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4月11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 要: “新零售”概念一經提出,就引起軒然大波,隨著電商紅利的逐漸見底,線上和線下已不再是相互獨立的兩條渠道,線上線下相互融合是不可逆的趨勢。服裝制造業在我國有 3 萬億的市場規模,位于消費品行業前三,且服裝制造業的供應鏈具有時尚性強、品類多、變化快、季節性強等特點,文章總結了在新零售環境下我國服裝制造業供應鏈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對應的優化機制。
關鍵詞: 新零售;服裝制造業;供應鏈優化;全渠道
引 言
2016 年 10 月的阿里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首次提出新零售的概念,隨即 2016 年 11 月 11 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確定了推動我國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首先,當今中國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消費人群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市場需求逐步穩定,新中產階級快速崛起,他們的消費需求升級倒逼零售業全面轉型。其次,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有著極強消費實力的 80/90/00 后作為新興消費群體,有著更強的購買欲望、對產品品質要求更高,此外他們還更加注重個性化和定制化。
再者,由于互聯網終端產品的全范圍普及,線上用戶增速逐漸變緩,獲取新客戶的成本劇增,這表明電子商務的流量紅利已經日漸見底,反觀線下實體店的邊際獲客成本近幾年并未有大的起伏,且收獲了大批用戶的忠誠度,相比線下實體店在為顧客提供商品或服務的同時所擁有的可視、可聽、可觸、可感、可用等直觀屬性,線上電商自始至終都未找到能夠還原真實購物場景和高質量購物體驗的現實路徑。
在國家政策、消費升級的驅動下以及線上發展遭遇瓶頸的壓力下,線上、線下購物方式的平行模式將被顛覆,全渠道的相互融合才是正解。關于服裝制造業供應鏈的研究有很多:單丹微等[1]基于企劃延遲策略和部分延遲策略,提出循環備料模式、調整首單生產比例、補貨比例等延遲策略建議,為其他服裝企業提供借鑒。
金鵬等[2]通過對現有可追溯系統進行分析,并以服裝公司 A 為例,對其供應鏈環節進行剖析分解,通過區塊鏈技術結合其他算法,實現對服裝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據錄入,保證服裝產品的可溯源性與防偽性。鄭飛和湯兵勇[3]針對服裝供應鏈現存的問題,提出了在“互聯網+”時代采用“O2O”模式重塑服裝供應鏈、建立服裝制造企業供應鏈戰略聯盟、采用智能物流模式等解決方案,為服裝供應鏈的優化提供了解決思路 。
張雷[4]建立了基于天貓預售模式的雙渠道時尚服裝供應鏈網絡優化模型,并通過算例仿真得出最優解,為服裝企業轉變經營模式,提高服裝供應鏈整體效益和效率提供了理論借鑒。趙萌[5]以 H 服裝公司為例進行分析,建立了基于供應商選擇的評價指標體系和基于客戶關系的供應鏈優化模型,最后提出供應商應該具有自主開發、設計能力及良好的市場敏捷性和對流行信息的快速反應能力。
現有研究對服裝制造業供應鏈的優化提供了很多可借鑒的理論,但結合新零售環境來分析服裝制造業供應鏈的研究寥寥無幾。服裝制造業的供應鏈具備品類多、變化快、季節性強等特點,以及要面臨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多維性的需求,這與當下新零售的要求十分契合,因此本文結合新零售環境對服裝制造業的供應鏈進行優化研究,一方面可以豐富服裝制造業供應鏈優化的理論體系,同時為制造業其他行業的供應鏈發展提供了參考。
1 新零售和新零售供應鏈
1.1 新零售的內涵
關于新零售的內涵,有很多學者探討過:張建軍和趙啟蘭[6]認為新零售是一種以消費者綜合體驗為中心的人、貨、場的重構,它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等高新技術為基礎,以線上線下全渠道融合為工具來實現。
