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3月22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摘要隨著全球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深,高速發展帶來的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也在不斷加劇。該文以江浙滬地區為例,介紹城市立體綠化在治理城市溫室效應,改善城市小氣候中的應用。對江浙滬地區的環境氣候及城市立體綠化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和梳理,著重介紹了該地區城市屋頂綠化及墻面綠化。希望以江浙滬地區為指導,為全國的城市立體綠化發展建設提供思路和指引。
關鍵詞溫室效應城市立體綠化江浙滬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城市化帶來的問題也日趨凸顯,人與城市的關系也日趨復雜。從城市的角度,人口的不斷聚集會大大增加城市的碳排放,加重城市的負荷;從人的角度,移居城市會引起人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城市內部的溫室效應導致的環境問題也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因此,為了協調人與城市的關系,城市綠化的概念就此誕生,希望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自我消化有害氣體,從而形成城市小氣候,改善溫室效應和大氣污染。有學者給城市化這個多維的概念賦予了屬于建筑學的另一種可能性,即屋頂城市化。
該理論將未被利用的屋頂比作違背城市化進程的荒蕪廢墟,通過再設計的方式,提高城市屋頂的利用率。借助屋頂城市化理論,產生了城市立體綠化的概念,未被利用的建筑為擁擠的城市中無處安置的綠化提供了載體,同時兼顧了城市化和環境污染兩方面的問題[1]。解決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環境問題是城市立體綠化的初衷,合理規劃、綠化城市立體空間是城市立體綠化的方法。本文將系統介紹我國現階段城市立體綠化現狀,以江浙滬地區為案例,分析城市立體綠化對城市溫室效應、環境小氣候的影響,為提高城市立體空間規劃提供可借鑒之處。
1溫室效應與城市立體綠化之間的交互關系
溫室效應是一種熱保溫效應,當太陽以短波的形式輻射到地表,地表溫度隨之升高,同時向外輻射紅外線,將多余的熱量釋放出去。但是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含量過高,本應溢出大氣層的長波輻射被它們所吸收,大氣層與地表之間的密閉空間長時間缺乏與外界的熱量對流,從而導致大氣溫度長時間處于較高水平,進而產生一系列具有嚴重破壞性的自然災害,如海平面上升、全球變暖、病害增加、土地沙漠化等[2]。現階段,我國城市化的高速發展導致人口大規模向大城市涌入,同時促進了城鄉之間、城市之間的長鏈條商品貿易往來。在人口大量聚集和商品運輸增多的趨勢之下,城市在交通與運輸方面的壓力大幅度增加[3]。
在可持續的城市建設中,為減輕溫室效應,一方面要提倡節能減排,從源頭上減少城市碳排放量,其中城市交通廢氣占比最大;另一方面要為已經產生的碳排放找尋去處,植樹造林是最為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城市的不斷開發建設,可用土地面積逐漸減少,綠化面積也隨之減少,城市面臨著用地緊張與凈化大氣環境不能兼顧的問題。為解決這一矛盾,城市立體綠化的構想應運而生。時至今日,城市化帶來的技術革新已經足以讓城市立體綠化成為現實[4]。
2城市立體綠化
2.1城市立體綠化的概念與初衷
從概念上看,城市立體綠化是利用植物向空間發展的綠化,可分為屋頂綠化、垂直綠化、陽臺綠化、立體花壇綠化、棚架綠化、籬笆與柵欄綠化、橋梁綠化、護坡綠化等多個方面[4]。城市立體綠化是平面綠化的推廣,它以植物為載體,將原本實體化的建筑空間向外擴展,使其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將自然引入城市環境之中。愛米利奧·阿姆巴茲(EmilioAmbasz)提出了城市建設中的“綠包灰”覆蓋理論——將城市綠化附著于建筑之上,不占用城市空間的同時解決了城市綠化不足的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可利用土地面積也在逐漸減少,與其無限向外擴張,不如將未被城市化這部分空間的潛力充分發掘出來[5]。
因此,城市立體綠化不僅提高了建筑自身外觀價值,對于整個城市環境的有機協調發展也大有裨益。城市立體綠化可以增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交流互動,正在逐步形成一種城市公共空間的新形式。一方面,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有效降低城市碳排放量,凈化大氣環境,有效地緩解城市化帶來的各類環境問題,進而保障人們的生命健康;有研究表明,觀賞植物能夠有效降低人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從而緩解壓力和緊張等情緒,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建筑的使用期望不再局限于居住需要,而是更多地考慮審美體驗。
因此,傳統的冷冰的、帶有疏離感的鋼筋混凝土建筑物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對于現階段的購房者而言,小區的綠化設施、綠化面積已經成為了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考量因素。如何協調建筑與綠化景觀之間的關系成為設計中的一大要點,立體綠化可以將建筑空間利用率最大化。同時,兼顧實用性和美觀性是在實際城市立體規劃中值得推廣的設計手段。
3江浙滬地區案例分析
