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4月29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在分析高寒陰濕區馬鈴薯發生的主要病蟲害種類及其危害情況的基礎上,探究病蟲害發生的原因主要為:氣候變暖、病害生理小種變化、輪作倒茬不及時、播種帶菌種薯、栽培管理不當、施肥不當、綜合防治重視不夠等。在防治上,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化學防治為保障,示范推廣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盡可能多措施、全生育期配套使用,并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實施以抗病品種和脫毒種薯為基礎,種薯處理、提前預警、高效低毒藥劑防治為重點,輪作倒茬、科學施肥、合理密植等配套的綠色防控措施。
關鍵詞:高寒陰濕區;馬鈴薯;病蟲害;綠色防控
渭源縣地處甘肅省中部,屬典型的高寒陰濕區,海拔1930~3941m,年平均氣溫4.1~7.1℃,無霜期135d,年平均降水量500mm左右,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富含鉀素。由于渭源縣氣候、土質條件非常適宜馬鈴薯生長,自然隔離條件好,交通運輸方便,傳毒媒介少,種薯退化慢,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適宜馬鈴薯生長,有“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之稱,年種植馬鈴薯26.7hm2(40萬畝)以上。
近年來,渭源縣通過建立健全種薯繁育體系、擴大種植規模、優化種植結構、完善種薯質量管理機制、組織專業協會、興辦龍頭企業帶動等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全縣馬鈴薯種薯產業的快速發展,但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誘發病蟲害發生的因子增多,加之種植農戶科技文化水平不高、連茬種植、單一用藥、防治病蟲綜合措施少、防治方法不當等問題,導致馬鈴薯種薯質量和產量下降,以馬鈴薯晚疫病為主的病蟲害成為制約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開展和應用馬鈴薯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是提高馬鈴薯產量和品質、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及振興馬鈴薯產業的重要措施。
1馬鈴薯主要病蟲害
根據渭源縣種薯生產布局及其南部高寒陰濕區、北部黃土梁峁溝壑半干旱區、中部淺山河谷川(塬)區不同的氣候特征,選擇南部會川鎮、田家河鄉,中部五竹鎮、清源鎮、蓮峰鎮,北部北寨、新寨、大安等種植面積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鄉鎮以及甘肅一航薯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渭源渭河源馬鈴薯種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甘肅田地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渭源縣五竹馬鈴薯良種繁育專業合作社等種薯生產龍頭企業種薯生產基地,對主栽的隴薯3號、隴薯6號、隴薯7號、青薯9號等品種,在苗期、開花期、收獲期進行了巡回普查、蹲點調查、隨機調查、重點踏查。
經過多年來的調查,渭源縣馬鈴薯在生長期發生的主要病蟲害包括真菌性病害: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細菌性病害:環腐病、瘡痂病;病毒性病害:普通花葉病毒病(PVX)、重花葉病毒病(PVY)、皺縮花葉病毒病(PVY和PVX兩種以上病毒混合侵染);馬鈴薯蟲害:地下害蟲(蠐螬、金針蟲、螻蛄、地老虎)、蚜蟲、馬鈴薯瓢蟲等。
1.1病害危害情況
