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0月18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春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節日。春節文化源遠流長,歷經漫長的發展過程,春節被賦予了辭舊迎新、合家團圓的文化內涵。共同的道德情感、民族大聯歡意識、強烈的民族向心力集中反映了中華兒女一致的文化心理和審美認知。春節承載著民族情感與民族精神,是維系國家統一與各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樹立和突出春節文化符號,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辭舊迎新;闔家團圓;普天同慶;民族向心力;共同體意識
一、春節的節日內容
我國舉國同慶,各民族共同擁有的春節叫作“年”。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年”寫作“季”,代表果實成熟、谷物豐收。“年”起源于原始公社時期的“臘祭”活動,“臘祭”是農耕時代舉行的一種祭祀儀式。先民在結束了一年的農業生產活動后,于農歷臘月用收獲的糧食做成食品、釀成新酒來祭祀祖先和神靈,以總結過去一年的收成,祈禱來年再獲豐收。在周、秦時期,每到年末歲尾,宮中會舉行“大儺”儀式,稱之為“逐疫”或“逐除”,主要是以擊鼓的方式驅逐作祟之鬼。
春節主要習俗有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守歲、贈壓歲錢等。這些習俗活動豐富多彩,共同構成了絢麗多姿的春節節日文化。貼門神。每逢新年來臨之際,人們總會在門戶上貼一副門神。門神類似于畫,上面畫著幫人類看守門戶的神祗,人們用門神來驅鬼避邪,保佑家室平安無虞。據記載,我國最古老的門神是神荼、郁壘二神祗。
傳統文化論文范例: 傳統節日文化融入生活的嘗試
《山海經》有神荼、郁壘在度朔山的大槐樹下以葦索捉鬼喂虎,以及黃帝在門戶上畫二神以驅邪避鬼的記載。另《山海經》還有黃帝“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1]之說,民間把桃木視作“鬼怖木”,桃木被人們用來驅鬼避邪應源于此。
桃符早在秦漢之前就已出現,當時每逢過年之際,百姓或用桃木削成神荼、郁壘之形立于門戶,或在桃板畫上二神形象,或是刻上二神之名,懸于自家門戶以達到驅除鬼魅之目的,這種上面畫有二神形象或寫有二神名字的桃木板被稱為“桃符”。后來,隨著造紙術的發明,就有了紙質版門神畫。漢代較為常見的門神主要有神荼、郁壘與荊軻等。河南、山東等地出土有刻著神荼、郁壘二神的畫像磚。據《漢書·廣川惠王傳》記載:“其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袴長劍。”
成慶即荊軻,身佩長劍勇猛無比。到南北朝時期,門神形象仍主要以神荼、郁壘為主。《搜神記·佚文》記載:“(茶與、郁壘)主統領簡擇萬鬼。鬼有妄禍人者,則縛以葦索,執以飴虎。于是黃帝作禮謳之;立桃人于門戶,畫茶與、郁壘與虎以象之。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于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眼,以祛不祥。”[2]南朝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也曰:“歲旦繪二神,披甲持鉞,貼于戶之左右,謂之門神。”[3]到了唐時,秦瓊、尉遲恭作為門神形象開始進入民間。相傳,唐太宗為鬼祟所擾,寢食難安。
秦叔寶與尉遲恭身著戎裝,站立在門旁站崗守衛,太宗晚上才得以安寧。太宗體恤二人的辛苦,覺得二人通宵達旦站著守門實屬不易,于是命令畫工圖二人之像并貼在門上,鬼魅從此銷聲匿跡不再作祟擾人。后人紛紛效仿,每逢新舊一年交換之際,百姓把秦瓊、尉遲恭像懸于左右之門,以鎮邪驅魅、祈求明年吉利平安。宋人效仿唐人,門神形象仍主要以秦瓊、尉遲恭二武將為主。
到了明代,出現了大量文官門神與賜福門神,表達出百姓祈求富貴功名、延年益壽、吉祥如意之美好祈愿,門神在驅鬼避邪功能之外多了祈福喜慶的意味。貼春聯。與貼門神一樣,貼春聯是春節活動的重要內容,為春節增添了節日的歡娛。春聯即春帖,是由桃符演化而成,后來逐漸趨于豐富完善。桃符是寫有或刻有字跡或圖形的桃木板,被古人懸掛在門上以達到驅邪避魅之目的。我國第一副春聯出于五代后蜀國君孟昶之手。據《宋史》第二百三十八世家二載:“(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公元965年(宋干德三年)除夕,孟昶在桃木板上寫下“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之語,并將之懸掛于宮掖之門,孟昶在桃木板上所題之句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這看似簡單的兩句話不僅使桃符的內容與形式發生了改變,而且還極大地拓展了桃符的內涵,使桃符在驅鬼避邪之外增加了吉祥喜慶、祈福祝愿之內容,促進了桃符向對聯的轉變進程。