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3月31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主要以新疆巴州達西村為研究對象,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方面探究新農村建設方法,這對于邊疆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至關重要,在政治建設時,要黨支部領導遵守紀律,樹立各方面的意識,堅決維護民族團結,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方面重視品牌培育,以便將達西村建設成為十分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達西村,五位一體
邊疆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有著特殊的地緣環境,地緣政治的影響往往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大障礙。因此政治建設的成功與否便成了決定其他各項建設成敗的關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新形勢下,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達西村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興平鄉的是一個中共中央兩任總書記三次復信的南疆村莊,全村共有6個村民小組,540戶人,2300人,其中維吾爾族和漢族群眾人數占比6:4。達西村2016年村集體總資產3350萬元,集體經濟純收入再上臺階,高達409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97萬元。全村540戶農戶都住上了抗震安居房,其中110多戶住著樓房和別墅,270多戶擁有了私家車,全村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各民族團結進步,幸福感爆棚。2014年,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達西村入選第八屆“中國十佳小康村”,成為新疆唯一入選村。
達西村被譽為“南疆第一村”,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及“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等榮譽,成為邊疆民族地區學習的榜樣和典范。達西村新農村建設的成就為邊疆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走出了一條創新型路徑,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項建設無疑為邊疆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借鑒和學習的范本。2009年6月17日,習近平同志專程視察達西村,贊譽達西是“華西式”的達西,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范。新時代下如何加強民族團結、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走出一條邊疆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道路,成了全區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課題,也是各族干部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共建美好家園的熱切期盼。
一、政治建設
在邊疆民族地區,政治建設有著比經濟建設更重要的意義。“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這句村訓早已深入民心。達西經濟的日益壯大得益于基層黨組織的不斷發展。
1、黨支部帶頭講政治、守規矩,牢固樹立“四個意識”2016年,達西村成立了尉犁縣首個村級黨委,下設3個黨支部,共計51名黨員。長期以來,尉犁達西村黨員干部群眾在沙吾爾•芒力克書記帶領下,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始終不忘習近平同志2014年9月的復信精神,堅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帶領全體村民銘記總書記囑托,維護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堅定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讓紅色達西越來越好。達西群眾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智慧和力量。正是達西村政治上過硬的黨支部和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以及達西村民對黨的領導的正確認識,造就了政治上不含糊的達西人,這是達西村新農村建設成功的強大政治因素。
2、堅決維護民族團結,誓與暴恐分子和“兩面人”作斗爭“三股勢力”是破壞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罪魁禍首。因此,堅決維護民族團結,反對“三股勢力”,才能保證達西村經濟社會平穩快速發展。黨支部書記帶頭發聲亮劍,達西村民誓與暴恐分子和“兩面人”斗爭到底。達西村村委會每年開展“四個主題”教育活動,并與農民簽訂兩公約四合同(《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公約》、《愛國衛生公約》)和《生產合同書》、《經濟合同書》、《社會治安合同書》、《計劃生育目標管理合同書》)。同時,開展結對幫扶活動,黨員戶帶群眾戶,多星戶帶少星戶,專業戶帶普通戶。達西村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教育,每年定期組織全村黨員干部學習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以維護民族團結為底色,民族團結主題貫穿村集體事務和各項活動中,黨支部帶動黨員,干部帶動群眾,從而使“三個離不開”思想深入人心。