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8月15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現如今,計算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和學習中的一部分,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計算機的應用技術已經逐漸的深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也都會用到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本文是一篇國家級論文發表刊物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改革分析。
摘要: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就業率較低,但是社會上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的需求又很大。這種供需特殊矛盾表面上看是高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對計算機所掌握的知識不能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高職院校計算機課程建設滯后于計算機產業的發展。因此,高職院校的計算機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高職院校,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
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已經成為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率比較低的幾個專業其中的一員,但社會上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的需求還是很大。通過走訪市場發現,這種畢業生充裕但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的現象是因為高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對計算機所掌握的知識不能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所以高職院校現在的計算機教學應該逐漸的朝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加注重實用性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高職院校的計算機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將來的教學主要目標需要把重點放在對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從實際出發的兩個主要的方面來培養學生。讓學生能夠通過在高職院校中的學習以及實踐的過程,完成學習任務來體現學生本身計算機能力方面的提升,并且在需要此類型人才的計算機職業技能水平方面達到令用人單位滿意的效果。這也是整個教育行業對學生所需要達到的水平和任務完成的一種體現。這不僅為高職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以后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同時也對教學提出了更高一層的要求。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學既要適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又需要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更是要考慮到現在高職學生的特點。計算機教學改革需要改變以往“全方位”的教學模式,逐漸以“定向培養,專業培養”為最終目的。需要建立“書本知識為輔,實踐教學為主,重點突出”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的目的、開課計劃、課程設置等諸多方面實施改革。
一、課程體系
高職教育與學科教育是不相同的教育,高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出應用類型人才,這種人才需要具有專業知識,更需要具有實戰技能。這才得以在其從事服務,生產技術管理第一線工作等具體崗位時,能將其所學發揮到極致。高職學生從學校畢業之后,大多數都是在所從事崗位的第一線負責具體工作,因此,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教學更加應該抓住市場經濟比較突出的方面進行實戰教學以及定向的專業教學,使得培養的高職學生更加符合市場需求。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能力,也可以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率,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和社會需求。高職教育課程是指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和培訓機構為實現特定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和訓練內容及其安排的總和[1]。現在來看我們所開設的高職學生課程體系,往往是本科院校計算機課程體系的精簡版本,學科化非常明顯。在這種環境下培養出的計算機專業高職學生專業技術不夠熟練,實戰經驗嚴重不足,從而導致用人單位還需要針對市場需求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學生再次定向培養,不能達到用人單位所說的一步到位的招聘需求。高職院校的計算機科學技術課程體系,不應該是參照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進行簡單的復刻、刪減或增加。應該是順應市場經濟的變化,以用人單位的需求為參照,以就業為向導,適應社會對計算機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來建立。對于課程體系的改革,可以大膽的進行創新,譬如可以邀請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的行業專家、學者、用人單位一同來進行課程體系的建設。這樣既保證了學生所學課程的新穎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解決了所學無所用,和用人單位急需專業計算機技術從業人員的需求。
二、教學環節