到了宋代,從王安石在《元日》詩中所寫“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4]詩句來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成為當時一種極為常見的現象。每到除夕歲首,百姓家家戶戶掛桃符以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到了明代,“桃符”改稱為“春聯”,春聯逐漸從桃符中分離出來,書寫春聯的桃木板逐漸被象征著吉祥喜慶的紅紙所取代,“桃符”所承擔的驅鬼避邪的神圣使命讓位給門神,而春聯則成為人們用來表達辭舊迎新,祈求喜慶吉祥的形式符號。在明代,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下,“春聯”逐漸在民間普及盛行起來。《簪云樓雜說》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孝陵昉也。
帝都金陵,于除夕前忽得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帝親微行出觀,以為笑樂。”[5]據說朱元璋成為大明天子不久,在一個除夕曾頒布御旨,要求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迎接新春的到來。次日,朱元璋微服出巡暗中察看百姓的執行情況。當他發現一閹豬戶主因不會寫字又未找到人寫而未貼春聯時,他根據戶主的職位親自為這戶人家寫下“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由于朱元璋身體力行地大力倡導,加之廣大群眾對春聯的喜愛并大肆地推廣傳播,春聯的流傳更加廣泛,走進了千家萬戶并成為重要的年俗之一。
貼年畫。每逢新春佳節,我國家家戶戶都會買些色彩鮮麗、寓意美好的年畫貼在室內或門上。年畫與門神有著不解之緣,它源出于“門神”,因此又名“門神畫”“門畫”。我國年畫歷史悠久,在宋代已經有年畫記載,南宋時期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是我國目前所見的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民間對年畫的稱謂多種多樣,歷朝歷代各有不同:如在宋代,年畫被稱作為“紙畫”,明代叫“畫貼”,清人最初稱之為“畫片”,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才正式有了“年畫”之稱。
文人李光庭在道光末年所著的《鄉言解頤》中寫道:“掃舍之后,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6],“年畫”的稱謂自此定型。放鞭炮。放鞭炮也是春節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動儀式。提起春節,人們總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燃放煙花爆竹這一現象。我國春節燃爆竹有著悠久的歷史,《荊楚歲時記》有正月初一“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3]的記載。春節放爆竹是為了驅逐山臊惡鬼,其中寄寓驅邪納祥、辭舊迎新之意。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爆竹其實是天然的竹子。竹子生長在我國南方,所以燃放爆竹的習俗首先在南方興起后流傳到全國各地。在點燃竹子后,竹節里面的空氣因受熱而迅速膨脹最終導致竹子爆裂并發生巨大的響聲,由此有了爆竹的稱謂。
《詩經·小雅·庭燎》中有“庭燎之光”“庭燎晰晰”之記載。“庭燎”指的是在點燃竹竿后,因竹節里空氣急速膨脹導致竹管爆裂,而發出的爆裂聲響。大約在唐代,出現了用火藥制作的爆竹,人們在竹節里面裝上火藥并點燃,伴隨著一聲巨響竹子被“蹦”上高空百十丈,為節日帶來了無窮的歡樂。宋代時,爆竹再次發生了改良,裝火藥的竹節逐漸被紙卷所取代,現在通用的鞭炮橫空出世。我國民間流傳有“開門爆竹”之習俗,也就是在新年的鐘聲敲響之后,出門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燃放煙花爆竹,在鞭炮齊鳴中辭別舊歲、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現今,因保護環境的需要,各地施行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政策,以保護人們生活的環境質量。電子鞭炮因具有節能環保、無污染、可重復使用等優點而成為了傳統火藥鞭炮的理想替代品。守歲。一年的最后一天稱作“歲除”,那天晚上是除夕,又叫大年夜。大年夜被認為是一年之中陰氣最旺、陽氣最衰的一晚,所以在這晚要舉行各種各樣的驅邪活動。除夕夜有守歲的習俗,所謂守歲,也即人們在除夕這晚通宵達旦、徹夜不寐,以待天明。據史料記載,這個習俗始于晉代,西晉周處在《風土記》中記載:“蜀之風俗……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唐代孟浩然有“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那得夢魂來”(《歲除夜有懷》)之句。舊時,守歲也被稱作“照虛耗”,人們通宵守夜時用油燈照明,以喻將百鬼邪祟照跑驅逐之意。
