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5月11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 要:贛薯6號是以贛10-25為母本,經集團雜交選育而成的高花青素型甘薯新品種。薯塊紡錘形,薯皮、薯肉均為紫色,結薯集中整齊,單株結薯4~5個,大中薯率87.10%以上,熟食品質優,抗根腐病和莖線蟲病,中抗黑斑病;每667m2鮮薯產量2000kg左右,薯干產量600kg左右,花青素含量466.0mg·kg-1(FW),干物率29.9%,適宜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春夏薯區種植。
關鍵詞:甘薯;贛薯6號;高花青素型
甘薯是江西省重要的旱糧、經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約14.6萬hm²,主要種植在丘陵山地和旱薄地。甘薯富含淀粉、蛋白質、維生素、胡蘿卜素、氨基酸、微量元素以及礦物質等多種營養成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甘薯已成為都市人生活中的保健食品,豐富了居民的“菜籃子”。紫心甘薯除含有普通甘薯的營養成分外,還富含花青素。
研究表明,甘薯花青素具有抗氧化、防癌、抗癌、減緩衰老以及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功能(Kanoetal.,2005;馬淑青等,2010;張慢等,2014;陳偉莉等,2015)。與其他色素相比,甘薯花青素具有較強的耐熱性、耐光性,穩定性好(尹晴紅等,2004;Cevallos-Casals&Cisneros-Zevallos,2004),被廣泛應用于食品行業。
因此,選育富含花青素的甘薯新品種成為近年來甘薯育種的主要目標之一,我國也及時制定了食用型和高花青素型紫薯品種審(鑒)定標準,其中高花青素型紫薯要求鮮薯花青素含量>400mg·kg-1(丁凡等,2017)。江西省 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立足于市場和產業發展的需求,及時調整育種目標,加強高花青素型甘薯新品種的培育,2011年開始采用集團雜交育種技術,經過近10年的系統選育,成功選育出適宜鮮食和加工、抗根腐病和莖線蟲病的高花青素型甘薯新品種贛薯6號。
1 選育過程
母本贛10-25是本所2008年從日紫13集團雜交選育中篩選獲得的中間品系。株型半直立,中長蔓,頂葉綠色,葉片綠色、三角形帶齒,莖綠色,中等粗細,分枝8~10個;薯塊紡錘形,紫皮紫肉,結薯整齊,平均單株結薯5.2個;花青素含量292.0mg·kg-1,干物率28.6%,熟食品質較優;抗黑斑病,耐貯藏。集團父本由贛薯1號、徐薯18、農林47等15個國內外優良甘薯品種組成,遺傳背景差異較大。
2011年在海南三亞通過集團雜交獲得實生種子1025粒,2012年春季在江西南昌播種實生種子,每系實生苗栽插3株,收獲時按照鮮薯產量、色素含量、大中薯率、薯形等指標要求篩選單株;2013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2014—2015年參加江西省區域試驗,2017—2018年推薦參加全國多點試驗,2019年進行生產試驗。2021年3月獲得農業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編號為:GPD甘薯(2021)360005。近年來在江西、湖北、江蘇等長江流域春夏薯區累積推廣種植3500hm²。
2 選育結果
2.1 豐產性
2.1.1 品種比較試驗 2013年在本所橫崗試驗基地進行品種比較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5行區,每小區種植100株,株距25cm,壟寬80cm,小區面積20m2,對照品種為寧紫薯1號。5月下旬栽插,10月下旬收獲,全生育期147d(天)。試驗結果表明,贛薯6號每667m2鮮薯產量為2074.60kg,比對照寧紫薯1號(1824.95kg)增產13.68%,差異達顯著水平;每667m2薯干產量為607.86kg,比對照(490.92kg)增產23.82%,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2.1.2 區域試驗 2014—2015年在江西贛州、吉安、新余、九江和南昌進行特用組甘薯新品種區域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5行區,每小區種植100株,小區面積20m2,對照品種為寧紫薯1號。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插,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獲,全生育期145d(天)。試驗結果表明,贛薯6號兩年平均每667m2鮮薯產量2028.5kg,比對照寧紫薯1號增產9.06%;平均每667m2薯干產量590.6kg,比對照增產17.51%。
2.1.3 全國多點試驗 2017—2018年在江西南昌、湖北武漢、湖南長沙、安徽合肥、浙江杭州、江蘇南京和徐州7個試驗點進行甘薯全國多點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12.8~24.0m2,栽插密度3200~3705株·(667m2)-1,對照品種為寧紫薯1號。5—6月栽插,10—11月收獲,全生育期133~162d(天)。受各試點環境條件、栽插密度、管理水平等因素影響,贛薯6號鮮 薯、薯干產量較對照增減產幅度較大。兩年多點平均每667m2鮮薯產量為1784.9kg,比對照寧紫薯1號增產13.56%;平均每667m2薯干產量為540.1kg,比對照增產37.25%。
