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6月24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高效生產活動的推廣,產生了諸多負面因素,導致氣候條件日趨惡劣,嚴重地影響了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及糧食安全。本文結合樺甸市主要農業惡劣氣候對糧食生產的影響,重點分析了增強抵御惡劣氣候條件能力的有效措施,以期為減低惡劣氣候條件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保障糧食穩定增產,推動農業經濟長遠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糧食生產;惡劣氣候;影響;應對措施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高效生產活動的推廣,產生了諸多負面因素,導致氣候條件日趨惡劣,嚴重地影響了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及糧食安全。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無糧不穩,無糧則亂,說明了糧食安全生產意義重大。如何應對日趨惡劣的氣候條件,實現糧食穩產增產,已成為人們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1惡劣的氣候條件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樺甸市地處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惡劣的氣候條件主要是春季低溫冷害以及突發性山洪、大風、冰雹等。低溫冷害分4種類型:低溫多雨型、低溫干旱型、低溫早霜型、低溫型。近幾年,春季低溫干旱,播種期延遲,對作物產量造成一定影響。惡劣的氣候條件造成水土流失嚴重,耕層土壤侵蝕加劇,土壤肥力下降,中低產田面積增多,耕地減少,其災害規模之大、損失程度之重前所未有。
2增強應對惡劣氣候條件能力的有效措施
2.1制定加大農業投入等惠農政策
為調動農民增施農家肥、減少化肥投入、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態保護和恢復地力措施的積極性,制定培肥耕地獎懲制度,為實現糧食穩產增產提供政策和資金保障,減少糧食安全生產威脅,促進糧食穩產增產[1]。
2.2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承上啟下、宣傳普及推廣國家農業政策法規、科學技術、文化知識和科研成果的主要載體,是政府指導農業生產的參謀與助手,是科研院校新技術與成果普及應用于農戶、田間的橋梁和紐帶。因此,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科技人員的素質與工作效率,是提高科技轉化率、提高生產力、糧食穩產增產的安全保障[2]。
2.3加強糧食安全生產綜合能力建設
2.3.1創建可持續發展型糧食安全生產模式。
從生態治本入手,結合新農村建設,山、水、林、田、路在遵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統籌規劃,減少和避免惡劣氣候條件造成的糧食安全生產威脅,創建可持續發展型糧食安全生產模式,實現糧食穩產增產。一是對于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停耕還林。二是對于坡面較長、較寬、耕地較多的坡面,要在上部植樹,橫山挖截水溝,減緩下流水速度,防止水土流失。
三是提倡等高耕作,橫山打壟,山戴帽,腰穿帶,蓄水保肥。四是恢復水毀耕地,興修水利,加強沿江、河及小河溝兩側治理,如統籌清淤、修筑永久性河堤、植樹護堤、插柳條護溝,恢復水淹地和草甸;對于沿江河兩岸水淹地及侵占小河溝岔水道濫開小片荒要恢復草地和水道,并在小河溝兩側插柳條,恢復自然通暢[3]。
2.3.2改良培肥中低產田。
一是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恢復和保持土壤肥力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降低土壤條件惡化,增強耕地對不良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免疫力,對于實現糧食穩產增產具有重要作用。二是積極引導有機肥積造施用,提高土壤肥力。農家肥富含有機質及氮、磷、鉀、微素等養分,能夠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減輕農藥、化肥等病蟲危害。常年施農家肥30m3/hm2以上,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1%以上。三是因地制宜、大力推廣秸稈覆蓋還田、秸稈粉碎翻壓還田和秸稈堆漚腐熟還田等不同方式的秸稈還田技術。首先,大力推廣應用玉米秸稈覆蓋免耕栽培技術;其次,大力推廣應用玉米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技術。
2.3.3興建農田設施。
應積極興建農田灌溉設施,達到旱澇保收。
2.3.4因地制宜,積極推廣
應用高產穩產優質高效配套栽培技術,保證糧食穩產增產。一是選用優質穩產高產良種。根據當地農戶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早、中、晚熟良種,充分利用良種的增產效應,爭取穩產高產。二是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做到農家肥、化肥結合,底肥、口肥、追肥結合,氮、磷、鉀、微肥配合深施,充分發揮肥料最大效應,實現糧食優質穩產增產增收[4]。三是合理密植,等距點播,精量播種。因地力、品種、自然條件確定密度。精量播種,降低成本,苗全苗壯。
四是坡崗地采用壟側深耕栽培技術。既做到根茬還田,減少水土流失,還能提高播種效率,減少勞動強度等。五是適時早播,一次抓全苗,充分利用積溫。六是推廣高效低毒、生物環保農藥,及時防治病、蟲、草、鼠害。蟲口奪糧,安全滅草奪糧、鼠口奪糧,確保糧食安全生產。七是加強田間管理,采取促早熟措施,規避不良氣候條件帶來的風險。八是提倡隔年深松土,促進作物正常生育。九是提倡坡耕瘠薄地糧草(綠肥植物)間作、輪作,用地、養地結合,改土培肥。十是不同作物合理輪作、間作,充分發揮耕地最大效率。
3結語
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必須增強農業應對惡劣氣候條件能力,這還需全社會共同努力,農業生產者應及時制定出相應的措施,從而降低惡劣氣候條件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保障糧食穩定增產,以實現農業持續發展的目的,推動農業經濟長遠發展。
4參考文獻
[1]鄭爽,富哲,李兵.鐵嶺市糧食增產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9(13):219.
[2]李娟,尹伊君.河南省農村金融發展與糧食增產的對策分析[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44(6):28-30.
[3]孫東海,阮書江,周有炎,等.糧食規模種植實現稻麥周年增產存在問題及對策:以江蘇省興化市為例[J].農業科技通訊,2017(12):43-46.
[4]姬萌.山東省糧食生產影響因素的分析與對策[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6.
作者:李忠芹1萬丹鳳2劉慶君1李姝1
農業論文投稿刊物:《現代農業科技》于1972年創刊,是經國家科技部批準、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優秀農業技術研究性期刊,國內刊號:CN34-1278/S,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7-5739,郵發代號: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