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7月29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提要:甘肅省地貌類型多樣,地質構造復雜,地質遺跡資源豐富。文中按照《地質遺跡調查規范(DZ/T0303-2017)》的分類標準體系及最新調查統計成果,依據地質地貌成因、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等因素把甘肅省地質遺跡資源初步劃分為基礎地質、地貌景觀和地質災害3大類、9類和20亞類,研究分析了甘肅省地質遺跡分布規律;提出了甘肅省地質遺跡區域發展方向,并對甘肅省地質公園建設最新進展進行了梳理和介紹;同時對甘肅省地質文化村的建設現狀和建設前景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甘肅省建設地質文化村的規劃思路,按照“地質為基礎,文化為核心,生態為綱領,融合為要點,惠民為宗旨”的五大基本定位,進行“地質+生態旅游”、“地質+生態農業”、“地質+自然教育”、“地質+生態康養”、“地質+創新創意”、“地質+綜合服務”的六種模式布局,實施五步走戰略,從而為促進地質工作與鄉村振興融合及甘肅省地質旅游開發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質遺跡;地質公園;地質文化村;甘肅省
地質遺跡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時代,由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并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1]。甘肅省地域遼闊,境內廣泛分布著類型多樣且獨具特色的地質遺跡資源,記載著過去、現在,預示著未來,是野外地質考察、生態旅游、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2-5]。
文物論文范例:談群眾和業余文物保護員對遺址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前人對甘肅省地質遺跡的類型進行過多種方案的劃分,孟易辰等(2004)將甘肅省地質遺跡資源分為8類,32亞類[6];丁書宏等(2008)根據地質資源開發利用的可能方式將甘肅省旅游地質資源劃分為3大類,13亞類[7];曾克峰等(2016)根據《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方案》的分類標準,把甘肅省地質遺跡分為6個大類,20個亞類[4]。上述分類方法在不同歷史時期對甘肅省地質遺跡保護、地質公園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分類過粗和分類體系不統一等問題,已不適應甘肅省目前地質遺跡保護整體規劃和具體地質公園建設的發展需求。
文中將根據《地質遺跡調查規范(DZ/T0303-2017)》[8]的分類標準和體系,結合本次調查統計成果對甘肅省地質遺跡類型進行重新劃分,分析甘肅省地質遺跡區域發展方向,并對甘肅省地質公園建設最新進展進行梳理和介紹。建立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和地質公園固然是地質遺跡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最好方式,但甘肅省絕大部分地質遺跡資源級別較低,不符合申報地質公園的資格[9]。而“地質文化村”的提出,使傳統上需要圈閉保護的地質遺跡資源以開放的形成回饋大眾并得以保護,從而形成特色地質文化村品牌效應,帶動當地旅游產業及經濟發展。
1甘肅省地質遺跡資源特點
1.1甘肅省地質遺跡類型
甘肅省地域遼闊,區內復雜的地質構造環境,造就了獨特而豐富的地質遺跡,基本涵蓋了地質遺跡的主要類型,尤其以地貌景觀類地質遺跡最為突出[10]。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2015)根據甘肅省地質遺跡分布狀況和規律,將甘肅地質遺跡分為西秦嶺侵蝕構造山地地質遺跡區、隴中黃土高原地質遺跡區、阿爾金山-祁連山侵蝕構造山地地質遺跡區、河西走廊沉降堆積平原地質遺跡區和北山構造剝蝕山地地質遺跡區[11]。
經本次調查統計,甘肅省境內共有重要地質遺跡點228處,按照《地質遺跡調查規范(DZ/T0303-2017)》的分類標準和體系,依據地質地貌成因、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等因素把甘肅省地質遺跡資源初步劃分為基礎地質、地貌景觀和地質災害3大類。地質剖面、重要化石產地、重要巖礦石產地、巖土體地貌、水體地貌、冰川地貌、構造地貌、地震遺跡、地質災害遺跡9類和20亞類。其中基礎地質大類103處、地貌景觀大類110處、地質災害大類15處,分別占重要地質遺跡點總數的45.2%、48.2%、6.6%。
1.2甘肅省地質遺跡特征
1.2.1巖土體地貌類地質遺跡
(1)巖溶地貌類地質遺跡。巖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甘肅省巖溶地貌類地質遺跡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甘南、隴南地區,在碳酸鹽巖地層中分布廣泛,多形成高山、峽谷和臺地[4],包括地表溶峰地貌景觀和地下溶洞景觀。典型巖溶地貌有貴清山-遮陽山地質公園溶峰地貌、蘭州市連城吐魯溝省級地質公園巖溶地貌、迭部扎尕那省級地質公園巖溶地貌等。最美的溶洞景觀首推武都萬象洞,洞口標高1100m,高出白龍江江面約120m,全洞至今已探明總長度約5km,共有5個洞室,乳石遍布,高低錯落,琳瑯多姿,具極高的觀賞與科研價值。