王福、王科唯[7]對新零售的概念進行了細化:所謂“新零售”,是零售企業以終端用戶的消費期望為依據,利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工具,以互聯網為依托,將場景要素植入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中,從而對業態結構和商業生態圈進行重塑,并將線上下單與線下服務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新零售”的本質是由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等多維度元素融合而成,是不同元素參數化的效用體現[7],大數據賦能、人工智能的運用、消費結構的升級以及商業情景的構建均會幫助企業減少成本、提升消費者體驗、提高服務效率[8]。
1.2 新零售的特征
1.2.1 以“心”為本掌握消費者需求動向,預測消費者消費期望,才能掌握獲利密碼。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升級和智能終端的全范圍普及,消費者在終端留下的每一處足跡都預示著其內心想法,利用大數據技術將這些足跡串起來,形成一條較為完整的鏈條,對用戶精準畫像,提前預知期望,無限逼近其內心需求,以此為導向進行產品的研發設計,圍繞消費者需求,重構“人貨場”,最終實現“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
1.2.2 “數字化、智能化”貫穿始終如今,零售革命的最終目標就是“萬物皆在線”,通過 IT 系統將消費者的各種行為和各種消費場景都搬到線上去,然后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具體包括顧客數字化、商品數字化、營銷數字化、交易數字化等,在所有數字化中,顧客數字化是基礎和前提。數字化與智能化相伴相生,大數據時代,萬物可智能。線下實體門店也要順應時代趨勢,進行數字化改造,將線上的大數據分析結果應用到實際零售場景中,從而進一步豐富零售數據的多維性。依托完善的互聯網、物聯網基礎,應用智能貨架與智能硬件 (POS、觸屏、3D 試衣鏡等) 延展店鋪時空,構建豐富多樣的全新零售場景,大幅提升顧客的互動體驗和購物效率。
1.2.3 全渠道,全場景多渠道深度融合
形成“全渠道”,線上與線下的邊界逐漸被打破,界限逐漸模糊,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和消費習慣,在任意時間任何地點出現在線下直營門店、加盟門店,以及線上各大電商平臺、微信商城、網紅直播頻道等各種零售渠道來完成自己的購物。此外,全場景將零售的觸角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大到生活超市、超級市場,小到自助販售機、社區便利店、配送服務點等,可以消除地域限制,降低交易的時間成本,豐富用戶體驗。
1.3 傳統零售供應鏈與新零售供應鏈的區別
傳統零售供應鏈,以原材料的采購作為前端,需要經過供應商、生產商、渠道商、零售商等多層中間環節才能將商品或服務送至消費者手中,整體呈現簡單的鏈式結構。由于中間環節過多,信息流從消費者向原始供應商傳遞時,無法有效實現信息共享,容易產生“牛鞭效應”。另外,商品從零售商流向消費者時,只能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渠道,且線上線下渠道之間相互平行,無法相互轉換,使顧客的購物體驗大打折扣,購物效率也不高。新零售供應鏈以消費者為中心,重構人貨場要素,打破了線上線下渠道的界限,但不是簡單的融合,而是形成了全渠道、全場景的供應網絡。
新零售下,消費者可以在線上平臺瀏覽商品,平臺會根據消費者的數據進行分析,預測其需求并精準推薦符合需求的產品,提高購買效率,也可以在線上下單,在線下最近的門店實際體驗,彌補線上購物體驗真實感不足的缺陷。在這里,消費者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對產品直接進行設計,實現個性化、定制化,與此同時供應商生產商可以按需所供、按需生產,避免了庫存積壓的問題,相比傳統供應鏈的以產定銷,這種方法可以既可以有效減少資源浪費,又能獲得消費者的滿意,是兩全其美之舉。