3.1江浙滬地區自然概況
江浙滬地區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東臨大西洋,地居長江下游,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溫暖濕潤,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雨熱同期。江浙滬范圍內大部分地區是平原和丘陵地貌,有較多水系。在夏季,江浙滬地區受東亞副熱帶高壓影響,太陽輻射強度較大,持續性或間斷性熱浪天氣高發。近年來,隨著溫室效應和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愈演愈烈,海平面不斷上升,進而導致沿海的江浙滬地區氣象災害頻發,產生了較大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該地區也成為我國自然災害高發區之一[10]。
為減輕地理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江浙滬地區對溫室效應的治理早于其他城市,其城市立體綠化發展也因此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值得深入探討并向其他城市推廣。江浙滬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為迅速、人口聚集程度最高的地區,城市化和工業化帶來的影響也十分顯著[11]。
研究表明,自21世紀以來江浙滬地區夏季異常高溫天氣的日數、發生頻率和強度逐年上升、高溫熱浪發生的范圍越來越廣,這與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氣候變暖有著密切聯系。2003年—2017年,江浙滬地區平均地表溫度整體呈上升趨勢,從用地性質上看,建設用地的平均地表溫度最高,未利用地次之,其次依次是耕地、草地、林地和水體[12]。由此可見,利用城市立體綠化降低地表溫度,遏制區域溫室效應、調節城市小氣候的治理刻不容緩。
3.2江浙滬地區城市立體綠化現狀
(1)江浙滬地區立體綠化整體情況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江浙滬地區發展迅速,經濟實力雄厚,已然成為全球第十一大經濟體。江浙滬地區正處于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當地政府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高度重視。此外,江浙滬作為沿海地區,開始對外交流的時間較早,所以其城市立體綠化發展時間也較全國其他地區更早。以上海市為例,20世紀之初,簡單的墻面綠化如爬山虎、五葉地錦等已經在教堂等西式建筑外立面上有所應用[5]。
因此,江浙滬地區的城市立體綠化模式值得其他地方借鑒學習。從2016年起,上海市出臺了相關政策大力推廣城市立體綠化,現已達到全國一流水平。其主要形式有屋頂綠化、墻面綠化、窗臺陽臺綠化、棚架綠化、高架綠化、高架沿線和橋柱綠化、步行立體交通綠化等[13]。根據其城市規劃目標,20年后上海市城市綠化將以“點線相連、環洲相映、塊面同輝”結構呈現,中心城區“綠屋”、“綠墻”、“綠柱”、“綠鏈”相映成趣,其綠化技術和水準躋身世界前列。相較于國內第一批發展立體綠化的上海地區,江浙地區顯得稍有遜色。浙江省雖然立體綠化形式多樣,如屋頂綠化、墻體綠化、橋體綠化、柵欄綠化等,但是仍然存在綠化總量不足、一些選用植物的適應性不足等問題。江蘇省雖然已經將城市綠化建設提上日程,但也存在植物配置單一、技術創新較少等問題[14]。
而二者均存在政府的綠化管理較弱的問題。結語溫室效應是人們在過往的城市化進程中忽略了對環境的治理而產生的消極結果,需要一定時間才能改善。江浙滬地區城市化發展的時間早、受溫室效應影響大,因此該地區對于溫室效應的治理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從措施上看,近幾年江浙滬地區的城市立體綠化高速發展,通過增加綠化緩解溫室效應已經成為環境治理的新趨勢。與國外相比,江浙滬地區的城市立體綠化仍處于起步階段,最大的問題在于其政策實施初期的盲目性,如植物品種不合適、綠化設計不合理等。江浙滬地區的現狀也反映了我國普遍存在城市立體綠化問題,主要表現為城市立體綠化水平的不均衡。
城市綠化論文投稿期刊:住宅科技系國家建設部主管、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與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科技類學術期刊。以住宅建設全過程的科技問題為內容,宏觀與微觀結合,理論與實踐并重,學術性與實用性兼顧,宣傳國家住宅建設技術政策,報道住宅產業優秀成果,以科技進步推動住宅建設產業化。
不論是從管理、形式、適應性、創新性上,江浙滬地區的城市立體綠化發展仍存在一定差距,以上海市最優,其次是浙江地區、江蘇地區。從江浙滬地區的城市立體綠化總體情況分析,各地政府已經開始研究適合自己的綠化模式與技術,這也預示著城市立體綠化在溫室效應治理中逐步成為新趨勢。資料來源:文中圖片均為作者提供。
參考文獻
[1]朱文一.屋頂城市化——萬能視角建筑學(五)[J].城市設計,2019(6):7-16.
[2]劉薇.基于LMDI模型的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審計大學,2017:12-16.
[3]秦昌才,劉譯聰,盧玢文.中國城市化的溫室效應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41-46.
[4]黃人龍,郝洪章.垂直綠化——解決上海住宅區綠化的有效途徑[J].住宅科技,1987(9):21-22.
[5]馬濤.建筑環境的立體綠化研究[J].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1(5):22-25.
作者:王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