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6月17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土地資源是指現在或可預見的將來,可用于農、林、牧等行業的土地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和勞動的對象。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與高效利用,涉及到在多宜用途及地域空間上的權衡與優化配置,涉及到要素投入與流通過程中的流轉增值及權益保障,而實現上述功能的基礎支撐在于土地的產能提升和整治提質。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城市和農村的協調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目標和新的要求,深化理論的全面研究,土地資源的戰略和學科體系。
關鍵詞:土地;綜合研究;土地資源工程
土地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不僅關系到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也關系到生態環境的改善。因此,對我國土地資源研究現狀進行了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并對未來土地工程研究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總結,希望能對實踐者有所啟發。
一、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土地整治的宣傳和協調存在欠缺。
土地整治作為一項系統而且又復雜的工程,在整治工作的過程中涉及的利益面比較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利益,同時這一利益也是最難協調的,所以這部分的工作大多數情況依靠的還是權威性較高的行政手段。而且土地整治過程中的技術量比較大,時間比較長,所花費的成本比較大,所以這一過程中必須得到人民群眾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但是在實際的工作的過程中,土地整治受到了個別群眾和部門的阻擋究其原因宣傳和協調不夠到位是嚴重的問題。
群眾沒有切實了解到土地整治能夠提高土地利用的質量與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目前耕地不平衡的狀態,群眾對其認識還是單純的停留在利益觸犯的簡單層面上。土地整治的順利進行需要各部門之間工作的協調,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政府和當地部門沒有正確的發揮作用。
2.土地整治專項規劃隨意性比較大。
土地整治作為一個系統的工作,在投入到實際工作之前政府及地方政府必須在實際調查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整治規劃,以保證整個土地整治按照正確的方向、正確的道路順利的進行。但是,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地方政府由于利益的糾葛及部門工作人員之間思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對于已經制定的專項規劃的執行力度并不是很強,隨意改動的現象大量存在,只要有一方隨意的改動計劃,就會引起整個整治工作難以進行。
3.機構建設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到位,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
土地整治作為一項工作時間比較長的項目,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建立科學的管理機構,在建設專門的工作機構之后,相關工作及土地整治過程中的程序都會有指定的單位進行管理、規劃,專門機構的建設擁有足夠的權利和責任進行此項工作,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部門之間的利益糾紛,所以專門整治機構工作的力度和強度能夠切實促進此項工作的順利完成。但是,在實際的過程中土地整治一般是由國土部門進行的,其在管理措施的制定、土地整治規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所以這項工作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
4.耕地資源的開發難度逐年增大,整治成本上升。
在我國建設的工程中,容易開發的、效益高的耕地已經被開發,剩下的基本都是難以開發,效益較低的耕地。所以,耕地資源的開發難度逐年的增大,這樣帶來的是開發過程中的機械投入、人員、資金的投入比較大,且持續時間比較長,而且很難保證被開發后是否能夠得到最初開發時的經濟回報。
