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0月25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基于深圳市衛星遙感影像數據,采用衛星遙感解譯技術,結合現場核查手段,對深圳市裸土地揚塵污染治理成效進行調查分析,并采用環保部《揚塵源顆粒物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推薦的估算方法,對深圳市裸土地揚塵源顆粒物排放量進行估算。
結果表明:2018年底深圳市裸土地總面積為45.8km2,同比下降了29.2km2,各區裸土地面積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深圳市裸土地主要分布于西部和東北部;2018年深圳市裸土地揚塵源PM10和PM2.5排放量分別為8202.2t/a和2723.2t/a,同比下降率均達到38.9%;裸土地揚塵污染治理工作成效明顯,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針對深圳市裸土地揚塵污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裸土地;揚塵污染;治理成效;對策;深圳市
2018年,深圳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為44μg/m3,最高月份濃度超過54μg/m3;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26μg/m3,最高月份濃度超過34μg/m3[1-2];揚塵類排放源的治理依然是深圳市大氣環境質量提升的重要環節[3-4]。典型的揚塵排放源包括交通揚塵、施工揚塵、裸露地面揚塵、料堆揚塵等[5],裸露地面揚塵是揚塵排放的重要一類,是自然或人為活動產生的裸露地面受風侵蝕排放的顆粒物[6-7]。
因此,全面摸清深圳市裸土地治理現狀,明確已開展治理措施的成效,分析治理工作重點、難點與不足之處,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提出針對性提升對策,對于城市揚塵污染防治和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裸土地分類識別
本研究采用衛星遙感技術與現場核查相結合的方法,對全市裸土地進行分類識別。經遙感解譯和現場核查,將深圳市裸土地斑塊分為施工用地、堆場、其他用地三大類。其中,施工用地類是指為工程建設而占用的施工場地,包括在建的建筑、工程、道路、地鐵、廣場、停車場、公交站、操場等,施工用地上的裸露泥地、建筑料堆、建筑垃圾、渣土等屬于施工用地類裸土地范疇,均易產生揚塵。
堆場類是指裸露地表上堆放各種物料的場地,主要包括砂石堆放場、建筑料堆場、工業料堆場、建筑渣土堆放場、垃圾堆放場等,不包括施工工地料堆。其他用地類是指暫時無動工跡象、無明顯砂土砂石等物料堆放跡象、可以復綠的場地,主要包括閑置用地、儲備用地、裸露山體或邊坡等。
2裸土地治理現狀
通過遙感解譯與現場核查得到深圳市裸土地空間分布圖。利用ArcGIS軟件對分布圖中的裸露地表面積進行計算,得到深圳市裸土地數量與面積統計表。2018年底,深圳市裸土地面積約45.8km2,占深圳市總面積的2.3%。全市1867個裸露斑塊中,有1381個斑塊面積>5000m2,大斑塊總面積占全部斑塊總面積的96.8%,可見全市裸露斑塊主要由5000m2以上大面積斑塊組成。
2.1各類型裸土地分析
全市各類型裸土地面積依次為施工用地類>其他用地類>堆場類,施工用地類裸土地面積占總裸地面積的78.4%,是深圳市最主要的裸土地類型。全市各類型裸土地均以寶安區和龍崗區面積最大,各區施工用地類裸土地面積依次為寶安區>龍崗區>光明區>龍華區>坪山區>南山區>大鵬新區>前海管理局>羅湖區>鹽田區>福田區;各區堆場類裸土地面積依次為龍崗區>寶安區>大鵬新區>坪山區>南山區>龍華區>羅湖區>光明區>福田區>鹽田區>前海管理局,前海管理局無堆場類裸土地;各區其他用地類裸土地面積依次為寶安區>龍崗區>坪山區>南山區>光明區>大鵬新區>龍華區>福田區>羅湖區>鹽田區>前海管理局。