因種植品種、氣候、降雨、土質、栽培管理等條件的差異,病蟲害發病程度不同。近年來,晚疫病為渭源縣馬鈴薯種薯生產上常發的第1大病害,中度偏重發生,發病面積占馬鈴薯總種植面積的35%~85%,而且南部鄉鎮比北部鄉鎮發病早、發病重,南部鄉鎮病株率33%~56%,嚴重度18.6%,北部鄉鎮病株率20%~35%,嚴重度12.2%;早疫病是當地馬鈴薯種薯生產上的第2大病害,中度發生,發病面積占馬鈴薯總種植面積的25%~45%,病株率15%~26%,北部鄉鎮比南部鄉鎮發病早、發病重;黑痣病中度發生,發病面積占馬鈴薯總種植面積的12%~35%,在南部陰濕區和酸性土壤中發生較重,平均病株率18%~35%,種薯帶菌核率33%左右;瘡痂病中度發生,發病面積占馬鈴薯總種植面積的8.5%左右,近年來該病有加重發生的趨勢;環腐病輕度發生,發病面積占馬鈴薯總種植面積的2.0%~4.5%,產量損失率3.5%左右。
近年來,由于大力推廣馬鈴薯脫毒原原種、原種、一級種薯,病毒病只在個別地塊發生,PVX發病面積占馬鈴薯種植面積的4%左右,PVY發病面積占馬鈴薯種植面積的2%左右,皺縮花葉病毒病零星分布并產生了危害,發病面積占馬鈴薯種植面積的0.2%左右。PVX導致馬鈴薯減產10%~15%,PVY導致馬鈴薯減產20%~30%,皺縮花葉病毒病造成馬鈴薯減產30%~40%。
1.2蟲害危害情況
地下害蟲蠐螬(小云斑鰓金龜甲)中度發生,在5月下旬、9月中旬發生嚴重,發生面積占馬鈴薯總種植面積的35%左右,減產10%~25%。南部鄉鎮重于北部鄉鎮,主要為害馬鈴薯塊莖。金針蟲中度發生,發生面積占馬鈴薯總播種面積的36.5%左右,產量損失8%~9%,5月下旬為害種塊和幼莖,9月中下旬咬食根和塊莖。華北螻蛄輕度發生,發生面積占馬鈴薯總播種面積的3%左右,產量損失2%~3%,6月上旬在中部及北部鄉鎮發生危害。
地老虎輕度發生,發生面積占馬鈴薯總播種面積的10%左右,產量損失6%~7%,以小地老虎發生為主,幼蟲為害幼苗和塊莖,6月上中旬為害幼苗,9月中下旬為害塊莖。蚜蟲中度偏重發生,6月上旬有翅蚜遷入馬鈴薯大田,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為害嚴重,發生面積占馬鈴薯總播種面積的85%,減產15%~30%。瓢蟲7月中旬發生,以成蟲和幼蟲啃食馬鈴薯葉片葉肉和嫩莖,發生面積占馬鈴薯總播種面積的3.5%左右,屬于輕度危害[1]。
2馬鈴薯主要病蟲害發生原因分析
2.1氣候變暖對病蟲害的影響
渭源縣是農業大縣,也是農業自然災害頻發地區。農業氣象災害(旱災、冰雹、霜凍、洪澇等)、農業生物(病蟲)災害是最主要的農業自然災害,災害發生種類多、頻率高。大氣環流、厄爾尼諾等天氣條件及其引發的溫度、降水異常,不僅直接影響和制約著農業病蟲害的發生與否、發生面積、危害程度等,還對病蟲害的暴發流行具有前兆性指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將會使害蟲的發育速度加快、繁殖代數增加,更有利于病蟲害的越冬、越夏,使病蟲害發生、流行的幾率增加。特別是馬鈴薯晚疫病病原菌喜日暖夜涼、高濕條件,18~22℃條件下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和侵染。
馬鈴薯現蕾、開花期對晚疫病菌抵抗力弱,只要白天氣溫在22℃左右,相對濕度高于95%且持續8h以上,夜間氣溫10~13℃,葉片上有水滴并持續11~14h的高溫、高濕條件,晚疫病即可發生,發病后10~14d病害蔓延至全田,甚至引起大流行。而渭源縣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9月,此時多雨、空氣濕度大、日暖夜涼。7月份,馬鈴薯正處于現蕾、開花期,也是馬鈴薯晚疫病田間發病期,若遇陰雨、高溫天氣,極有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傳播和蔓延,此時也正是馬鈴薯晚疫病防治的關鍵時期。
2.2晚疫病生理小種變化
近年來,馬鈴薯晚疫病生理小種不斷發生變化,常規藥劑防治效果不理想,增大了防治難度。
2.3輪作倒茬不及時
近年來,馬鈴薯種薯和商品薯價格上揚,生產效益高于小麥等其他作物,農民種植積極性提高,種植面積擴大,導致倒茬不及時,重茬、迎茬現象嚴重,加之秋茬作物面積大,伏耕面積小,耕地得不到充分曬垡熟化和殺菌滅蟲,使在土壤中越冬的病原菌翌年繼續侵染,為土傳病害的流行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條件。連作是病土形成的主要人為因素,連作地塊黑痣病、瘡痂病等病害發生嚴重。
2.4播種帶菌種薯
帶菌種薯是主要的初侵染來源,由于部分帶菌種薯癥狀表現不明顯,播前種薯挑揀不嚴格,病薯播種后,一部分不發芽或發芽后死亡,個別發芽的帶菌幼苗形成發病中心,在條件適宜時,病部產生的病菌隨氣流、雨水擴散傳播至附近植株再侵染,形成發病中心,由點到面向四周擴散。病株上孢子囊落至地面后隨水進入土壤侵染塊莖。