2.1.4 生產試驗 2019年在江西贛州、吉安、高安進行生產試驗,小區面積334m2,2次重復,對照品種為寧紫薯1號。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插,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獲,全生育期146~158d(天)。試驗結果表明,贛薯6號在3個試點均表現為植株生長勢強,封壟快,結薯早而集中,大中薯率高,每667m2鮮薯產量1895.0~2396.0kg,比對照寧紫薯1號增產11.27%~21.95%。
2.2 品質2018年由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測定贛薯6號花青素含量和干物率,由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研究所測定還原糖、VC、可溶性糖、粗蛋白含量。檢測結果表明,贛薯6號薯塊花青素含量466.0mg·kg-1(FW),干物率29.9%,綜合品質優于對照寧紫薯1號,適合鮮食及全粉加工。根據國家甘薯品種鑒定食味評價方法,2018年進行全國多點試驗時由江蘇徐淮地區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組織人員,分粘度、甜度、香味、纖維含量4項指標進行打分。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贛薯6號食味總評分為73.6分,略高于對照寧紫薯1號(70.0),綜合評定熟食品質優。
2.3 抗病性2017—2018年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進行黑斑病、莖線蟲病抗性鑒定,由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進行根腐病、蔓割病、薯瘟病抗性鑒定。參照方樹民等(1988,1994)、謝逸萍(1996)、謝逸萍等(2002)的方法及評價標準。黑斑病、莖線蟲病采用室內人工接種法,分別以感病品種勝利百號和栗子香為對照;根腐病、蔓割病、薯瘟病采用病圃自然誘發法,以感病品種勝利百號為對照。黑斑病依據抗病表現百分率評價抗性級別,其他病害依據病情指數評價抗性級別。鑒定結果表明,贛薯6號抗根腐病和莖線蟲病,中抗黑斑病。
3 品種特征特性贛薯6號株型半直立,中長蔓,分枝數6~8個,莖粗6.0~7.0mm,頂葉紫色,葉片綠色、心形帶齒,葉脈綠色,莖蔓綠帶紫;薯塊紡錘形,薯皮、薯肉均為紫色,結薯集中整齊,單株結薯4~5個,大中薯率(單薯質量>251g為大薯,在101~250g之間為中薯)87.10%以上,熟食品質優,干物率29.9%,花青素含量466.0mg·kg-1(FW),為高花青素型甘薯品種;抗根腐病和莖線蟲病,中抗黑斑病,每667m2鮮薯產量2000kg左右,薯干產量600kg左右,適宜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春夏薯區種植。
4 栽培技術要點
長江中下游地區3月上中旬播種,地膜覆蓋育苗。贛薯6號萌芽性好,出苗量較多,應適當稀播以培育壯苗。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栽插,可以適當早栽,以獲得高產,每667m2栽插3800~4200株。該品種較耐肥,適宜在中等肥力以上的田塊種植。在丘陵薄地種植應施足基肥,每667m2施三元復合肥(N-P-K為15-15-15)50kg。加強病蟲害防治,起壟前每667m2均勻撒施5%辛硫磷顆粒劑3~4kg;8—9月噴施3.2%阿維菌素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斜紋夜蛾、甘薯麥蛾等地上害蟲,噴施1~2次,每次間隔14d(天)左右。應在霜降前收獲完畢,以免薯塊受凍。
農業論文投稿刊物:《湖北農業科學》(半月刊),是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湖北大學和黃岡師范學院主辦的農業科技期刊,先后榮獲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首屆國家期刊獎、第二、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和湖北十大名刊提名獎;連續四屆被評為“湖北優秀精品期刊”;入選“中國期刊方陣”的最高層面“雙高期刊”(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行列;被認定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國農業核心期刊。
參考文獻
陳偉莉,張晨,張旭浩,劉冬影,趙璽.2015.紫薯花青素抗結腸癌作用及其誘導細胞凋亡機制.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41(4):785-789.
丁凡,余金龍,余韓開宗,陳年偉,鄒雪,劉麗芳.2017.
高花青素甘薯綿紫薯9號的選育與產業化開發.湖北農業科學,56(14):2613-2615.
方樹民,何明陽,康玉珠.1988.甘薯品種對蔓割病抗性的研究植物保護學報,15(3):43-48.
方樹民,鄔景禹,陳玉森.1994.甘薯品種對薯瘟病抗性的研究.福建農業大學學報,23(2):154-159.
馬淑青,呂曉玲,范輝.2010.紫甘薯花色苷對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的影響.營養學報,32(1):88-90.
謝逸萍.1996.北方薯區主要病害抗病性鑒定方法.中國甘薯,(8):164-167.
謝逸萍,馬代夫,李洪民,李秀英,李強,馬飛.2002.甘薯莖線蟲病抗性鑒定方法及評價.雜糧作物,22(1):50-51.
尹晴紅,劉郵洲,謝一芝,陳明.2004.紫甘薯花色苷的穩定性分析.江蘇農業學報,20(2):111-115.
作者:蘭孟焦 吳問勝* 肖滿秋 潘 皓 侯隆英 葛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