全市1186個施工用地類裸露斑塊中,有946個(占79.7%)斑塊面積>5000m2,全市212個堆場類裸露斑塊中有165個(占77.8%)斑塊面積>5000m2,全市469個其他用地類裸露斑塊中有270個(占57.5%)斑塊面積>5000m2。可見,各類型裸露斑塊均主要由5000m2以上大面積斑塊組成,以施工用地類和堆場類最為突出。
2.2各區裸土地分析
從空間分布特征來看,深圳市裸土地主要分布于西部和東北部,南部和東南部較少。全市裸土地面積最大的兩個區分別是寶安區和龍崗區,分別占全市裸土地總面積的26.8%和22.3%;裸土地面積最小的兩個區分別是福田區和鹽田區,分別占全市裸土地總面積的1.8%和1.9%。全市各區裸土地面積依次為寶安區>龍崗區>光明區>坪山區>龍華區>南山區>大鵬新區>前海管理局>羅湖區>鹽田區>福田區。
2.3裸土地揚塵排放量
本研究采用環保部《揚塵源顆粒物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8]推薦的計算方法,估算2018年深圳市裸土地揚塵源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的年排放量。2018年深圳市PM10和PM2.5的排放量分別是8202.2t/a和2723.2t/a,其中:施工用地類裸土地揚塵源PM10和PM2.5年排放量占年總排放量的92.4%和93.8%,是深圳市裸土地揚塵源PM10和PM2.5排放的最主要來源。無論是哪種顆粒物的排放量,在西部的寶安區和東北部的龍崗區均有較高的份額,二區排放量合計達到49.5%。
3裸土地治理成效
3.1治理措施分析
深圳市裸土地治理措施包括裸土地復綠、防塵網鋪設和施工硬地化三種。可以看出,裸土地復綠與防塵網鋪設是全市最主要的裸土地揚塵污染防治措施,二者治理面積占總治理面積的80%以上。裸土地復綠方面,寶安區復綠面積最大,占全市裸土地總復綠面積的30.2%;其次是龍崗區、光明區和龍華區,分別占全市裸土地總復綠面積的17.3%、13.2%和9.2%。
防塵網鋪設方面,寶安區鋪設防塵網面積最大,占全市裸土地防塵網鋪設總面積的31.5%;其次是光明區、坪山區和龍崗區,分別占全市裸土地防塵網鋪設總面積的12.4%、11.4%和10.5%。施工硬底化方面,寶安區工程施工進度較快,施工硬底化面積占新施工硬底化總面積的34.5%;其次是龍崗區、光明區和羅湖區,分別占新施工硬底化總面積的15.2%、8.1%和7.6%。
3.2治理力度分析
2018年深圳市裸土地總治理面積為46.1km2,占2017年底原裸土地總面積的61.5%,治理力度較大。治理貢獻率表征的是治理面積占全市總治理面積的比例。寶安區2017年底裸土地面積最大,但2018年治理量也最大;各區治理貢獻率依次為寶安區(31.5%)>龍崗區(14.0%)>光明區(12.0%)>坪山區(9.2%)>龍華區(8.8%)>南山區(8.3%)>大鵬新區(5.4%)>前海管理局(5.0%)>羅湖區(2.3%)>鹽田區(2.0%)>福田區(1.5)。
治理率表征的是治理面積占原裸土地面積的比例,全市僅龍華區和龍崗區治理率低于60%,各區治理率依次為前海管理局(78.8%)>大鵬新區(73.7%)>光明區(69.8%)>南山區(69.6%)>羅湖區(65.0%)>福田區(64.1%)>坪山區(63.7%)>寶安區(62.6%)>鹽田區(62.3%)>龍華區(59.9%)>龍崗區(44.9%)。
4存在問題分析
深圳市各區都開展了裸土地揚塵治理工作,且成效較為顯著。但結合解譯數據及現場抽樣核查情況,仍然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全市裸土地中施工用地類斑塊面積占據絕大部分,是各區裸土地揚塵治理的關鍵。但隨著深圳各區都進入大開發大建設階段,近兩年開展的道路建設、河流治理、污水管網改造等工程,面廣、量大、施工周期長,現場揚塵管控措施較弱;市政工程外的其他工程揚塵防治措施不到位,防塵網鋪設面積較少。如何有效管理施工用地是各區下一步揚塵污染治理的重點問題。
(2)經現場核查和解譯圖集統計,防塵網鋪設面積較大且較為及時,但同樣存在缺乏維護管理導致鋪設防塵網損毀較為嚴重的現象。如何持久有效的保護防塵網、加強后期維護管理仍是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3)根據現場核查數據,堆場類裸土地往往面積較大,且一直處于堆放運作中,揚塵污染嚴重,治理難度較大。因此,如何切實有效的治理堆場類裸土地是后期揚塵治理工作的難點問題。