2.5栽培管理不當
種植地塊整地質量差、種植密度過大、偏施氮肥、中耕培土不及時、草荒嚴重等使植株生長衰弱,也利于病害發生。收獲時隨意將病薯、爛薯滯留田間,為土壤內菌源的積累以及翌年的初侵染提供了條件。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可刺激土傳病菌中的鐮刀菌、輪枝菌和絲核菌生長,從而加重土傳病害的發生。近年來,馬鈴薯黑痣病、瘡痂病幾乎連年發生,與馬鈴薯生產田大量使用氮肥、土壤中有機物質大量減少有關。
2.6病蟲害綜合防治重視不夠
由于農村現有勞動力多為留守的婦女和老人,整體素質較低,對地下害蟲、晚疫病、黑痣病、瘡痂病等病蟲害的危害認識不足,尤其在種植比較分散的馬鈴薯地塊,播種時基本不采用藥劑拌種和土壤處理,發病初期防治次數少,同時使用手搖噴霧器噴施藥液,只噴馬鈴薯植株中、上部葉片,下部葉片藥液觸及少,操作不規范,防治效果不佳。
3采取的主要綠色防控技術措施
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是根據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規律,通過優化集成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態調控與科學用藥等技術,限量使用農藥,從而安全控制有害生物的過程。在馬鈴薯以晚疫病為主的有害生物防治措施上,要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實施以抗病品種和脫毒種薯為基礎,種薯處理、提前預警、高效低毒藥劑防治為重點,輪作倒茬、科學施肥、合理密植等配套的綠色防控措施。
3.1農業防治
3.1.1深耕改土
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曬垡,不僅可以改變土壤的理化性狀,有利于作物的生長,還可使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害蟲的生存環境惡化,即直接破壞地下害蟲的越冬場所;還可使表層土內越冬的害蟲暴露于土表,通過機械損傷、暴曬、鳥啄等方式消滅害蟲,還可結合耕翻土地隨時撿拾出土內幼、成蟲,集中殺滅一部分幼、成蟲;土內一部分病菌由于日光照射亦能被直接殺死,深耕改土還可破壞蠐螬、金針蟲在土壤中的蛹室,造成大量蛹死亡,減少越冬病蟲源,從而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3.1.2精選品種
選用優質、高產、抗病或耐病品種,是防治馬鈴薯晚疫病、黑痣病、瘡痂病等最有效的措施。選擇種植脫毒隴薯3號、隴薯6號、隴薯7號、隴薯10號、隴薯14號、青薯9號、冀張薯8號等品種。盡量選用馬鈴薯脫毒原原種、原種、一級種薯。
3.1.3合理輪作
合理進行作物間的輪作倒茬,對預防土傳病害的發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馬鈴薯是不耐連作的作物,與玉米、小麥、豆類等作物輪作增產效果較好,前茬選擇禾本科、中藥材、豆科和未施過有殺滅雙子葉雜草效果的除草劑的地塊,同時要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
3.1.4精選薯塊
選用表皮光滑、無病蟲害、無傷口、不帶有過長幼芽的薯塊作為種薯。剔除病爛薯后晾曬2~3d,以殺滅病菌和蟲卵。
3.1.5切刀消毒
種薯切塊時用75%酒精或0.1%高錳酸鉀溶液對切刀消毒,防止環腐病等病害傳播。
3.1.6科學施肥
施肥以農家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基肥以有機肥、生物肥等優質農家肥為主,化學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或專用肥,推廣稀土微肥,避免偏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有機肥,提高馬鈴薯抗病性。應施用生物有機肥對土壤進行改良,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另一方面使有益微生物進入土壤繁殖,可以為馬鈴薯生長創造有利環境,抑制土傳病菌滋生,減輕土傳病害的危害。追肥于現蕾至初花期結合培土進行,在降雨前667m2追施碳銨或尿素5.0~7.5kg;同時,中后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鉀天下+三十烷醇,可以彌補根部施肥的不足,提高葉綠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并提高馬鈴薯抵抗能力,減輕病害的發生。在現蕾期,當表現有徒長情況時,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均勻噴霧,可控制植株徒長。應保持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以減少晚疫病的發生。
