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4月2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在21世紀科技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然而,教育面對科技發展所須也必須作出相應的改變。我們知道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是自發的,沒有教育就沒有科技進步。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教育科技論文范文(2篇),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教育科技論文范文篇一
應對科技發展的我國基礎教育
在21世紀科技得到了更大的發展,人們對科技也就寄予了更大的希望。“科教興國”戰略就是我國在教育領域應對科技發展所提出的一大戰略。其中必須十分重視基礎教育面對科技發展所須作出的改變。我們知道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是自發的,沒有教育就沒有科技進步。而基礎教育則擔負著提高全民族素養,為培養各級各類人才打好基礎的任務,基礎教育搞不好,就難以培養出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人才和勞動者。
加強基礎教育的科技取向,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才能適應科技發展的需要,進一步發揮科技的作用,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然而,我國青少年普遍存在著科技素養不高的現實狀況。
一、青年學生科技素養的現實
在基礎教育中要加強科技取向是因為我國青少年具有科技意識簿弱,科學精神淡漠的現實,具體表現如下:
(一)對科技時事知之甚少。青少年對近些年來的國內外科技事件了解很少。
(二)科技教育薄弱。很多青少年沒有讀過一部科技普及作品,有大多數的青少年沒有看過科技展覽,沒有參加課外科技小組活動。
(三)對科技常識一知半解。有些青少年甚至對一些科技常識存在誤解。
(四)科技意識淡薄。很多青少年不重視自身的科技素養,沒有增強自身科技能力的意識,急需教師加以引領。[1]
所有這些令人堪憂的狀況同我們的“科教興國”的口號和所描繪的壯麗藍圖顯得極不相稱,也極大地暴露出了我國基礎教育科技取向意識的缺乏,表明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必須加強科技取向。
二、具體應對措施
基礎教育科技取向的加強關鍵在于學校。學校必須認識到重視基礎教育的科技取向的重要性,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觀念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將加強基礎教育科技取向這一工作落實到每個環節,落到實處,提高青年學生的科學素養。其中科學素養包括科學興趣、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四個核心要素。
(一)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
根據唯物主義理論,物質決定意識,同時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因此青年學生只有先具備了一定的科技意識才能正確運用科學技術。同時,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引導學生進入知識殿堂大門的向導,學生一旦對科學感興趣,就會孜孜不倦地學習和鉆研,就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課內學,課外也進行研究。要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首先就要使學生了解科技的強大功能。過去,正是由于我國對科學技術的功能沒有很好地估量,使得很多學生在意識里就輕視科技,更不用說對科技感興趣,這就嚴重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因而基礎教育就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當然,學校同時要重視對學生的實踐教育,通過科學實驗,完善實驗設備和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探究,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制定簡單的實驗計劃,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操作,來感受科學知識和參與科學研究帶給他們的快樂。這既可以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得到科技意識的啟蒙,培養對科技的興趣,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自然,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應態度親切,耐心細致,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切不可隨意批評學生以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及興趣。而教師引導學生從小注意觀察自然、社會也是很有必要的,學生通過自身的親自觀察看到科技帶來的發展,從而可以更加堅定熱愛科學技術的信念。
(二)注重向學生普及科學知識
當今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即以現代科技為核心,建立在知識的生產、處理、傳播和應用基礎上的經濟。[2]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主要取決于科技知識水平。而同時當今又是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科技知識迅速增殖,基礎教育并不能使學生獲得一生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學生當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在將來必定會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在一生中都要不斷地去獲取新知識、新技能以解決新問題。順應這一時代特征,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應該體現時代要求,要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讓學生學會遷移即把已經學得的知識、技能能夠遷移到新的、變化的情境中,掌握新知識,作出合理的新行為,也就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這就要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2]
(三)重視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
之前提到過的科技迅猛發展使知識更新的周期變短,這就要求學生學會學習,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在基礎教育中教師就要從權威教育向學生自我教育的方法發展。主觀能動地探索物質世界的本質規律是科學精神和生命意義的體現。權威式的教育方法容易造成學生對知識全盤地接受而形成思維定勢,影響將來對外部環境冷靜而深入的認識。因此,在基礎教育中就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創設各種教學情境,以及使學生開展小組交流,進行溝通交流來自主解決問題[3]等形式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以擴大其知識面,增加其知識量。
(四)強調科學精神的培養
隨著科技的發展,基礎教育除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意識、科學興趣,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外,還要求學生樹立一種科學精神,以全面培養青年學生的科學素養。其中,創新精神是科學精神的主要方面。因為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革命都是科學家創新思想的閃爍,創新是科技進步之本。所以,基礎教育應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得中國的科技事業將來得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處于領先地位。但是當前的中國基礎教育注重的是應試教育,只有通過嚴格的考試才能升學,這使得學生為了通過考試而將精力都放在了對課堂所學知識的背誦記憶上,這極不利于學生去主動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等科學精神的培養。因此,基礎教育就應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發展,這才能適應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需要。
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的實行,將會大大加強基礎教育的科技取向,改變我國目前青少年的科技素養現實,使得“科教興國”戰略真正得以實施,使中國的科技事業后繼有人,進而使中國的科技事業在21世紀得以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高桂林,謝曉芬.基礎教育改革應加強科技取向[D].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
[2]徐瓊霞.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科技取向[D].基礎教育研究,2003.
