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9月12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近年來,伊通滿族自治縣堅持以農民增收致富為核心,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以興農產業發展為支撐,以推進高質量轉型發展、實現高水平全面小康為目標,精心謀劃部署,積極探索創新,取得了農村產業發展、農民收入增加、農村環境改善的新成效。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不斷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中小河流孤山河治理工程已全部完工,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7400公頃。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建成全程機械化示范區12個。
完善提升農村基礎設施。突出農村道路、飲水安全、危房改造、電力通信、文體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積極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穩步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突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依托伊通玉米、水稻、生豬、黃牛、梅花鹿、肉鴿、大榛子、黑果花楸、百合等特色農產品,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和產地初加工發展。發展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
加強政策引導支持,大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構建全產業鏈,讓農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培育培養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2家。利用伊通縣域電商公共服務中心,村級服務站,深挖農產品上行,通過線上匹配和線下服務相結合的模式,將伊通農產品銷售到全國。
引進1家全國知名電商物流企業落戶伊通,實現標準化村級信息服務站100%覆蓋行政村。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啟動實施全縣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攻堅戰,縣政府投入1200萬元資金,通過以獎帶補的形式用于農村道路、路邊溝建設及“干凈庭院、美麗人家”評選等。
投資1320萬元,建設6座固定式垃圾轉運站,投資1500萬元購置垃圾收集車輛、垃圾桶等,保證垃圾運轉系統正常運行。最大限度地滿足垃圾收集的需要。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新建廁所800座。深入實施文化鑄魂工程,聚力提高鄉風文明程度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利用多功能文化書屋等平臺和陣地,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推動將農村公益性公墓納入美麗鄉村建設和環境整治規劃。拓寬渠道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培育主體多元、競爭充分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市場,引導農戶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指導農機合作社在農業生產中開展代耕代種服務;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推進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大力支持農村勞動力創業就業,成立了“創建省級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示范縣領導小組”,目前,已創建市級返鄉創業基地5個,縣級返鄉創業基地10個,組建了縣級返鄉創業協會(返鄉創業聯盟),培育了返鄉創業典型10人。
農村經濟發展方向論文范文:鄉鎮企業與農村經濟如何走向市場化
這篇農業經濟管理論文探討了鄉鎮企業與農村經濟如何走向市場化,鄉鎮企業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論文介紹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特點,農村經濟發展開始走向市場,行政企業集群更有利于區域經濟的飛速增長,同時也促進了農村城鎮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