3.1.7合理密植
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為宜,此時氣溫在10℃左右,種薯出苗快,能盡快生長成壯苗。根據當地土壤肥力、品種特性、種植方式等,做到合理密植。南部及中部地區一般露地栽培,采用“種1空2寬窄行”種植方式,北部半干旱區采用黑膜全覆蓋栽培。瘠薄地667m2保苗3000~3500株,肥沃地667m2保苗3800~4300株,可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溫度,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3.1.8中耕培土
露地栽培,在馬鈴薯苗期淺耕、鋤草,現蕾前在株高10~13cm時進行中耕,現蕾期早培土、厚培土,起18~25cm的高壟,有利于秋季排澇,還可防止病菌隨雨水下滲而侵染塊莖,使薯塊大量帶菌,造成爛窖;早培土使馬鈴薯植株開展度小,莖葉量少,可減少農事操作時對植株的機械損傷,也就能相應地減少病菌入侵概率,減輕病害的發生和流行。同時結合培土,視長勢情況及時進行追肥。
3.1.9適時收獲
9月下旬,當80%馬鈴薯莖葉呈現黃色、中部葉片枯黃,薯皮老化,薯塊從臍部脫落時收獲。收獲時選擇晴朗天氣、地面干燥,殺秧2~3d后盡快收挖,收獲后預熱處理2~3d,剔除病、爛、破傷薯后貯存,貯存期窖溫保持1~4℃,濕度保持85%~90%,并隨時檢查,防止馬鈴薯發熱和受凍,造成損失。
3.2生物防治
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如生物殺蟲劑苦參堿、阿維菌素、煙堿、蘇云金桿菌(Bt)等。
3.3物理防治
3.3.1殺蟲燈
種薯企業推廣應用殺蟲燈誘殺害蟲。在6月上旬地下害蟲成蟲發生期,在馬鈴薯種薯生產基地及時安裝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殺蟲燈開關為智能開關裝置,開燈時間設置在21:00,關燈時間為次日04:00,用來誘殺地下害蟲的成蟲,懸掛高度高于植株頂部0.5~1.0m。燈間距為150~200m,每盞殺蟲燈控制面積為3hm2左右。
3.3.2色板誘殺
在馬鈴薯種薯生產田懸掛黃色粘膠板來誘殺蚜蟲,懸掛高度以高于植株頂部0.2~0.3m為宜,以后誘蟲板隨植株長高而升高。一般在6月上旬有翅蚜遷飛之前按667m2放置雙面帶膠的黃色板(40cm×25cm)20塊左右,并均勻分布即可,另外可根據蟲情增加數量。在8m×50m的原種網室按4m×5m的行間距懸掛黃色板(20cm×40cm)20塊左右,防止網紗損壞及蚜蟲的侵入。
3.3.3防蟲網
種薯企業采用防蟲網室生產馬鈴薯原原種、原種,因其能夠防止蚜蟲等害蟲的侵入,可達到控制病毒病發生的目的。在馬鈴薯未出苗前選用搭建防蟲網棚所需的鋼架、鋼卡、套管和網紗(孔徑為0.06~0.09mm的尼龍網紗),一般按規格50m×8m進行搭建。
3.3.4高山隔離
種薯生產企業還可選擇自然隔離條件嚴格的高山區擴繁馬鈴薯原種、脫毒一級種,以防止蚜蟲傳播病毒病。高山隔離區要求選擇在海拔2000m以上,年降雨量500mm以上,具有一定的隔離條件(如高山、森林等)、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冷涼陰濕山區;同時,要求500m范圍內不得種植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及種性退化的馬鈴薯品種。
3.4加強預測預報
馬鈴薯晚疫病化學藥劑防治效果的好壞取決于有無準確的短期測報。2012年在馬鈴薯生產大鎮會川鎮引進安裝馬鈴薯晚疫病遠程監測預警系統,利用CARAH模型對馬鈴薯晚疫病進行預測預報。馬鈴薯出苗后,充分利用馬鈴薯晚疫病遠程監測系統,收集基地馬鈴薯生育關鍵期(7—8月)每日最低、最高及平均氣溫,降雨量,每小時的相對濕度、溫度等氣象資料,通過計算分數、侵染代數,繪制馬鈴薯晚疫病侵染循環曲線,并提前3~5d發布預警信息,為科學制定防治方案,指導適時采用化學防治對癥用藥提供重要支撐[2]。
3.5化學防治
