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5月10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這篇包裝設計論文發表了整體化包裝設計理念教學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包裝一體化設計逐漸滲透在很多產品中,論文探討了市場狀態的演化,大大改善了商品過度包裝和環保的問題,重新給出了教學理念的重塑和方法,應將美學與工學相互交融,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出優秀的“產品”。
前言
包裝一體化設計即整體包裝解決方案,它是隨著時發表展所形成的必然產物,是行業在面對知識產權時,一種尊敬的態度表現。中國的包裝設計源遠流長,其最初是為了流通環節中的物品免收傷害,對其進行保護的包裝設計,緊接著由于物品的微差異、同質化的發展,使得物品在交易過程中需要更獨特、更美觀,潛移默化的變化使得人們開始注重起了包裝外觀設計。
包裝兩字拆開即為“包”與“裝”,包則代表了“保護、防護”、裝則代表“裝潢、外觀”。也就是說對物品恰如其分的保護、外觀又具有美感的包裝設計才是優秀的包裝設計。反思目前各大高校的包裝設計教學形態,很少能夠培養出真正包裝設計師。包裝設計不同于平面設計。其設計師的能力不僅需要較好的美學功底、而且需要扎實的工學底蘊,換句話說,學校培養的預備包裝設計師不能只培養美學應用、也不能只注重結構材料應用,應將美學與工學相互交融,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出優秀的“產品”。
一、市場狀態的演化
上海作為人才高度集中的開放型國際大都市,其具有得天獨厚、破天荒發展的潤土。00年代初包裝市場隨著自有商品品牌化、電商平臺優勢化的大背景下爆發式發展。例如線下化妝品市場,曾經的暴利重地,現在已被層出不窮的微商品牌擠壓的只剩干涸,形形色色的瓶形設計、用色理念給予這個市場無窮的活力;再看食品市場,幾家獨大的局面已被琳瑯滿目的包裝設計打破,無數的品牌形象映入眼簾,但是無論化妝品還是食品包裝設計,前端設計幾乎都是低成本或者無成本的模仿、抄襲,就算原創設計也很難得到應有的回饋,這就是發展中凸顯的問題。
“發展”又是辯證的,它利于當下、思于未來,大到國家、小到商品,發展的最終一定是另一次革命的迸發。這次包裝市場的革命即會來自于知識的力量。知識產品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整體化包裝解決方案的企業應運而生。他們存在的價值在于告訴這個市場,設計即為“知識”,它需要收費。目前這樣的行業模式已經被某些知名企業所接受,但是面對于龐大的市場則是鳳毛麟角。那何為整體化包裝解決方案設計?以主體——商品進行舉例。
當一件物品給予包裝整體方案解決企業,他們需要了解企業的需求,比如商品屬性、商品面對的消費群體、國家、地區、相應國家或地區的標準、商品在與面對消費者時希望呈現的企業態度、銷售渠道、商品定價、銷售策略以及運輸環境、倉儲環境等等。力求全方位的設計出最恰當的包裝設計,這類企業則稱之為整體化包裝解決方案的“enterprise”。他們的最終成果一旦被受托方應用,其就需要支付相應的費用。它的產生打破了包裝設計這一過程在與物品到商品過程中模糊的價值定位問題,更實質的解決了包裝設計環節由于各方獨立而導致的最終結構、或外觀、或運輸環境等不理想問題,大大改善了商品過度包裝、環保等問題。
二、教學理念的重塑及方法
為“知識”而買單對于社會的優化是必然的,整體化包裝解決方案企業將會成為下一批發展的得益者。那對于應具備前瞻性的高校,培養未來人才的重地,面對發展必須有所行動和改變,行動于改變、改變于目前孤立的包裝教學理念現狀。目前高校開設包裝專業的學校一般有兩大類。一類則是建立在藝術學科體系下的;另一類則是建立在工學學科體系下的。
課程特點本質區別較大,前者則是以結構素描、色彩應用、攝影構圖、二維表現應用、三維展示手法為導向的,后者則是以力學性能、材料屬性及特征、材料應用創新、結構優化、運輸環境模擬、倉儲環境模擬、各類測試標準研究、印刷方式、印刷質量等為導向。學科體系的差異決定了課程的差異,如何有效的將兩者融合,打破學科本身的束縛,可重塑預備包裝設計師形象。隨著國家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應用型本科將成為社會普遍人才需求輸出重地,如何區分于高職院校知識“淺”、區分于研究性本科院校知識“深”特征,打破本來孤立的學科體系,改變成為真正的應用型本科是極大的工程。恰到好處的“深淺”與完美互融的學科是重塑的本質。