[3]李雪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科學學習方法[EB/OL].
教育科技論文范文篇二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初探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的開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素質教育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它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目的出發,以全面培養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以及健康的身體為宗旨。
一、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現狀及原因
首先,我國中小學的科技教育現狀都還遠不能與時發表展的要求相適應。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少中小學學校中“應試教育”的影響還比較普遍,科技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絕大多數學校開展所謂的科技活動,仍然是只重復講解陳舊的原始的圖表。學校忽視或者不重視科技教育,造成了許多學生也忽視自然科學的學習,對重要科學技術問題和科學技術發展毫不關心。
其次,我國民眾的科技素養普遍不高,整個社會缺乏科技教育的環境和氛圍,對中小學科技教育影響很大。中國科協最近進行的一次民眾科技素養現狀調查結果令人震驚,相當多的社會人士對一般的科學技術常識缺乏準確的了解和理解,對一些很簡單的科學命題也無法作出正確判斷。至于當前最新的生物、電子天文等方面的科技知識,了解的人更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社會大環境必然嚴重制約中小學科技教育的廣泛開展和深入。
另外,有不少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認為小學生只要學好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主科”就行,別的活動是多余的,甚至會拉“主科”的后腿。他們不支持孩子參加科技活動,限制孩子在課外閱讀科普書籍,不關心孩子科學觀念和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甚至對科技教育產生淡漠和抵制。
二、基地與設備是開展科技教育活動的基本保證
目前,各學校的科技活動基地和設備有的過于簡陋,一些設備只能滿足課堂教學的開展;有的學校甚至沒有設備,限制了科技活動的快速發展,使之滯留在較低的水平。學校應在校園內采取措施開設科技園,其中應有科技制作室、生物園、實驗室、成果展覽室;建立科技活動基地,為科技活動課程計劃的落實提供了可靠保證,讓學生在生態文明中陶冶情操,在科技實踐中學習科技知識,激發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三、學校是開展科技教育活動的先決條件
各中小學領導應當端正教育思想,充分認識科技活動課程的地位和作用,把開設科技活動課程與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聯系起來。在加快、加大對現代教育設備建設投入的同時,更需要注意加大對學校科技活動經費的投入,把科技活動軟硬件建設列為現代教育設備建設的重要項目。建設完善的科技教育的保障機制,確保科技活動在活動課程中的重要地位,保證科學素質的培養落到教育對象的實處。
把科技活動列入課程,作為學校課程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納入學校教育的整體改革,這是調整課程結構的切實措施。學校應根據課程改革方案的規定,建立由校長、教導主任、科技輔導員組成的科技教育領導小組,進行統一領導、分層管理。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應認真制訂科技活動計劃,對活動的設計、組織和操作做出科學合理的安排,制訂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加強對科技活動相關工作的協調和指導。
活動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如果活動課程脫離了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活動課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教師要精心挑選活動內容,要注意選擇新奇的教學內容,采用學生喜歡的形式。比如,當代軍事、生物標本制作、“十萬個為什么”知識競賽、環保演講征文比賽、組織學生進行環保宣傳、環境考察、參觀農田等,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科技知識。
四、培訓學校科技輔導員是開展科技教育活動必不可少的
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科技教育師資隊伍、一支具有高度事業心、思想端正,并且具有專業特長的教師隊伍,是開展科技活動的關鍵。首先,擔任科技活動課程的教師應當開展積極的社會調查,了解社會對未來人才的要求;還要了解學生能力現狀,明確培養目標,把現實與需要擺在面前進行分析,從而增強教師參加科技活動課程研究的自覺性。其次,教師要明確自身職責,切不可胡混過關。教師在每學期初制訂本活動組活動計劃;每次活動必須寫好活動方案,備好教具、學具,并認真組織實施,活動結束后寫出活動小結。另外,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一樣,必須有嚴格規定的科學知識范圍,體現知識的邏輯結構和明確的訓練標準。這樣才能做到活動內容有序有度,教學有章可循,有本可依。所以,教師應當自覺學習關于活動課程的理論,學習外地開展科技活動成功的經驗,學校也可以請專家作活動課程建設與輔導的講座,為實際操作作理論準備。
五、在開展科技教育活動中,應以學生為主體
在青少年的科技活動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必須讓學生自己選題,自己制作,自己撰寫小論文,而不應該以輔導員為主體,因這些活動是要學生參加的,而不是要輔導員參加的,創新能力離不開創新性主體教育活動,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科技活動中,要求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然后選準題目,而不是由輔導員限定選題范圍,引導學生去選題,更不能由輔導員選定題后,由學生完成。學生選準題目后,應該讓他們親手制作,以便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制作過程中,如遇到困難,輔導員應該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而不是由輔導員單獨解決問題,更不能代替學生制作作品。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努力尋求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結合點與聯系點,堅持讓學生自己動手,實地操作,親自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激發興趣,培養動手操作能力。活動中,教師要注意捕捉學生創造的火花,及時加以引導,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科技活動是手段,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是宗旨。
參考文獻:
周檳.青少年生物科技教育活動初探[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19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