除夕“守歲”的習俗延續至今,每逢在此告別舊歲、迎來新歲的夜晚,人們總會歡聚一堂圍坐守歲,通宵熬夜以迎接新一年的到來。贈壓歲錢。壓歲錢古稱“壓祟錢”“押歲錢”“壓勝錢”等,壓歲錢由來已久,祟與歲同音,“壓歲”有“壓祟”之意。有關壓歲錢的來源,民間流傳有這樣一種說法。舊時在每年的大年三十,總會有“妖祟”之物出沒來人間禍害小孩,據說銅錢可以鎮祟避邪,于是人們就用紅紙將銅錢包住并置于孩子睡覺的枕頭底下,稱作壓祟。
舊時壓歲錢旨在驅鬼鎮邪,佑護孩童平安地度過年歲。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7]這時的壓歲錢仍是帶有方孔的銅錢,并主要以紅繩穿連銅錢編織成串的形式存在。隨著時間的流逝,尤其是在紙幣問世以后,銅質壓歲錢逐漸在歷史的潮流中湮沒無聞,而今流行于世的,主要是以紅紙包封紙幣,代表著吉祥平安的紙質壓歲錢。
春節位于年末歲首,是一年中最為喜慶、最為隆重的節日。我國大部分地方過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三開始至正月十五結束。在這個時間范圍內,春節包含其他一系列的儀式活動,包括臘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王爺上天、年三十掛燈籠、一家人吃團圓飯、給長輩拜年、給晚輩壓歲錢、走親戚訪朋友、十五鬧元宵猜燈謎,等等。過年期間,全國人民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舉行各種活動以歡天喜地地慶祝新年,在滲透著濃郁年味的同時也體現出春節年俗文化的多姿多彩。
二、春節的文化表征
古往今來,春節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記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和文化積淀中,它被賦予了辭舊迎新、闔家團圓之豐富文化內涵。首先,春節辭舊迎新的文化意味分外突出。我國春節起源于殷商時期年末歲首的祭祀活動,歷經幾千年歷史長河的淘洗,盡管春節習俗幾經變遷,人們過春節的方式也不斷發生著變化,但自古而今,春節辭舊迎新的文化意味卻越發凸顯。在古時,由于生產力不發達,科學水平的落后,人們受知識與能力的限制,無法對自然現象予以科學合理的解釋,產生了很多迷信思想。春節的辭舊意味主要體現在避鬼驅邪、祓除不祥方面,浸染著濃郁的迷信色彩。比如周秦時期年末在宮中舉行的“大儺”儀式,主要以擊鼓的方式驅逐作祟之鬼,“辭舊”意味十分明顯。“門神”起源于桃符,古人認為桃木是鬼怖木,具有驅鬼避邪的作用。
因此在年末歲首,人們就會在桃木板上畫神荼、郁壘二神以防止鬼物妖魅進門。盡管“門神”形象歷代各有不同,由最初的茶荼、郁壘形象到勇武的荊軻、秦叔寶、尉遲恭等等,卻皆是人們驅鬼避邪、祓除不祥心理的映射。另外,諸如放鞭炮是為了避山臊惡鬼,“守歲”時要舉行各種驅邪儀式以逐除各種鬼魅妖祟之物,凡此等等,皆體現出濃郁的祓除不祥的思想。而今,由于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時民間過年的驅趕鬼魅、祓除不祥逐漸由代表著喜慶吉利的“辭舊迎新”所取代。
如春聯、鞭炮、爆竹、壓歲錢等在舊時旨在鎮祟避邪,浸染著濃郁的封建迷信思想,而今卻成為喜慶吉利、迎福納祥的文化符號,傳遞著節日的喜慶與歡愉。人們過春節的主要目的不再是為了除魔避邪,或是克服恐懼心理而是為了追求節日帶給人的精神愉悅與幸福感受,這是春節文化具有大眾性、娛樂性的重要體現。
總之,隨著歷史的發展,春節由祓除不祥之迷信思想嬗變為喜慶歡樂的辭舊迎新,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現代人追求精神享受、祈福祝愿之娛樂心理。其次,春節代表著幸福團圓。春節是相聚歡宴、普天同慶的時刻,是中國人一年中最為期待的日子,它代表著團圓、幸福和溫馨,團圓是春節最大的主題。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原來我想衣錦把鄉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家里總有年夜飯。”中國人自古以來都重視相聚團圓,為了生活四處奔波的中華兒女,不論身在何方,也不論處境如何,在春節來臨之前一般都會收拾好行囊回家過年。全家人歡聚一堂,圍坐一起吃一頓年夜飯,人間的幸福莫過于此。