對比之下,傳統零售供應鏈看起來似乎是“專業人做專業事”——由專業的設計師對產品進行研發設計;由專業的供應鏈管理公司主導供應鏈,然而由于不同群體的介入會導致整個供應鏈的中間環節盲目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居高不下的成本和事倍功半的效率。新零售供應鏈強調以消費者為中心,消費者不僅可以參與產品研發設計,還可以參與供應鏈管理環節,這看起來似乎會讓整個管理過程不可控,其實不然。供應鏈的最終端本就是消費者,生產產品就是為了讓消費者買單,與消費者近距離接觸,讓他們參與產品設計,不僅能提升成就感,更是對提升生產效率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對產品的滿意度也得到了保障。
2 新零售環境下服裝制造業供應鏈存在的問題
隨著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衣服不僅僅是簡單的“遮羞布”,從遠古時代的草葉獸皮到唐裝漢服,再到如今各式各樣、各種品牌的服飾,衣服從最基本的保護身體、應對氣候變化的功能進化為裝飾功能,現在的衣服更是身份的象征。
如今,新零售環境下,消費者的要求更加“嚴格”,不再像以前只是單純追求便宜或者性價比,更是對衣服的質量、舒適度、個性化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要求,他們希望自己的衣服是獨一無二的,要求風格鮮明,注重自我感受,所以一定程度上衣服要能體現出自己的態度和個性。因此傳統服裝供應鏈在新零售環境下存在著以下問題:
2.1 “以產定銷”無法滿足消費者多變需求
傳統服裝供應鏈采用的是“以產定銷”的模式,通過流行研發機構對目標消費群體進行碎片化的數據整理,根據最近的流行顏色和面料來確定設計方案,該方式屬于被動需求,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生產出來的流行服裝。
在被動需求下,生產出來的衣服可能價格相對便宜,但會導致同質化問題十分嚴重,出現大面積的撞衫。而新零售的初衷和準則是以消費者為中心,新時代的消費者已經變被動為主動,只有從消費者需求出發進行研發設計,才能贏得消費者青睞。另外,傳統服裝供應鏈由于中間環節繁多導致信息流過長 ,進而引發信息共享程度降低,不能及時準確地獲取消費者的需求,自然無法生產出讓消費者滿意的產品。
2.2 市場預測不準致庫存積壓嚴重
市場預測是整條供應鏈決策的基礎,如果預測不準,偏差就會沿著供應鏈向上游不斷放大。傳統服裝供應鏈的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存在品牌商、分銷商、零售商等多個中間環節,各分銷商通過增加訂單需求來避免缺貨情況的發生,這樣逐級下來,制造商實際制造的衣服數量遠遠高于實際需求數量,因此造成大量庫存積壓。此外,傳統服裝供應鏈的這種運行模式無法應對流行趨勢及市場的多變性,某些商品因“品牌效應”,會造成庫存在企業、分銷商、加盟商之間流動,但無論商品如何流動,只要最終沒有流向消費者,庫存問題就一直存在。
2.3 供應鏈各環節缺乏信息共享傳統服裝
供應鏈上的各節點企業合作意識淡薄、缺乏信任,不愿與相鄰企業分享自己得到的信息和利益,甚至想把風險轉移到供應鏈上的其他企業。這種做法使得信息流冗長閉塞,無法及時、準確地將信息進行傳遞。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服裝制造業的供應鏈管理存在規范機制上的漏洞,以及信息技術應用的缺失。
應用信息技術有利于節點企業的信息共享,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時效性,進而實現節點企業的透明化、同步化運作。但當前我國服裝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不高,相關企業對信息技術的投資也不到位,因此推行信息技術道阻且長。
3 新零售環境下服裝制造業供應鏈的優化機制
新零售環境下消費者需求多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服裝供應鏈的優化必然要搭乘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的順風車,借助科技之力,做到以消費者為中心,整個供應鏈環節可視化、全鏈路可追蹤。針對上文在新零售環境下服裝制造業供應鏈存在的問題,本章節提出服裝制造業供應鏈的優化機制 ,具體如下:
3.1 以消費者為中心,輔以數字技術
