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9月2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這篇美學論文投稿發表了從盛唐絕句的形式看其流行的美學依據,詩歌這一藝術形式在我國唐代時期達到頂峰,通過有限的字數來激發人們的想象,在盛唐時期有著廣泛的流傳,至今依然耳熟能詳,論文對這種靈活的格律運用進行了分析,從而這種藝術體式達到頂峰。
關鍵詞:美學論文投稿,盛唐絕句,美學依據
唐代是我國詩歌藝術最為興盛發達的一個時代,從初唐到盛唐再到晚唐,詩歌這一文學體式逐漸成熟,在格律,語匯,修辭,音韻上都有了嶄新的創造,為后世詩歌創作樹立了典范,提供了參照。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盛唐之音》中談及絕句的流行,稱其為“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學形式”①之一,本文將就盛唐絕句的形式更為具體全面地探究一下其流行的美學依據。
一、字數限制有利于激發想象
詩人在創造詩篇時,必然要經過藝術化的“想象”,即“回想或湊合以往意象的心理活動”③。絕句與其他詩體相比,篇章非常短小,五絕或七絕,字數不過20字或28字。要在如此短的篇幅里創造出優秀的作品,詩人們必須要更多地運用想象手法,用分想從繁冗的意象中篩選自己需要的,用聯想手法“托人”或“托物”,在有限的篇幅里把要表達的情感和作品的美感最大化地呈現,并給讀者留下回味的空間。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絕句名篇,都是通過想象作用,“以小見大”,“托物寓端”④,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充滿飄逸靈動之感的,王昌齡詩中的“玉顏不及寒鴉色”“一片冰心在玉壺”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特點。
二、四句一篇的結構美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其篇幅只有律詩的一半。律詩八句,絕句四句,這種四句一篇的結構具有獨特的美感。我國古代的抒情短詩,民謠多為四句一體,《詩經》中多為四句一章,再反復重疊成篇(如《碩鼠》)。《楚辭》里多四句為一完整的敘事或抒情單位(如屈原《離騷》)。漢魏六朝的樂府詩歌也多如此。“四句既短小自然,而又完整平衡,與中國古代詩歌基本的審美趣味也是合拍的”,“更能體現人們抒情的自然特點”⑤,具有天然的結構美感。除此之外,四句短小,易于背誦與傳播,流傳范圍會更廣,時間也會更長久,因此在盛唐時期廣為流行,直至今日依然在人人耳熟能詳的唐宋名篇里占據著絕大部分。
三、較為靈活的格律運用使其與詩人和受眾保持了適當的“心理距離”
絕句于唐代開始律化,格律的使用使詩歌與創作者和受眾間產生一種“心理距離”,使之與普通生活區別開來,成為一種能使人欣賞的藝術。
這種“心理距離”對創作者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格律的使用可以幫助作者從感情出發又跳脫于感情之外,“變成一個站在客位的觀賞者”,“在自己和這感情之中辟出一個距離來”⑥。詩人在做詩的時候,除了表達感情的需要,還要考慮到格律上的限制(雖然格律由人們長久的語言習慣演化而成,內在地有一種情感的規律),考慮音節韻律,“章句長短”與“平仄交錯”⑦。因此詩人感情的涌動和詩歌創作之間會經歷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長的反芻與構思過程,“煉字”也就成為一種重要技法。這種時間差有利于詩人從強烈的感情中抽離出來,對情緒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其次,格律的使用能把現實中與實用關聯太密的東西放在合理的“心理距離”上,讓實用的,離生活太近的事物重新擁有美感。朱光潛先生在《文藝心理學》中說韻文比散文距離實際人生更遠,《關雎》才能“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而絕句句式齊整,音韻和諧,在形式上可以自然地把實用性的人事與實際人生拉開距離,使其帶出別樣的美感。絕句內容的涵蓋面就會更廣,在社會上也會有更高的流行度。此外,絕句格律的不完全性使它與接受者間的“心理距離”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有利于一般民眾的接受。絕句不同于一般格律詩的地方是它可以遵循格律,是為律絕,也可以不完全遵循格律,是為古絕。盛唐時期的絕句創作二者兼有之,這樣就使絕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形式自由度。對詩人們的束縛小了,創作量就大;詩句更加通俗易懂,傳播面就廣。就像朱光潛先生在《文藝心理學》里說的那樣,距離太遠了(太過形式化)不易于觀賞者了解引發其興趣,距離太近了實用壓倒美感,“‘不即不離’是藝術的一個最好的理想”,絕句就是這種“不即不離”藝術的絕妙體現。
四、絕句的形式可以入樂而產生音樂美
絕句本身因為格律,押韻方面的原因,就帶著自然的音樂美,再加上唐人絕句形式與樂府的關系很近,大都可以入樂演唱,就更增加了絕句的音樂美。唐人以絕句充當歌詞配合新的樂曲,大詩人劉禹錫就創作了一系列可以入樂演唱的《竹枝詞》,節奏明快,朗朗上口。音樂大都可以引起聽者的移情現象,聽到高昂急促的音樂時我們會覺得昂揚歡快,聽到低沉緩慢的音樂時我們會覺得傷心難過,加上絕句的配合效果就會更加明顯。因此絕句形式可以入樂演唱所產生的音樂美,也是它引起民眾共鳴與詩人創作熱情的一個重要原因。
盛唐絕句字數限制激發的想象,四句一篇導致的結構美,格律的靈活運用產生的“不即不離”的“心理距離”與可以入樂引發的音樂美使其在盛唐時期廣為流行,藝術成就也達到了這一詩歌體式的頂峰。
推薦期刊:《中華傳奇》成立于1984年,創刊二十載,發行三千萬,從創刊時的雙月刊發展為月刊,又從月刊走到現在的半月刊,風雨一路走來,給讀者奉獻了一道道膾炙人口的精神大餐。每年刊發300萬字膾炙人口的通俗小說,傳奇故事作品,是中國大眾文學經典讀本。通俗文學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