村委會還規定民族團結進步模范戶每年可享受民族團結專項補助。通過這些措施,營造了“達西一家人,一家達西人”的和睦氣氛,為達西村贏得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3、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村黨支部充分利用兩任總書記的復信精神,做大做強了落戶達西村的“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達西村成了各級黨員干部、群眾、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首選地。為弘揚“愛國、勤勞、團結、進取、感恩”的達西精神,達西“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集文化、教育、培訓為一體,硬件包括總書記復信紀念牌、達西村陳列館、黨員活動室和達西村展覽館。截至2017年底,達西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費參觀人數累計超過12萬余人次,組織“大手拉小手”、“重溫入黨誓詞”等活動上百余場(次),受教育人數近20萬人次。達西人始終高度重視政治建設,注重以政治建設為抓手來統領其他各項建設。
二、經濟建設
經濟建設是一般意義上的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如何搞好新農村建設中的經濟建設,一直是困擾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問題。但達西村的經濟建設,卻在當前現有條件下搞得非常成功。
1、不斷壯大集體經濟集體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改革開放之初,達西村在劃分土地承包給農民時,專門留出了一部分作為集體財產,以此為基礎,達西村建成了巴州第一家民營磚廠,獲利后又相繼建成了第一家民營面粉廠、農貿市場、家庭農場……村集體經濟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村黨支部書記沙吾爾•芒力克帶領全村人民感黨恩,聽黨話,高度重視集體經濟的發展。1990年,村里100多戶村民還處于貧困線下。村黨支部帶領村民艱苦奮斗,誓把沙漠變良田,如今,全村9300畝農田均實現了林網化。本著“全村致富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達西村建立了黨員結對幫扶制度,從各方面因人而異實施精準幫扶。如今,達西村不僅沒有貧困戶,還在全州提前實現全面小康。達西村的集體經濟不僅凸顯了我國公有制的優越性,而且在幫助村民致富中發揮了巨大作用。2017年,達西村村民人均純收入已超過3萬元,處在全疆領先水平。
2、科技富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達西村秉承著“要想富口袋,必先富腦袋。科技是一把鑰匙,沒有鑰匙就打不開門、進不了房子”全村掀起了掃文盲、學科技的熱潮。村規民約規定,本村孩子免費上小學,考上中專者,村里獎勵500元,考上大專以上者,村里獎勵1000元。這項規定在達西村已經實施了26年。教育成果顯著,知識型村民越來越多。村委會每年請鄉縣的科技工作者,手把手教農民科學種田,講解田間管理要領,突破限制作物成長的瓶頸,經過幾年努力,全村農民都具備了科技種田的知識,成了有文化的新型農民。
3、走出農田,多業并舉村民們用知識武裝頭腦,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一部分意識先進的農民又以文化為敲門磚,形成了棉花、畜牧、林果、多業并舉的局面。達西村目前有138戶農民發揮各自優勢,從事打馕、縫紉、運輸、打鐵、餐飲和其他小買賣,星級“農家樂”也在不斷壯大。此外,全村致力于打造巴州旅游的“品牌達西”,通過整合達西風情園、達西電商基地、農家樂等資源,實行“年終服務質量動態星級評定”制,拉長消費鏈、拓展參與面。發揮達西村3A級紅色旅游景區的優勢,做大做強達西紅色旅游品牌,既富腦袋,又富口袋。
4、發展電商經濟尉犁縣是以棉花種植為主的農業大縣,長期面臨農業農產品難賣和價格過山車兩大難題。2014年,縣委縣政府決定在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突破口,以此來解決縣域經濟發展的困境。目前,全縣電子商務形成了一個園區、一個中心、五大體系的電商模式,基礎設施不斷完善,8000平方米達西電商產業園和20000平方米達西電商倉儲物流園已投入使用。同時,發展“智慧達西”,致力于運用先進的數字和互聯網技術管理村務、改造產業,讓達西走出新疆,走向全國。2015年,達西村創辦了新疆第一個縣域電子商務協會,目前已入住達西電子商務創業基地的電商企業和物流公司已超過上百家,電子商務經濟在縣域經濟的比重日益提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達西村有望實現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到650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萬元左右,走在全疆前列。
三、文化建設
1、教育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發展經濟,更要提高村民的整體素質,培育在家就能致富的“新型農民”。達西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是圍繞著村民共同致富、黨員黨性鍛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維護民族團結、正確的宗教信仰、堅決抵制“三股勢力”等這幾個更具邊疆地區特色的方面進行的。
2、教育方式一是辦各種形式的學校。目前達西村兒童入學率達到100%,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99.6%。村里建立農民學校,可供農民學習文化知識、科學技術,法律政策等內容。二是積極實施“數字達西”建設工程。優化整合“遠程教育”、“數字電視”和“寬帶網絡”等項目,實現村內各領域各行業各群體信息平臺全覆蓋。三是專題授課。包括黨校教師、專業人員、外聘專家以及上級領導的授課。四是開展“大宣講”。包括經常性大會宣講、視頻集中學習、走家串戶講解、手機短信宣傳、橫幅展板宣傳和一戶不漏一人不漏的個別宣講。此外村黨支部每年免費提供6000多元的報刊雜志及科技圖書,以利于村民將集中學習和自主學習有機結合。