年夜飯是代表著春節團圓的象征符號。中國農歷歲末的最后一個晚上稱為大年夜、除夕,在年三十夜所吃的晚飯,稱作“年夜飯”“團圓飯”,除夕吃“年夜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它象征著幸福與團圓。在我國,吃年夜飯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南朝梁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歲暮家家具肴蔌,謂宿歲儲,以入新年也,相聚酣歌,請為送歲。”[3]記述的便是歲末晚上,家家戶戶準備豐盛菜肴,相聚一堂吃年夜飯共迎新年的幸福場景。“年夜飯”,又稱“合家歡”,它的稱謂正式出現在清代,據清人顧祿《清嘉錄》記載:“除夜,家庭舉宴,長幼咸集,多作吉利語,名年夜飯,俗呼合家歡。”[8]“年夜飯”是每年最后一天的晚餐,是一年中最豐盛、最隆重的一頓飯。在年三十夜晚,家家戶戶總會擺一桌豐盛的美味佳肴。
在開席之前,人們首先會祭祀先祖,待祭祀完成后才開始動筷吃飯。事實上,在大年三十祭祖是極為常見的傳統習俗。祭祖儀式之所以選擇在年夜飯之前,一方面表現出對祖先的尊敬,另一方面也象征著家人與已故祖先的團聚。年夜飯代表著團圓幸福,是一年中最為隆重的一頓飯。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各式各樣的菜肴總會擺滿一大桌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坐一起,共同享受這豐盛的美味佳肴。團圓是年夜飯最重要的主題,若有家人因忙碌而不能回家,在吃年夜飯時家人就會為他留下一空座并擺好碗筷,以象征家人全部到齊,舉家歡聚之意。
不僅如此,就連年夜飯的飯菜也頗為講究,要盡量營造出一派吉祥喜慶、團圓和美的氛圍。如荸薺是老北京人年夜飯中必不可少的食物,“荸薺”諧音為“必齊”,意思是在這歡聚團圓的美好時刻家人一個都不能少,全要到齊。另外,在年夜飯當中,因魚與“余”諧音,魚也是過年時節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征著生活富足、年年有余。
我國北方自古有大年夜吃餃子的習俗,因為餃子諧音“交子”,人們認為大年三十是舊年與新年相交的時刻,餃子也一般在除夕夜與新年交替之際食用,取“更歲交子”之意。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就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有喜慶吉祥和幸福團圓之美好寓意。正如歌曲《國家》中所唱:“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世界的國,在天地的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家是國家的細胞,家的團圓和美、幸福安康是國家繁榮昌盛的代表。春節時家家戶戶的年夜飯,以家庭為單位的相聚一堂,構成了一幅物阜民康、國泰民安的生活畫卷。
三、春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盡管我國民族眾多,過年習俗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不論是哪個民族,具有如何不同的風土民情,但在道德情感、民族聯歡與自信心方面卻體現出頗為一致的文化審美與情感價值,凸顯出極為鮮明的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共同的道德情感。從文化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文化是人的文化,是人有意識的思想、行為活動的結晶。文化心理學格外注重文化與人之心理的互動關系,突出了人在文化構建中的主導地位。
春節體現著中華民族在文化心理上的共同的道德情感與一致的價值取向,這些道德情感與價值取向在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結構,集中地體現了各民族共同的情感態度與一致的文化情趣。春節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在傳承和延續民族傳統文化方面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春節借助特定的符號形式展現著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表現出民族特定的道德認知與情感追求。
春節位于年末歲首,是一年中最為喜慶、最為隆重的節日,春節符號形式多樣、意蘊豐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變遷中,緊隨社會發展步伐而不斷推進演變,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既繼承傳統的先進文化又摒棄落后文化,具有推陳出新、融會貫通之特點,體現出濃郁的家國情懷。盡管,我國民族眾多,各個民族文化各有不同,習俗亦千差萬別,但其中濃得化不開的家國情懷卻是始終不變的主線。比如春節祭祖儀式是不忘祖宗,熱愛家族的體現,是我國漢族人民過年時舉行的必不可少的活動。
