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4月29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學區制改革是一項國家倡導的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北京市C區學區制改革經歷了從學區化到學區制的轉變。學區制改革提高了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完善了區域教育結構布局,創新了區域辦學方式和育人模式。C區學區制改革由于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當然也存在著一些不完善等問題。
關鍵詞:學區制;改革;辦學方式;育人模式
一、C區學區制改革的進程:2014~2019
(一)學區化綜合改革背景下的兩次資源整合行動(2014~2015)
在上位政策和東城區先行經驗的推動下,2014年C區第一次資源整合方案出臺和實施,自上而下地開啟了學區制改革。這次資源整合行動在C區原有9個小學學區的基礎上,新設立15個義務教育學區,對區域內中小學校進行了調整,整合了28所學校,涉及10個義務教育學區。2015年進行第二次資源整合行動,涉及14個學區和53所學校。
(二)學區化管理意見出臺和學區管理工作的推進(2015~2017)
1.學區化管理意見的出臺
2015年11月底,C區教委下發紅頭文件《關于實行義務教育學區化管理的工作意見(試行)》,對C區實行學區化管理進行建章立制。首先,在2014、2015年兩次資源整合行動的基礎上,明確了15個義務教育學區劃分的范圍。其次,提出成立學區發展理事會,要求各學區組建學區管理機構,制定學區章程。
最后,確定“五位一體”(建立在學區發展理事會統領下的校長委員會、黨建研究會、督學工作站、教研共同體、培訓共同體等機構)學區組織架構。在機構籌建組領導下,C區兩委一室處級領導牽頭,聯系科室分別組織召開各學區校長聯席會(含集團辦學分校執行校長),組建校長委員會,采取組織推薦,民主選舉,教工委任命的方式產生理事長、副理事長。校長委員會理事長、副理事長同時兼任發展理事會理事長、副理事長。區教工委指導黨建研究分會在學區組織開展黨的建設,發揮黨組織在學區建設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區政府教育督導室按學區成立督導工作站,發揮以督導促建設、以督導促發展的作用。
2.確定學區牽頭人制度
2016年9月,C區教委基教一科、德育科印發《關于下發學區干部牽頭人名單通知》,公布15個學區中學和小學的教學和德育牽頭人名單,基本是理事長單位學校的中層干部,從而構建學區工作網絡,使得學區運行有了隊伍保障。教學牽頭人和德育牽頭人,既分中學和小學兩個層級,也分學科,比如語文、數學、外語、體育等。有的學區還分年級和學段。
3.教委相關科室專題式推進學區改革
2016年11月,區教委基教一科發布《2016年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質量月工作方案》,推“教學質量月”主題活動,首次走新學區路徑開展常規工作,工作目標之一就是“推進區域教學研究共同體的研究,進一步完善15個學區教研共同體研究工作模式,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根據酒仙橋學區的調研反饋,教學質量月活動開展過程:教委開大會——學區開小會——學科牽頭人開展活動。學區層面開展工作,主要是學科牽頭人負責,學區并沒有給出額外要求,但是由理事長進行把控,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工作。
(三)從學區化走向學區制(2018~2019)
從2015年C區教委印發的《關于實行義務教育學區化管理的工作意見(試行)》,到2018年C區教工委和教委印發的《C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及2019年印發的《關于推進C區中小學集團化辦學和學區制管理的辦法(試行)》,區域政策文本上首先完成了從學區化到學區制的轉變。從學區化到學區制,既代表了改革的不同階段,也反映了認識和實踐的不斷推進和深化,《C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提出進一步推進了學區制管理。
在C區《關于實行義務教育學區化管理的工作意見(試行)》的基礎上,繼續發揮黨、政、督、學、研“五位一體”的作用,強化學區促進資源共享、搭建發展平臺等職能定位,提升學區管理和服務保障水平。研究制定學區發展考核評價辦法,激勵學區在資源統籌、促進優質均衡發展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關于推進C區中小學集團化辦學和學區制管理的辦法(試行)》對學區制管理提出了11條意見,對學區“五位一體”的組織架構各自的職責和學區工作范圍做了原則性界定。
二、C區學區制改革的初步成效
(一)學區制改革提高了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
義務教育就近入學率由改革之初的不到60%,擇校情況嚴峻,達到目前的100%(小學100%,初中接近100%);學區內公辦學校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也顯著提高,到2020年,全區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優質資源覆蓋率將達到100%;學區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共享力度也顯著提高,從硬件設施設備的共享,到課程、培訓、教研培訓、課題項目的共享和共同參與,優質資源的供給和使用范圍大幅度提高。
(二)學區制改革從區域層面統籌全區教育資源,完善了區域教育結構布局
