無窮啊,我看到了好多東西,真是豐富多彩。
……
師:看來,同學們都很喜歡老師的見面禮。老師剛才看到好多同學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眨都不眨,有的同學還指指點點呢。說實話,老師第一次看到這段電視片,我也非常驚嘆啊!小小一滴墨汁,加上水,竟然有這么多千變萬化,這可真像魔術一樣啊!
這是筆者教學中的導入部分,我嘗試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水墨視頻先聲奪人,抓住學生的眼球。這一環節也確實達到了筆者的教學目的,學生們一個個看得非常專注,因此在交流中,我嘗試將自主權放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說一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充分調動學生的個人感受,逐步營造輕松、自由的體驗環境。
(2)反思教學:這樣的導入環節輕松、自由,非常富有感染力。學生雖然看得很認真,但在交流過程中,不難發現學生的著眼點較為單一。他們雖然參與了體驗,卻感受平平,印象膚淺。因此,在體驗活動中,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注意觀察方法的滲透,逐步達到體驗的成效。
2、教師引導:有目的,重啟發
(1)教學片斷:
師:(動作:把水放到展臺上,用筷子蘸上墨汁輕輕點到水中)同學們,剛剛老師做了什么?
生1:您剛剛把筷子蘸到墨汁中,又點到了水中。
生2:您給筷子蘸上墨汁,輕輕點到了水中。
師:你觀察得非常仔細,你真是個好觀眾!
師:那你們看到水面有了什么變化嗎?
生1:水面出現了許多小圓圈。
生2:那是黑色的小圓暈,還會慢慢擴散開來。
……
師:同學們真會奇思妙想,老師都沒想到呢!
這是本次實驗作文課的第一步實驗,筆者有效運用了學生在導入時調動的興奮點,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到我的“魔術棒”上。因這一步過程較為簡單,因此在交流中,我特別注意了引導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有部分學生也確實能夠準確地表達出這一環節我所做的實驗動作。例如學生習作中這樣寫道:“老師用蘸了墨汁的魔術棒輕輕在水面上點了幾下,頓時,墨汁在水面散開,擴散成一個個不規則的圓圈圖形。”
(2)反思教學:教學的藝術就在于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不露痕跡達到教學目的是教師們的追求。雖然是引導要“無形”,但教師心中卻一定要“有形”。教師的引導要有其目的性。在教學中,因平時對學生觀察力和表達力的訓練還不足,而我的引導語言還不夠準確,讓許多同學不知如何表達,只有少數同學能夠達到我的預設要求。這也啟發我在教學中要注重語言的準確性,把握好學生思維的發散點。
3、體驗表達:多樣化,重積累
(1)教學片斷:
師:下面我就要來變咯,大家和我一起合作,高喊三聲“變變變”,你們喊得越響亮,這變化就越精彩!來咯!(輕輕把紙放入水中,在迅速拿出)
師:(巡回展示)你們看到了怎樣的圖案?
生1:那一片一片的,好像天上的彩云啊!
生2:我覺得像是云霧中的廬山,讓我想到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
作為本次實驗最激動人心的第三個環節——印畫,我在教學中再一次把語言表達的“繡球”拋給學生,師生角色轉換,讓學生來介紹印出的這幅畫。大部分學生能夠聯想到“彩云”“云霧”等形象上與之有比擬性的事物,達到了該教學環節的預設目標。學生在習作中這樣描述:“現在,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老師拿出一張普通的宣紙,輕輕覆蓋在水面上,然后緩緩拿起,水印印在了宣紙上,呈現出奇妙的圖形。我看著看著,仿佛來到了云霧纏繞的廬山,爐煙升起,此時站在廬山上恍如置身于仙境一般!啊,多么美麗的水墨畫啊,真是令人驚嘆!”
(2)反思教學:《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為學生的自主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我的這一教學環節正是謹遵的新課標的要求。但是在交流中發現了以下問題:1、想象偏差大。有同學說這幅畫像“大腦”等,不是說好不可比性,只是這樣的比喻似乎缺乏了一種美感。2、思維單一。交流中,學生的答案不外乎就是“彩云”“云霧”,思維缺乏發散性。究其原因,平時的積累不足是學生語言、觀點不夠豐富的重要原因。因此,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重在積累,與好書為伴,培養語言文字的感受力。
4、體驗評價:多元化,重激勵
(1)評價語摘錄:
“真有點像呢,老師都沒想到,你真是善于想象啊!”
“每個人眼里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風景啊,你真是個小哈姆雷特!”
“真厲害,你可真是魔術解密高手呢!”
這是筆者在執教過程中的部分評價語。在教學中,我關注了評價語言的趣味化、針對性,這些“美言”學生們也似乎很受用,本節課學生的發言積極性也有了明顯提高。
(2)反思教學:作為體驗式習作教學,課堂也更為自由了。若是往大了看,筆者認為體驗的評價也可以更多元化。在體驗中,不僅可以口頭點評,更可以邀請學生到講臺前展示;而在中,可以創設多媒體平臺,如網站發表、正文投稿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展示平臺,更好地激勵學生愛上。在評價中也要特別注意不可教師主觀化,要帶著寬容之心,挖掘學生的閃光點。
結語
體驗式作文作為習作教學中的新理念,既符合《新課程標準》中對習作教學的要求,更是始終堅守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體驗式作文教學為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筆者也將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踐行,開啟學生習作的新天地。
學生作文內容,您還可以閱讀《作文成功之路期刊論文發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