大背景下,目前高考的環境相對于過去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模糊文理科,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給予了應用型本科極好的發展環境,使得教學過程中不因為班級整體偏理科或文科而降低課程的難度和要求,解決了專業教師面對“資格”、先學課程“門檻”達不到而無奈等問題。入學的“產品”是有綜合能力的,進入應用型本科高校應如何培養出符合未來包裝設計產業人才,其意見如下。
(一)美學、工學專業教師團隊的融合
有人說專研美學的人與工學人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更甚者認為話不投機、半句嫌多。其實不然,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技術與美感已經充分交融。例如典型的工業產品蘋果手機,從外觀上它滿足了現代美學的幾乎所有特質,從科技上其優勢尖端的,正因為美與科技技術的交融才會被市場廣泛的認可并為此買單。包裝同樣如此,結構材料與外觀美感的充分融合的前提下,配合有效的營銷計劃才能獲得市場認可。反觀教育交融的步伐確實有所脫節,雙方都時不時拋出繡球,但高姿態的不以理會。面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發展瓶頸快速到來,“改變”是必然的出路。教師團隊的融合改變,最終受益的必然是行業。不同研究領域的教師思維開放,學會包容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必將轉變,學會融合。這樣當學生踏入社會,為市場服務后必然有更大作為。
(二)專業課程的再提煉再融合
關于包裝課程設置,需要做到美學、工學同時兼顧。課程有連貫性,在美學的使用上要和工學相結合。例如:瓶形設計,其不僅要考慮螺紋結構的匹配、瓶重心的穩定、個方位抗壓強度,氣體、液體與瓶體材料關系,而且還需要考慮其外觀美感、客戶體驗度、視覺美感等內容,最后還要根據群體對象給出市場定位,營銷策略和成本等。能達到此類設計優品,就必須課程交融,全方位培養包裝專業學生整體解決方案能力。課程設置再思考同時,必須增加學生行之有效的實踐機會,使得學生能面對產品有敏銳的洞察力,了解市場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等能力。
(三)建立對學生綜合評價機制
學生是一塊可塑的橡皮泥,在進入專業學習之初就因被告知學習分為3大模塊,美學外觀、工學技術以及自學拓展,同時,這3大模塊也將成為學生畢業時,專家給予學生的評價指標,而不是現有以畢業作品為主體的評價指標。這樣就解決了學生在學習期間容易揚長避短的,長則更長,短則更短的問題,使得每一位畢業生通過在校學習都能夠較為綜合的運用包裝知識。
(四)設計上“形而上學”的激發學生開創性理念
“形而上學”在哲學中一直是負面的,唯心的。然而它放在剛進入設計領域的學生來說其意義應該是褒義的。“形而下學”使設計作品接地氣,容易很快打入市場,并深得消費者喜愛,但是其也有缺點,它會使得更多的設計師缺乏創新意識,讓更多設計作品隨大流,無特點。因此,適當“形而上學”的作風,能擺脫世俗,追求另類,追求幻想之美未必不是好事。然而,由于市場設計師有經營的使命,很難展開,學生不然。讓更多學生在學習期間以“天馬行空”的進行設計思維,當其走進市場必將給我國包裝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三、總結
高等教育,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院校面對于市場應該是敏銳的,然而其敏銳即不是研究性本科院校的允許脫節超前,又不是高職院校的同步市場,應是準確“快一步”的概念。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方向關乎于中國經濟是否能從中國制造成功轉變為中國創造。未來的10年將加快市場導向型被動經濟發展模式向以知識應用為核心的創新經濟發展模式,產學研的對接必然加快。
作者:崔慶斌 單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
推薦閱讀:包裝工程(半月刊)創刊于1972年,由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主管,中國兵器工業第五九研究所主辦。雜志內容主要分為專論和信息兩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