二、中國土地資源研究的主要目標分析
1.土地資源工程的研究目標。這門交叉學科的主要研究任務就是在資源科學相關理論的指導之下,研究如何達到資源調查、勘探過程中的新型技術運用。進而有效地實現土地資源的信息化和集約化管理,使得土地資源的質量得到改善,為國內人民的生活形成生存發展的基礎。
2.土地資源工程研究內容。(1)“.勢”:它指的是在分析土地資源的過程中,運用多種科學有效的方法,包括監測、調查、評價方面的方法,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分析,進而得出它的發展態勢。(2)“.力”:它主要是指土地整治工程的力度,要求站在工程設計的角度,通過對力學原理和結構設計的運用,切實地保障土地整治達到一定的高度和平穩性。(3)“.能”:這一研究內容的主要目的在于科學地利用工程技術,高效地實現工程資源產能優化。(4)“.管”:指的是利用現代化的工程和資源管理方式,結合基礎的研究理論,達到對土地工程進行用途監管、功能控制的效果。
三、分析土地資源項目開發管理技術
進行扎實的技術分析是編制有效的開發管理規劃的基礎,它的主要任務涵蓋:對現行或者實際的開發管理決策體系進行評價;探索新的方法,以影響在開發過程中主要參與者的行為與理想的方向趨于一致;定制可行的開發管理策略“工具箱”;對替代性策略的影響進行評測。
1.現行系統評估。
為了評判現行的規劃是否促進了精明增長,一套最佳實踐的方法是采用精明增長檢查,評價各種因素的累積效果,診斷現行開發管理體系中的問題地區。評估包括對現行政策、規劃、條例和程序進行整理與分析,對增長管理決策中的重要參與者進行訪談。評估的結果將反饋給規劃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士,并接受他們的檢查,以確保結果的可靠性。
2.關鍵參與者行為分析。
確定項目實施過程的關鍵參與者,包括開發商、市政官員、規劃師等,采用“逆向繪圖法”描繪影響其未來行為的一項工具。在運用逆向繪圖時,規劃師首先確定規劃目標,然后回溯實現這一目標所需要的行為。然后他們需要思考制定什么樣的開發條例或者激勵措施才能夠促進這些行為發生。逆向繪圖法包括詢問各種關鍵參與者如何進行決策,然后尋找適宜的激勵機制以促使其行為與開發管理規劃保持一致。如果規劃師希望城市居住項目能夠按照總體規劃的設想發生,那么他們需要提供開發強度獎勵并保證快速審查程序。
3.項目開發管理的實施。
土地綜合整治的項目開發管理目標是保證土地規劃能夠得以實施,將規劃轉化為一系列在規劃期限內完成的行動。開發管理規劃應當包含建議的實施行動,并通過行政計劃予以執行。實施計劃應當包括:(1)既定行動的時間框架;(2)在政府機構和其他組織之間進行行動責任的分配;(3)相關改善推進計劃;(4)相關標準,如空地、可建設用地轉化為改良用地的速度、新的開發活動使用再利用土地的比例、新居住項目達到許可開發密度的比例、受保護的環境敏感地區的新增開發土地面積等。
(5)對將要采納的土地開發條例或者激勵政策的說明。規劃實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伴隨著公共和私人開發決策的制定,基礎設施的建設,開發項目的審查與批準。實施計劃可以確保實施行動的責任主體明確,實施基準確定,開發成效受控。
構建明確的合同管理。每一項工程建設開展的時候,都需要有明確的合同管理體系為依據,土地資源工程也是如此,需要應該嚴格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來開展招標、投標、規劃合同等一系列的工作任務。在完成每一項任務之前,我們都要充分考慮如何實施有效的監督政策。在進行土地規劃時,要全面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在施工過程中,要細致觀察,及時查漏補缺。
總之,探索推進土地資源工程建設勢在必行。針對多部門協調不力、公眾參與不夠、對地方化認知不足,以及前期勘查調研、工程設計、施工建設環節簡單化、教條化等現實問題,亟需強化不同區域的系統診斷與分類研究,凸顯土地資源自然-生態-經濟社會的綜合體特征,協調政府、農戶、企業、科研人員等主體的利益與權益,著力構建目標明確、技術可行、持續高效的中國土地資源工程體系。轉型期中國土地綜合整治,關鍵要朝著農村問題去,對著土地難題整,深入探索有效推進土地資源工程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與長遠戰略。
參考文獻:
[1]劉海岳.淺談土地綜合研究與土地資源工程.2018.
[2]黃成虎.探討土地綜合研究與土地資源工程的研究.2019.
作者:魏曉鋒
土地論文投稿刊物:中國土地科學(月刊)創刊于1987年,是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土地學會和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共同主辦的中國土地科學領域惟一全國性學術期刊,也是中國土地學會會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