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5月24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摘要】本研究闡述了水文地質的定義,以及水文地質勘查在水電工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指出在水電工程項目實施與建設階段,地下水壓、水位變化以及潛水位上漲對于勘查結果的影響,并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有關水文地質勘查問題的防治措施與解決方案。
【關鍵詞】水文地質勘查;地質問題;防治策略
1水文地質概述
水文地質,屬地質學科的研究范疇,指自然界涉及地下水資源的運動與變化。鑒于水文地質對水電工程施工成本,以及其對工程進度的重要影響,能夠發現其與工程地質之間的相互關系。水文地質的現場勘察可以測量出巖土層蘊含的地下水量,并勘查出地下水是否會對電建工程結構造成影響,這也體現了水文地質勘查對電建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在對水文地質進行勘查時,要深入研究水文地質的特征,全面分析水文地質的數據,提高對水文地質的重視程度,確保工程質量全面達標。
2水文地質勘查問題
2.1水位變化問題
研究表明,地下水位的變化會提高水文地質現場勘查的難度,甚至對勘查結論造成影響。地下水位受季節或天氣的影響會產生較大變化。例如,夏季降雨量較多時,該區域地下水位會出現明顯的上漲,從而降低水文地質勘查的準確性。此外,當電建工程涉及的范圍較大時,區域內地下水位變化的差異性,會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上漲,甚至影響水電工程結構的穩定。
2.2地下水壓力問題
地下水壓會對電建工程造成巨大的傷害,地下水壓失衡,會使電力工程地基的穩定性下降,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安全事故。在對水文地質進行現場勘查時,工作人員未實時監測、準確記錄地下水壓,全面掌握地下水文的壓力變化,無法減少地下水壓增加時流沙現象對水電建設工程結構造成的影響,無法確保工程施工的質量與水電設施的穩定性。
2.3潛水位上升問題
工程施工區域內的河流較多,會導致地下潛水位上升,對電建工程的穩定性造成影響。周邊廠區的廢水排放也會造成地下潛水位上升,使土壤含水量有所增加,從而影響電建工程的結構。對電建工程進行水文地質勘查的工作人員未結合周邊環境,不能全面分析地下潛水位上升現象形成的原因,造成其無法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不能保證水電設施的完工質量。
3水文地質勘查問題防治策略
3.1不斷規范地質勘查
嚴格的水文地質勘查,是確保水電工程質量的重要前提及主要準備工作。鑒于水文地質的勘查現場大多較為復雜,所以,勘查人員不僅要滿足專業化的要求,還必須嚴格按照規范化的標準進行地質勘查。為確保水文地質勘查的質量,勘查人員需全面掌握該區域的水文地質情況,嚴格按照規范性勘查辦法,持續提升地質勘查結果的精確度。開展地質勘查可能涉及到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這就需要勘查人員在現場勘查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其地質勘查的能力,規范其地質勘查的操作,明確其地質勘查的流程。為確保水電工程建設的水文地質狀況得到改善,勘查人員必須全面掌握區域內地下水位及水壓的變化情況,持續提升地質勘查資料的準確性。
3.2全面了解地下水狀態
水文地質勘查的問題防治,要求與水電工程相關的地質勘查人員必須全面了解、實時監測區域內地下水的狀態,盡快提升對水電工程的質量要求。以往的大型水電建設工程,不同區域的地下水大多會產生不同的運行狀態,這就要求勘查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結合該區域地下水的運行狀態和運行特征,采用科學的勘查技術及流程,確保水電工程的質量以及勘查數據的準確性。
地下水狀態了解全面性關系著水電工程建設的質量,準確的水文地質勘查結果,能夠為工程建設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水電工程施工人員應根據現場勘查結果,規劃出合理的基坑施工流程,通過科技性材料的應用,盡量降低地下水對水電工程建設質量方面造成的影響。基坑開挖階段,勘查人員需時刻關注隔水層的設置區域,避免由于地下水壓上升、潛水位上漲而產生的突涌現象。
3.3保證潛水位在正常水平
將潛水位控制在穩定的范圍內,有助于提升水電工程建設的質量。對于水電工程而言,水文地質勘查的主要目標是確保潛水位的穩定,嚴格控制好地下區域管道運行的速度,提高日常監督與管理的力度,對于地下給水管道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予以解決。水電工程相關的勘查人員必須實時監測地下水位的變化,嚴格執行規范化檢查流程,確保水電工程的安全運行。
加大對于水電工程勘查人員的培養力度,增加勘查技術、勘查工具等方面的資金投入,確保水文地質工作的實施基礎,降低水文地質問題發生的可能性。水電工程相關的勘查工作大都具有較高的難度,因此,對于現場勘查人員的專業性要求極高,從事勘查工作的人員,要積極參加專業化技能培訓,確保水電工程勘查數據的準確性。
4結束語
只有規范化的地質勘查工作管理,才能確保潛水位水平、地下水狀態維持在標準范圍內,才能確保水電工程水文地質結果的準確性,才能保證工程建設的施工質量。但在實際勘查過程中,水電工程的地質勘查人員會面臨許多困難,諸如勘查現場情況復雜、勘查方案不科學等情況。因此,只有不斷積累地質勘查的先進技術及的勘查技能,才能全面提升地質勘查方面的專業素養,保障水文地質勘查結果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劉雅可,韓華,于巖.污染場地環境水文地質勘察技術的應用探討[J].勘察科學技術,2011(2):34-39.
[2]姬中奎.探放水技術在礦井水文地質補充勘探中的應用[J].中國煤炭地質,2014(6):30-33.
[3]汪洋.在礦產資源勘查中搞好水文地質工作的思考[J].地質與資源,2011,20(1):75-77.
[4]王長申,武強,馬國平.復雜條件下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方法[J].煤炭學報,2016,41(3):696-702.
[5]孟遷.礦山水文地質條件分析與防治策略探討[J].世界有色金屬,2017(4):251.
地質類刊物推薦:《地質與資源》是由國土資源部主管,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刊物。期刊創刊于1992年,其前身是《貴金屬地質》,為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要,配合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戰略部署,從2001年起更名為《地質與資源》。期刊主要反映地質調查工作的最新成果,同時充分報道國內外地質與資源研究領域的現狀、水平、發展趨勢,面向廣大從事地質科研、生產、教學及管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