(4)根據解譯數據,2018年底其他用地類裸土地面積仍有5.6km2,全市這類裸土地產生原因較為復雜,涉及的責任主體較多,權責交叉現象常有發生。目前,全市裸土地復綠工作機制尚不健全,也缺少對裸土地產生及復綠的監督管理機制,以及對城市建設發展過程所造成裸土地復綠的長遠規劃。因此,如何督促該類工地做好停工后的揚塵治理工作也是下一步工作的主要問題。
5提升對策研究
(1)建立長效機制,落實主體責任。按照“先易后難、減存量、控增量”原則,建立健全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制,構建更加嚴密的責任分工體系,各責任部門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深入推進治理工作,鞏固治理成效。
(2)建立裸土地揚塵污染防治動態臺帳,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采用衛星遙感影像解譯與現場核查相結合的方法,全面梳理全市及各區裸土地,建立裸土地揚塵污染防治動態臺帳,市管部門負責全市裸土地臺帳遙感識別更新,各區負責區域裸土地臺帳更新與報送,保障臺帳的真實性、準確性、時效性,確保各單位及時發現和糾正存在的問題。
(3)重點督促生態控制線和水源保護區范圍內裸土地整治。建立全市生態控制線和水源保護區范圍內裸土地清單,并針對性加大整治力度與監管力度,助力生態控制線和水源保護區范圍內大氣環境質量提升,切實保證重點功能區域的生態環境安全。
(4)“一類一策”分類治理。按照“一類一策、一案一檔,分類處理、穩步推進”的原則,制訂不同類型裸土地治理實施方案,開展分類治理措施。針對施工用地類裸土地揚塵污染治理工作,需把市政工程外其他施工用地的管理作為重點,切實推進施工工地實時覆蓋防塵網、車行道100%硬底化等,并開展定期督查,對未達到揚塵污染防治要求的施工用地下達整改通知書,并對逾期未達整改要求的工地全部依法責令停工整改。
針對堆場裸土地揚塵污染治理工作,需切實推進堆場類裸土地實地調研,區分堆場類裸土地斑塊中砂石廠和堆場的分布、位置、面積,并辨別建材堆放、垃圾堆放用地屬性,針對不同屬性的堆場和砂石廠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理方案,確保砂石堆場揚塵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針對其他用地類裸土地,根據實地核查的其他用地類別和屬性,制定針對停工施工工地、儲備用地、閑置用地、山體邊坡等各類型裸露地塊的揚塵治理對策,切實推進其他用地類裸露地塊的揚塵治理工作。
(5)強化督察督辦,落實信息報送機制。各區應加大對裸土地治理工作的督察,對裸土地揚塵治理工作開展不定期抽查,對工作推進不力、進展緩慢的單位進行通報。同時可建立裸土地揚塵治理工作月報制度,及時報送治理進展及存在問題,將治理工作進一步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局.2018年度深圳市環境狀況公報[R].深圳:深圳市生態環境局,2019.
[2]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局.二〇一八年第一季度深圳市環境狀況公報[R].深圳:深圳市生態環境局,2018.
[3]丁媚英,簡偉.深圳:大氣環境治理再升級[J].環境,2017(3):47-49.
[4]徐思琦.深圳市大氣環境主要污染變化分析[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8(7):64.
環境方向論文范文閱讀:《資源節約與環保》雜志是天津市經濟委員會主管,天津市節能協會主辦的國內外發行的雙月刊雜志,雜志創刊于1984年。《資源節約與環保》雜志作為政府、節能協會和企業之間的信息橋梁和信息平臺,刊發了大量的有關經濟建設、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清潔生產、綜合利用以及節能、節水新產品、新技術建設小康社會的信息,起到了本刊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