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10月29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彩葉樹種因此特殊的性質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該樹種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在園林綠化中被廣泛應用,為此下面文章主要對于大同地區特殊的氣候環境展開介紹,文章結合彩葉樹種選擇原則,對于彩葉樹種在大同地區的應用等進行詳細闡述,并且對于其在園林綠化中的作用加以明確。
關鍵詞:彩葉樹種,大同地區,應用
1地區概況
1.1大同地區氣候條件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東經112°34′~114°33′,北緯39°03′~40°44′。氣候干旱多風,溫差較大。年均氣溫6.4℃,最低溫度-29.2℃,年均降水量400~500mm,初霜期為9月下旬,無霜期125d。
1.2近年來城市園林建設情況
大同因煤而興,被譽為我國“煤都”,也因煤而困,一度成為我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但在駛上轉型發展之路后,綠色崛起的“名城復興”畫卷正徐徐展開。據大同市園林局統計:2016年,全市建成區新增綠化面積1167800m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40.96%、36.84%和15.27m2/人,比2015年分別提高0.87%、0.88%和0.48m2/人;2017年全市新增綠化面積1036100m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1.79%、37.67%和15.36m2/人,分別比2016年提高了0.83%、0.83%和0.09m2/人。
2彩葉樹種的選擇
2.1彩葉樹種種類
大同地區由于氣候原因,園林建設常用的彩葉樹種大致分為春色葉、秋色葉、常色葉3類。
2.1.1春色葉樹種。
主要指的是春季新葉葉色發生變化的樹種,一般隨季節變化,葉色由嫩黃色向正綠色轉變,直到秋季變為褐黃色。常見的春色葉樹種有:柳樹、元寶楓等。
2.1.2秋色葉樹種。
主要指進入秋季或是落霜后,樹葉由綠色變為其他顏色的樹種。常見的秋色葉樹種有:欒樹、五角楓等。
2.1.3常色葉樹種。
主要指常年保持一種顏色的樹種,通常葉色呈紫色或金色。常見的有:金葉榆、紅葉李等。
2.2彩葉樹種選擇原則
2.2.1注重生態適應性。
彩葉樹種在選擇前,要充分了解其生活習性及對不良環境的適應性。大同地區在樹種選擇上,要考慮實地的土壤條件及氣候因素,對不同習性的樹種要選擇或人工創造適宜的環境來培育,確保樹種成活率。也可小面積進行引種馴化,試驗其對當地生態的適應性。
2.2.2遵循美學原理。
彩葉樹種在選擇上要兼顧觀賞性,與整體環境的搭配性。遵循美學基本原理,在體現樹種形態美的基礎上,還要著重突出彩葉樹種“葉”的特性,發揮出彩葉樹種的實際價值,從而營造良好的園林景觀。
2.2.3注重觀賞功能與生態功能的結合。
彩葉樹種在選擇過程中不但要考慮觀賞性,還要考慮其生態功能。在美化環境的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達到改善小氣候的目的,提高周邊居民生活質量。例如,在城市公園樹種的選擇中,除了要考慮美觀之外,還應盡量選擇對二氧化碳及其它有害物質吸附能力較強的樹種。
3彩葉樹種在大同地區的應用分析
3.1選用、引進優質彩葉樹種
由于受大同地區特殊的氣候條件及環境因素影響,可供選用的優質彩葉樹種相對較少。因此,常規樹種與優質樹種的搭配引進,成為提高園林樹種多樣性的唯一方式。同時,在樹種的選擇上不應局限于國內范圍,還應考慮從同緯度其它國家或地區引進,從而緩解樹種不足的情況,豐富樹種的多樣性。
3.2提高彩葉樹種的抗性
大同地區春季多風、干旱,冬季嚴寒期較長,大大影響了彩葉樹種的觀賞性。通過合理馴化或人工創造適宜生長環境,成為提高樹種抗性的主要方式。合理運用種植保護行樹種來提高彩葉樹種的抗性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甚少,應引起重視。
4結語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城市園林綠化水平的要求也不斷增強。大同地區由于氣候原因,園林樹種的單調性直接影響著景觀美化效果。彩葉樹種的引進應用,豐富了城市園林的色彩,增強了園林的景觀效果,成為該地區園林綠化中的首選。
參考文獻:
[1]馬志斌.北方地區園林植物的配置[J].農業與技術,2014(1)
[2]李濤,瑪依努爾·熱合曼.彩葉樹種的引種馴化與栽培[J].綠色科技,2017(19)
[3]武小鋼,尹大芳,曹曄,等.彩葉樹種在山西園林中的應用狀況調查[J].草原與草坪,2014(3)
[4]王京鑫,于延軍.彩葉樹種在北方園林上的選擇及其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7(24)
[5]劉作.彩葉樹種在北方園林中的應用及推廣[J].現代園藝,2014(8)
[6]孛隨文.彩葉樹種在北方園林景觀中的應用與選擇[J].現代農業科技,2007(23)
[7]劉浩.常見彩葉樹種在北方園林綠化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7(24)
[8]高新勝.北方彩葉樹種應用分析[J].中國高新區,2017(13)
園藝方向期刊推薦:《現代園藝》(半月刊)創刊于1978年,由江西省經濟作物局、江西省雙金柑桔試驗站主辦。榮獲江西省優秀科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