3、教育成效達西村民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養日益提高,達西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文明村。達西村的文化建設保證了村民個人素質的全面提高,豐富了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內涵。
四、社會建設
1、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達西村民在黨的帶領下,像沙漠里的胡楊一樣根連著根、心連著心,人民安居樂業,達西欣欣向榮。村民們深愛著這片熱土,也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局面。達西村“36條黃金法則”就像空氣和水一樣,早已深入民心,“36條黃金法則”已經被中共中央組織部納入《組織工作教學案例素材》,更加堅定了達西人民愛黨愛國愛疆、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信心和決心。
2、注重改善民生村黨支部制定多項惠民政策,夯實達西村新農村建設的群眾基礎。達西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后,陸續制定并形成為18項切實可行的惠民政策,包括為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放生活補貼100元、村民去世后享受1500元安葬費、每人每月發放自來水費和電費等,達西村男女青年到法定年齡結婚,可獲得4000塊錢的獎勵金。惠民政策獎勵金占人均純收入的12.4%。18項惠民政策既有扶貧救困、幫助孤寡老弱病殘孕的價值取向,還有獎勵遵紀守法、民族團結等內涵。
每年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80%,千戶增收民生工程收效顯著。在全國開展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下,在巴州率先實現全村脫貧。實施共同富裕的惠民機制,1991年以來累計兌現惠民獎勵資金2542萬元。黨員領導干部結對幫扶,齊心協力,團結協作,幫扶農戶年均增收30%以上。村民們充分享受到了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進一步增強了村民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信心和動力。
五、生態建設
1、村容村貌“綠色達西”、“生態達西”及“自治區級生態村”一直是達西努力的方向。達西耗資130萬元,開展污水處理排放管線建設和環保垃圾處理設備建設。污水處理排放管線設計長度1094.72米,實際施工長度1396米,實現了將污水經污水泵提升至縣城市政排水井,統一排放到污水處理點。修建了垃圾池,購買了垃圾運輸車、農用拖拉機灑水車、果皮箱及垃圾箱等環保垃圾處理設備。在實現了“五個進村”(柏油路、水、電、閉路電視、沼氣進村)后,達西村開展“五個衛生好”評比活動,從而確保了村容整潔。目前,達西美化綠化率已經達到50%,9300畝耕地中1000畝已發展滴灌,致力于打造綠色生態達西。來此參觀的游客也不禁達西村如今的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點贊。
2、家居環境達西村維吾爾民居既有維吾爾民族的傳統特有文化風格,又有現代文化多方位的審美元素,充分展示了維吾爾民居風情。房屋布局由前庭和后院兩部分組成。前廳是紅磚與梁柱式木建筑結構,包括客廳、餐廳、臥室、儲藏室和衛生間,墻壁有非常講究的研磨拼圖造型,雕刻工藝極好,墻頂鑲嵌帶狀石膏花或手工木雕花,與繪有彩繪的棚頂連為一體,藝術風味濃厚;墻上掛有壁毯,地面鋪有色調艷麗的地毯,給人一種富麗堂皇的感覺。后院栽植葡萄、無花果、桑樹和石榴等果木。炎炎夏日,在碩果累累的葡萄架下借風納涼,十分愜意。
3、村民面貌村居時間,達西人穿維吾爾族傳統服裝,婦女頭戴四楞小花帽(維語稱“尕巴”)或各種花色的頭巾(除裝飾外還有防御風沙的實用目的),著色彩絢麗、精美別致的艾德萊斯綢連衣裙,搭配各色對襟繡花小坎肩,民族風情十分濃厚;男子頭戴小花帽,穿條絨無領黑色或花條布袷袢,腰系質地不同的方形腰帶,維吾爾語稱“法嗒”。外出休閑時,達西男人穿時裝,西裝、夾克衫、皮鞋這些具有現代氣息的服裝,剪流行發型,刮凈胡須,個人風貌與現代化的達西高度契合。
六、結語
邊疆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政治建設至關重要。達西村新農村建設的成功路徑,得益于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發展布局中,始終以政治建設統領全村發展,創造了新時代背景下邊疆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奇跡。如今的達西,在黨中央的關懷和支持下,全村人民在黨支部的堅強領導下,會朝著“以村鎮建設為契機,將鄰近四個村連成一片,統一規劃建設,統一經營管理,努力培育和提升‘達西’品牌,提高達西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把達西逐步建設成獨具特色的富饒、美麗、和諧的新農村。
【參考文獻】
[1]王忠軍:文明達西躍天山——尉犁縣興平鄉達西村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長治久安系列報道,[EB/OL].
[2]新疆巴州尉犁縣達西村打造“南疆第一村”
推薦閱讀:農村發展文章要投稿哪些期刊上
如今,農村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大家都十分關注的話題,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也是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要因素,也是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要工作,國民經濟的提升也離不開農業的發展,農業工作人員在農村發展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們在評職時發表的農村發展文章要投稿到哪些期刊?下面是小編給大家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