為了更好地了解消費者需求,服裝制造業相關企業應借助數字技術將線上、線下消費者的消費數據碎片有機重組,利用大數據平臺進行數據的分析整合,挖掘出在不同場景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消費偏好和消費習慣,以此推斷消費期望,推出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產品。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對消費者信息及數據進行數字化管理,以此為基礎建立完善的信息交互系統,這樣可以有效掌握消費者需求的實時變化、預測未來消費趨勢,從而對產品的研發設計進行及時的調整,實現精準預測。
3.2 供應鏈各環節共享信息,按需生產打破傳統服裝
供應鏈“以產定銷”的定式,對供應鏈的信息流進行數字化升級,服裝鏈條上的核心企業應幫助中小型關聯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建立統一的信息標準,采用 RFID、條形碼等識別技術,最終實現信息共享平臺的構建。
增加信息共享內容,加深信息共享程度,打破供應鏈逐級傳遞信息的模式,共享實時需求信息、需求統計信息 ,使供應鏈的各方主體能及時獲取相關庫存信息、生產信息、折扣信息、市場信息等,進而根據消費者需求,按需生產,同時以互聯網為基礎,運用信息技術對產品存量進行智能化管理,解決庫存積壓問題。
3.3 全渠道銷售,全面提升購物體驗
服裝企業在線下開設實體門店的同時,也會入駐天貓、唯品會、拼多多等線上平臺,或者開發自有 APP 以及微信小程序。在新零售環境下,線上線下不分彼此,消費者可以在線上瀏覽商品信息,直接下單,選擇快遞送達;也可在線上下單,然后在門店試穿,體驗線下服務,然后自行提貨。在線下門店,消費者通過掃描服裝吊牌上的條碼即可獲知該款衣服的價格、尺碼、色號、庫存余量、生產過程、原料來源等信息,讓消費者買的更放心,實體門店還有智能搭配機器人幫助顧客進行搭配,提高了趣味性。
在實體店購物結束后,消費者還可以在線上對店員的服務進行評價或提出意見,幫助門店更好的發展。此外,全渠道銷售的顯著特點是“店倉一體化”,傳統的門店倉庫,只準備用于本店以及附近門店的銷售商品,而新零售背景下的門店倉庫,不僅可以用于線下銷售,也可緩解線上發貨的壓力,即“線上下單、線下門店發貨”,提高發貨效率,全面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4 結 論
在新零售背景下,以往的供應鏈模式已然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線上線下并非兩條獨立運營的渠道,隨著時代的發展線上線下的邊界已模糊不清,簡單地依賴線上渠道或者只依賴線下渠道都不是明智的選擇。服裝企業應充分了解新零售的特征,進而利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對自身供應鏈進行整合,除去不必要的環節;以消費者為中心,時刻關注消費者動向;供應鏈各環節積極共享信息,實時更新消費者需求;打通全渠道銷售,全面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
參考文獻:
[1] 單丹微,陳煒,楊以雄. 延遲策略在服裝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J]. 紡織學報,2016,37(4):153-159.
[2] 金鵬,薛哲彬,江潤恬,等.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服裝可追溯系統設計與實現[J]. 絲綢,2021,58(5):62-69
[3] 鄭飛,湯兵勇. 基于“互聯網+”的服裝企業供應鏈優化分析[J]. 毛紡科技,2019,47(10):55-59.
[4] 張雷. 預售模式下時尚服裝雙渠道供應鏈優化模型[J]. 紡織學報,2016,37(5):160-166.
[5] 趙萌. 基于客戶關系的服裝業供應鏈優化研究[J]. 統計與決策,2013(11):76-78.
[6] 張建軍,趙啟蘭. 面向新零售的全渠道供應鏈整合與優化——基于服務主導邏輯視角[J]. 當代經濟管理,2019,41(4):23-29.
[7] 王福,王科唯. “新零售”供應鏈場景化價值逆向重構[J]. 中國流通經濟,2020,34(2):27-35.
[8] 賴紅波. 數字技術賦能與“新零售”的創新機理——以阿里犀牛和拼多多為例[J]. 中國流通經濟,2020,34(12):11-19.
作者:高珊薇,李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