從2014年的第一次資源整合,2015年的第二次資源整合,到2018年底《C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的“板塊式布局、學區制管理、集團化發展”,C區基本完成了區域內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布局,形成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成熟的教育結構和格局。
(三)學區制改革促使區域構建現代教育治理體系,提升了區域現代教育治理能力
C區教育委員會印發的《關于實行義務教育學區化管理的工作意見(試行)》提出了義務教育學區管理以共商共治為主要形式,以統籌協調為主要職能,著力于謀劃區域發展,協調內部資源,促進校際均衡,創建學區特色,提升教育質量。在共商共治、統籌協調的學區定位下,C區初步搭建起“五位一體”的學區組織框架,建立了在學區發展理事會統領下的校長委員會、黨建研究會、督學工作站、教研共同體、培訓共同體等機構,初步實現了多元主體參與治理。
(四)學區制改革促成創新了區域辦學方式和育人模式
在國家和北京市政策的倡導下,C區大力發展九年一貫制學校,探索對口直升機制。在兩次區域教育資源整合行動中,近百個校址的中小學校進行了合并,合并的學校很多變成了九年一貫制或是十二年一貫制的學校,九年一貫制學校數量大幅提高,已經達到20多所。《關于推進C區中小學集團化辦學和學區制管理的辦法(試行)》提出,依托學區內外資源,就近組建學區學生社團,構建中小貫通培養模式,探索學生特長培養規律,形成學區特色培養品牌,服務學生的成長需要。
三、C區學區制改革所面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一)C區學區制改革面臨的問題
1.區域學區制改革占位不夠高C區學區制相關改革缺少區委層面的文件,因而在資源統籌、多元治理、各種社會教育資源獲得等方面缺乏區級更高層面的統籌協調機制和能力,“五位一體”職責定位以及各方權、責、利的界定不是教育系統內部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因而改革的動力系統難以建立和維持。
2.學區管理上存在結構與功能之間不匹配的問題改革伊始,學區職能定位主要是統籌協調,是非實體學區定位,不具備行政管理職能和授權,也沒有專門人員和崗位負責學區管理工作。但近年來區教委科室逐漸從新義務教育學區渠道下達通知,布置任務,工作量主要集中在理事長和副理事長單位學校的辦公室、教學和德育牽頭人身上,學區組織結構設計與后續分配的職能之間不匹配,使得學區主要工作變成完成教委科室下達的任務,缺乏學區主動謀劃學區發展的空間和時間,增加了額外工作量,也沒有相應的激勵措施。
3.學區制管理制度不完善,學區建設不到位目前C區學區制管理除了教工委和教委出臺的三個文件和各個學區成立之初制定的學區章程之外,缺乏區域層面對各方開展學區管理工作的具體職責的界定和劃分,學區建設目前基本上停留在完成區教委下派的任務這一層面,缺乏深入性、系統性建設規劃及其實施。
(二)學區制改革面臨問題的原因分析
1.自上而下的學區制改革路徑使得學區制改革準備不足C區的學區制改革是在上位政策和北京市其他區域先行試驗的推動甚至是裹挾下開始的,有點被動和交差的意味,主動系統謀劃不到位。C區以轟轟烈烈的資源整合行動開始學區制改革,15個學區的劃定、大規模學校的撤并等,缺乏充分的調研、試驗和論證。即便是出臺了學區化管理意見,各學區對學區職能定位還是不清楚的,對學區工作如何開展表現出嘗試、觀望和等待命令的態勢。
2.學區制改革沒有及時形成區域層面的共識并付諸于制度建設C區學區制改革是邊嘗試、邊行動、邊出政策,即便是已經出臺的三個學區制改革基本政策文件,都沒有到區委文件的高度,沒有及時地對區域學區制改革形成共識和制度。目前尚未以區委文件的方式,出臺區域層面的學區制管理意見,來呈現適合C區的相對成熟、系統和落地的學區制綜合改革總體設計,進而建立完善的學區工作制度和配套制度,確定學區職能定位和各方職責范圍,加強區域統籌,設立專門的學區管理崗位,有專門人員負責學區管理工作,建立學區工作評價制度,出臺激勵措施,使學區管理獲得持續的動力和活力。
3.學區制改革沒有充分貫徹綜合改革的思路和措施,難以落地學區制改革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項綜合改革,涉及招生入學、辦學方式、資源整合、育人模式、教育治理、人事等諸多方面,同時還要厘清學區與教委、學校、社會等各方的關系,需要以綜合改革的思路認識和建設學區制,充分重視學區建設和學區管理,使之在招生入學、多元參與、學區教育共同體建設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使學區真正成為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平臺和推手。
參考文獻:
[1]蔡定基.基礎教育學區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吳晶.基礎教育學區化辦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8.
[3]趙新亮,張彥通.義務教育學區制改革:緣起、理念及路徑——基于共同體理論的視角[J].教育科學,2017(06).
[4]魏紅梅.中、美學區制比較研究:基于制度邏輯的分析[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8(01).
[5]張瑞海.學區制改革的區域探索——以北京市東城區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8(02).
高校教師職稱論文投稿刊物:《上海教育科研》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管,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教育理論刊物,國內刊號CN:31-1059/G4;國際刊號ISSN:1007-2020,郵發代號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