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11月02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農業和農民一直居于重要地位。 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解決當前“三農”問題的關鍵環節,也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而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但對于如何處理好在這一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仍需進一步探索。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收入差距,非農產業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概念分析
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將剩余勞動力定義為: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或為負數的勞動力。 Gillis.M 等在《發展經濟學》中指出: “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最為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絕大多數人口都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普遍存在著勞動力不能充分利用的主要形式”。那些離不開農村的或即將離開農村的剩余勞動力, 我們稱之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根據測算,我國目前有 1.5 億農村富余勞動力,未來幾年還將以每年 600 萬的速度增長 [1] 。 學者們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產生原因進行了歸納:馬雋 [2] 從農業現代化,土地流轉以及城鎮化的背景出發,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產生原因進行解釋。馬會,吳云勇 [3] 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必然性進行分析時認為勞動力在演進過程中, 價格越來越高,勞動力非農化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而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使得資本替代勞動成為可能,最終導致勞動力的剩余。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的有關研究
(一)城鄉收入差距。
蔡昉 [4] 認為就中國實際情況而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殊動力是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而導致扭曲的產業結構和人口分布格局,而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則為這種轉移提供了追加的動力。 蘇芳 [5] 通過論證得出城鄉收入差距對勞動力轉移具有正向作用。
(二)非收入差異因素。
俞林 [6] 則從經濟集聚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吸聚作用和教育培訓功能等方面進行研究并進一步探討了新型城鎮化視角下集聚經濟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有較大指導作用。 丁守海指出 [7] 長期內農民工工資對轉移的影響非常強烈,除了受城鄉差距的影響,戶籍制度也是重要因素。 李勇剛 [8] 認為土地財政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產生倒 U型的動態影響效應,而房價則抑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三、轉移存在突出問題與原因分析
方運戰認為新時期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突出問題可歸結為四個方面:(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具有兼業性和不徹底性。(2)就業環境急需改善,出現了戶籍差別以及農民工歧視問題。(3)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并造成中國特色的“城市病”。方運戰針對突出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原因:(1)現行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依然是障礙。(2)社會保障不到位導致轉移成本高,風險大。 社會保障制度呈現出二元性。(3)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不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4)鄉鎮企業發展受阻,吸納勞動力能力弱化。趙峰認為我國勞動力流動不僅存在農村人口在城鄉間“候鳥式”反復流動問題,更存在歧視問題,勞動力向城市的集中化加大城市資源和環境的負擔,同時社會增加的財富更多被高收入者所占有,進一步加劇不同階層之間社會地位失衡問題。針對當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為進一步有效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有序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學者們也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四、加快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建議
(一)制度方面
要加快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改革并對土地流轉制度進行創新,在自愿基礎上,通過轉倉轉讓,聯合服務等方式,允許土地經營權依法有償轉讓。 趙夢遠認為應確立科學合理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思路,要確立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的發展思路,穩妥推進農村流動人口融入城市步伐。要探索更加靈活更適合農民工參加的社會保障制度。
(二)勞動者素質方面
應著力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向高技能型轉變。 還應加強教育培訓服務,努力提高整體素質和就業能力。 王群生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來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吳坤認為我國應注重農村地區人口的教育培訓,應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資水平,完善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
(三)發展第三產業及鄉鎮企業方面
彭榮勝認為發展第三產業的政策導向必須兼顧產值增長和就業機會的增加,提高第三產業就業容量,優化內部結構,增加勞動密集程度及非公有制部門比重。張安良,金彥平認為要結合各地實際,進一步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努力提高工業化水平,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鄉鎮企業再次創業的突破口,在加快鄉鎮企業發展的同時把引導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形成規模效應,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和非農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四)其他方面
徐宏偉和唐鐵山認為政府應基于城鄉統籌, 縮小城鄉差距的考慮,靈活運用價格政策,投入政策,補貼政策,金融政策,稅收政策等促進農民增收。還應使適量的農村勞動力留在農村,發展現代農業,以保證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水平協同發展。
五、評價
學者們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時出現問題的探討較為全面系統,分別從勞動者角度,第三產業和鄉鎮企業發展方面,制度以及勞動力市場供需方面提出問題,并最終提出相應的對策,最終目的都為加快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兩方面:一是提高勞動者收入。 二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 總的來說,從微觀層面,勞動力流動可有效避免勞動者技能與工作類型的錯配,充分提升其工作積極性,提升收入水平。 宏觀上有利于將勞動力配置到最有效地區和產業,有利于國民經濟增長。 但學者們在研究的過程中忽視了對農村作為勞動力流出地的負面作用,人,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具有趨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大量農村勞動力過度流入城市,容易導致土地拋荒,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出現,最終導致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學者們在一味的追求勞動力轉移速度過程中,忽視了勞動力的流出應保持一定限度。學者們文章中對于農村勞動力最合理的轉移規模以及基于人趨利的本性應采取哪些措施保留合理的勞動力在農村,在這些方面都較少有涉及,有待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劉小榮,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研究
[2]馬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問題研究
[3]馬會,我國勞動力轉移與土地流轉協同推進分析
[4]蔡昉,都陽,勞動力流動的政治經濟學
[5]蘇芳,勞動力轉移影響因素分析
[6]俞林,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集聚經濟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