事實上,不僅是漢族,很多少數民族在春節期間都會祭祀祖先:如錫伯族會于農歷除夜舉行祭祀祖神“喜利媽媽”(譯作“子孫媽媽”)之儀式,人們擺好供品虔誠叩拜,祈求祖神庇佑家族平安、興旺不衰。除夕祭祖是白族那馬人一年中最為隆重的活動,祭祀儀式一般由家族輩分最高的老者主持,以誦讀各家祖先名字的方式請祖先回家過年團聚。之后,各家還會到祖先的墳前擺上祭品祭祀,行磕頭之禮并邀請祖先回家過年。滿族人在除夕也有祭祖的習俗,他們通常會在西墻上擺放供品祭祀祖先,因此他們有不坐西面炕之禁忌。
雖然,因地域文化習俗等的不同,各個民族在迎接新年時所舉行的活動儀式亦存在差異,但在注重祭祀先祖,不忘先祖恩德方面卻是一致的,這是文化共同體意識的體現,它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尊崇祖先,家族觀念根深蒂固的民族,注重孝道與血緣親情是各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
其次,民族大聯歡意識。春節以娛樂喜慶為主題,是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度過的美好節日。我國的少數民族,如高山族、滿族、達斡爾族、納西族、蒙古族、侗族、藏族、苗族等都無一例外地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迎接并慶祝春節。在節日的氛圍中釋放一年的壓力,在普天同慶、舉國聯歡中增強團結意識與愛國情懷。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日益繁榮昌盛,人民生活富足安康,娛樂喜慶逐漸成為春節主要的文化內涵,民族大聯歡成為春節重要的主題之一。
漢族人過年注重喜慶娛樂,紅紅的對聯、高掛的燈籠等,代表著年的吉祥如意,春節就在張燈結彩、歡天喜地中愉快地度過。春節是每一位中國人化不開的情節,在這美好神圣的時刻,各族人民都會團結一心,共同歡度這新春佳節,體現出濃郁的民族大聯歡思想。如土家族要過兩個年,每年的臘月二十九和三十都是過年日(如是小月,就二十八、二十九為過年日)。
在除夕之夜,土家族有守歲的習俗,全家歡聚一堂,徹夜不眠以迎接新年的到來。景頗族在過春節時會聚在一起飲酒歡宴,載歌載舞以慶祝新年。該族在新春佳節有射擊香包的習俗,誰先用弓箭把吊在竹竿上的荷包打落,勝利就屬于誰,而且還會得到一定的獎勵。荷包里面通常會裝上硬幣、谷子、珍珠,具有五谷豐登、財源滾滾、吉祥幸福之美好寓意。
四、結語
春節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享有的節日,它所體現出的共同的道德情感、民族大聯歡意識、強烈的民族向心力集中展現了各民族一致的文化心理和審美認知,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春節符號是一種有意味的象征符號,也是一種體現民族氣概與靈魂的精神符號。春節符號作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文化最具典型意義的文化符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代表,表達出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鑄錦繡華章的美好祈愿。
總之,春節符號承載著每一位炎黃子孫的民族情感與民族精神,是維系國家統一與各民族團結的重要精神紐帶,弘揚春節文化,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止一次地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同志指出:“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列寧曾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應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保護并大力弘揚春節文化,以充分發揮春節符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漢)王充.論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17.
〔2〕(晉)干寶.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9.247-248.
〔3〕(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4〕(宋)王安石.王荊文公詩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037.
〔5〕(元)龍輔,(清)陳尚古.簪云樓雜說[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59.
作者:劉愛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