農業防控、物理機械防控、生物防控等技術可以起到較好的控制有害生物的作用,但當田園有害生物大量發生而其他防治方法又不能立即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為害時,需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通過預測預報,準確掌握馬鈴薯病蟲發生動態,在病蟲害的初發期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采用新型施藥器械進行防治,提高藥液霧化效果,以減少農藥用量,提高農藥的有效性。另外,在種薯生產基地大力開展統防統治。
3.5.1播前種塊藥劑拌種
種薯切塊后用草木灰拌種,也可選用甲霜靈·錳鋅、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等藥劑,按種薯質量的0.2%加水拌種,拌種后避光晾2h,待藥液吸收后播種。地下蟲害發生嚴重的地塊,可用辛硫磷等進行土壤處理防治。
3.5.2發病期防治
蟲害防治:蚜蟲發生時除用常規農藥防治外,及時選用吡蟲啉、抗蚜威、溴氰菊酯、苦參堿等高效、低毒殺蟲劑防治。病害防治:晚疫病是制約渭源縣馬鈴薯生產的主要病害,生長期間發現晚疫病病株應立即拔除并帶出田外深埋,再在病穴處撒石灰消毒。6月中下旬發病前以預防為主,葉面噴施代森錳鋅、丙森鋅、雙炔酰菌胺等保護劑;7—8月發病期噴施保護劑和治療劑,可用常規農藥甲霜靈·錳鋅,還可用高效藥劑霜脲·錳鋅或霜霉威鹽酸鹽、嘧菌酯、丙森鋅、烯酰嗎啉、霜脲氰、苯醚甲環唑等治療劑輪換用藥,連續防治。每隔7~10d噴藥1次,連噴3~4次,若噴藥6h后遇雨應及時補噴。對種植集中連片區應采取統防統治和群防群治相結合的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病害蔓延。在晚疫病流行年份,可在成熟期或接近成熟前10~15d清除地上莖葉,或用化學藥劑殺死地上莖葉。
3.5.3統防統治,提高防效
統防統治,可有效地防止病害大面積流行。目前,僅靠一家一戶自發防治,很難有效地防止馬鈴薯病害大面積流行,常常出現“漏治一點,危害一片”現象。近年來,由于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留守人員大多為老人、婦女,加之這部分人中文盲、半文盲比例很大,大多數缺乏病蟲害防治相關知識,農藥使用技術缺乏,施藥觀念落后,農藥利用率低,盲目、過量用藥現象較為普遍。近年來,專業化統防組織的優勢已日益顯現,通過開展“五統一”(統一組織發動、統一技術方案、統一藥劑供應、統一施藥時間、統一防控行動)方式,采用高效率且施藥質量好的機動噴霧機械(無人機等)等施藥,既減少了農藥包裝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又提高了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
總而言之,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馬鈴薯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就是要進一步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實施。化學治理、生物治理、物理治理以及農業治理措施各有優勢,要相互協調配合,單一使用效果有可能不明顯。根據病蟲發生程度,在防治上應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化學防治為保障,示范推廣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盡可能多措施在全生育期配套使用,達到有效控制馬鈴薯病蟲害的目的,確保種薯生產安全,促進馬鈴薯種薯產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漆文選.高寒山區馬鈴薯種薯主要病蟲害調查與防治方法[J].中國蔬菜,2017(9):93-98.
[2]仲彩萍,杜立和,漆文選,等.高寒山區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實踐與應用[J].陜西農業科學,2015,61(2):45-47.
農業論文投稿刊物:中國馬鈴薯繁榮我國的馬鈴薯事業為辦刊宗旨。報道我國馬鈴薯方面的科研成果,科技動態,介紹本專業的實用技術和科學知識并報道國內外馬鈴薯方面的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