高職教育當中的傳統教育方式是以黑板式的授課方式為主,上機實戰的教育方式為輔。隨著現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深遠,這種老式的傳統授課方式已經逐漸被淘汰,創新改革迫在眉睫。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以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的的高等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在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支撐作用[2]。新的教學方式應以技能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為主,書本知識為輔的教學方式進行。對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和課程結構以及應用能力應以培養“一技之長”為主要目的,要做到的不是大面積撒網式的多開課程,多學課程這種教學方式,而是要有針對性的注重一種技能的專業性培養需求。一定要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開設有特點的專業課程。雖然每一名教師的授課方式都不盡相同,多樣化的可能性極大,但是在我們實際教學過程中,都會發現學生最缺少的就是學習興趣。一旦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通過一段時間和學生反復溝通發現,每個學生在與我溝通的過程中幾乎都會有二個共性。其一,大家都認為授課教師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比較枯燥乏味,照本宣科,使得學生們在聽課過程中喪失學習樂趣。其二,就我們學院所開設的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來講,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講解已經淘汰的知識,含金量并不高,譬如操作系統,鍵盤鼠標,多媒體設備等等一些已經過時的知識。現在計算機是一個很常見的多媒體設備,這種多媒體設備對學生們來講已經不再陌生,絕大部分學生對計算機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當中計算機對學生們來講已經不再是一種新生事物。一個不再新穎的事物對現在的學生來講已經不足令他們產生興趣,更何況教師們在課堂所講授的課本知識已經是當下不再流行,或者說已經是淘汰的產品。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光要靠教師在課堂的講授,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也就是課本上也需要仔細考量。
三、考核環節
由于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學習方式、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在學習上處于一種弱勢狀態,如果照本宣科的按照本科院校的考核方式進行考核,一定會出現大量的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甚至不合格的情況發生。這樣就更加打消了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考核方法要進行重新設計。傳統教學理念中的紙質試卷的筆試考核方式對學習計算機的學生來講,考核的內容過于死板,考核方式并沒有考慮到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特殊性。這種考核方式僅僅注重于書本上的書面知識,而計算機這種行業恰恰注重的是上機操作的實戰能力,沒有充分考慮到市場經濟環境下計算機行業的從業人員應是應用技術型人才。轉變考核方式才能體現出計算機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核心價值。考核方式可以按照綜合考評來進行,根據所學科目不同,可進行筆試與上機考試按照不同分數比例計算最終分數。例如:計算機故障診斷、網頁制作、PHOTOSHOP等等學科,上機實踐分數可占試卷總分數的70%,而筆試部分占試卷總分數20%,考勤占試卷總分數的10%。而計算機操作系統、計算機基礎、計算機導論等基礎課程,可以把筆試部分的分數相應提高。但絕不能簡單固化的一貫認為考試就一定要以書面卷面的紙質答題方式來衡量學生掌握的計算機知識是否達到合格的標準。
四、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的建設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是否能夠培養出順應時代潮流的專業技術型人才,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在高職計算機教育當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社會職業有一條鐵的規律,即只有專業化才有社會地位,才能受到社會的尊重[3]。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主要是應用技術型人才,所以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是“專“,而不是“廣”。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要具有定向技能知識培訓的素養,只有授課教師具備定向技能知識培訓的素養,才能夠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為目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授課方式來為學生授業解惑。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率,解決社會對職業計算機從業人員有大量需求的問題,高職院校應先從師資力量抓起。一定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學習、研究、調研、聘請行業內知名教師做公開講座等等一系列有可能提高高職教師自身行業水平的活動。為了提高任課教師的職業水平,應該加強專職教師的實戰操作能力,從企業當中聘請一些從事計算機行業的資深人員為專職教師進行專科培訓,讓教師的理論付諸于實踐,在實戰中不斷地提高自己在教學方向的能力。一定要在計算機的軟件、硬件、網絡安全、多媒體等多方面培養出一批骨干力量,一批學科帶頭人,讓涉及計算機的每一門學科的學科帶頭人都能夠做到專人、專攻、專研、專強。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教育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育出高素質的,奮戰在專業技術人員崗位第一線的技術工種,況且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在,這種專業素質性人才缺口極大,抓住市場需求把高職教育中的計算機專業進行大膽改革,加快整個行業的變革對高職計算機專業的發展和高職學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今天的高等職業教育已近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作用和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對加快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4]。只有我們大膽的邁開步伐,在改革當中不斷地摸索前行,不斷總結高職計算機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才能結出豐厚的果實,高職計算機教育才能為國家培養出真正的高標準、嚴要求、具有創新精神的計算機行業人才。
國家級教育期刊推薦《廣東教育》為廣東省教育廳的宣傳喉舌,著重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傳播前沿理念,關注熱門話題、薈萃鮮活經驗,貼近教育生活。是廣東省唯一的基礎教育宣傳刊物,是廣大中小學教師之必讀的教育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