(2)碎屑巖地貌類地質遺跡。碎屑巖地貌主要包括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及砂巖峰林地貌等。甘肅省丹霞地貌發育在白堊紀以來的紫紅色砂巖、砂礫巖地層中。丹霞地貌分布較多,共有112處,在全國位列第二[12]。
分布范圍西起河西肅南祁豐鄉,東至合水太白鄉。西北為干旱-半干旱區,東南為濕潤、半濕潤區,包含多樣丹霞地貌類型,極具特色。典型丹霞地貌有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冰溝丹霞地貌[13]、平涼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地貌、炳靈寺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地貌、臨潭冶力關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地貌、天水麥積山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地貌等。甘肅省的雅丹地貌景觀多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區,目前已開發的有敦煌雅丹世界地質公園、瓜州布隆吉雅丹地貌。甘肅敦煌雅丹世界地質公園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全球規模最大、最具觀賞價值的雅丹地貌群落,以“魔鬼城”著稱國內外。
1.2.2水體地貌類地質遺跡甘肅省的水體地貌類地質遺跡主要有濕地景觀、湖泊景觀、泉類景觀和河流地貌景觀四類。濕地-沼澤主要分布于甘南草原、祁連山區及河西走廊平原中部,在隴南山地、隴中島狀山地及大小河谷零星發育,典型代表為碌曲尕海濕地、瑪曲喬柯濕地。湖泊景觀有群山環繞的文縣天池、水草茂盛的尕海、高峽平湖的劉家峽水庫等;泉類景觀最著名的為敦煌鳴沙山月牙泉,以其獨特的“沙泉共生”景觀聞名于世,溫泉有武山溫泉、涇川溫泉、通渭溫泉、清水溫泉;主要瀑布有甘肅南谷瀑布;河流景觀帶在甘肅省首推舉世聞名的九曲黃河第一曲-甘南瑪曲黃河首曲,其次為河西走廊內陸河之黑河下游的酒泉金塔黑河河谷胡楊林景觀。
1.2.3冰川地貌類地質遺跡
冰川地貌包括現代冰川地貌景觀和古冰川遺跡。甘肅境內在雪線以上的常年積雪區有冰川2302條,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南沿的祁連山和阿爾金山東段[4]。現代冰川以七一冰川和肅北老虎溝冰川(夢柯冰川)最為典型,七一冰川屬冰斗-山谷冰川,是我國典型的大陸性冰川,也是亞洲離城市最近的冰川之一,大部地區海拔在3500-5000m之間,最高5566m,總面積2.78km2。夢柯冰川則是祁連山最大山谷冰川,各種冰川地貌均發育較好,其中老虎溝12號冰川是一條山谷冰川,長10.1km,面積21.91km2,海拔4000-5400m,高差約1200m,具備大陸性冰川的典型特征,是中國冰川的代表。古冰川遺跡主要有迭部扎尕那地質公園冰川遺跡,積石山縣石海冰川遺跡、天祝馬牙雪山峽谷地質公園冰川遺跡。
1.2.4重要化石產地類地質遺跡筆者根據甘肅省重要化石產地的地理分布及古生物專家分區,將甘肅省重要化石產地分為5個片區:甘肅北山、酒泉盆地、蘭州盆地、臨夏盆地、隴東盆地(表2)。甘肅省以古生物類遺跡為主的地質公園有:和政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玉門硅化木省級地質公園、酒泉公婆泉恐龍省級地質公園。
1.2.5環境地質類地質遺跡甘肅環境地質類地質遺跡主要包括地震遺跡和地質災害遺跡兩類,地震遺跡主要分布在天水-蘭州-河西走廊帶和武都-天水帶,分布數百個地震形成的黃土滑坡,較典型的為蘭州皋蘭山地震滑坡群;地質災害遺跡主要有泥石流遺跡、滑坡遺跡和地質工程景觀三亞類,泥石流遺跡主要分布在甘南、隴南山地,其中以舟曲三眼峪泥石流遺址、武都北峪河泥石流、武都甘家溝泥石流最具代表性[4]。地質工程景觀較為典型的是武都甘家溝和文縣關家溝。甘肅省以環境地質類地質遺跡為主的地質公園主要有臨潭冶力關國家地質公園、文縣天池省級地質公園,其主要地質遺跡分別為滑坡堰塞湖(冶海)、地震堰塞湖(天池)[7]。
1.2.6其他地質遺跡甘肅省除上述巖土體地貌、水體景觀、冰川地貌、重要化石產地、環境地質類地質遺跡外,還有地質剖面、重要巖礦石產地地質遺跡景觀。甘肅省典型黃土剖面:蘭州西津村黃土剖面、靖遠曹峴黃土剖面。典型基巖地層剖面有肅南大岔蛇綠巖剖面、西秦嶺臨潭-岷縣三疊紀滑塌混雜堆積剖面、靖遠縣磁窯大水溝石炭系剖面、蘭州市五泉山下更新統礫巖剖面,其中肅南大岔蛇綠巖剖面是中國最早發現并報道蛇綠巖的地方[19]。典型的礦床與采礦遺跡有金昌金川銅鎳礦床、白銀露天礦等采礦遺跡。
1.3甘肅省地質遺跡分布規律
綜合研究發現,甘肅省地質遺跡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分區特征,地質遺跡類型分布受氣候影響很大,與氣候帶分區存在一定相關性;地質遺跡集中發育于幾種特殊的地層中,且存在一定構造分區特征。
(1)地質遺跡存在明顯的氣候分帶特征。巖溶景觀集中發育于甘肅省南部的隴南南部河谷北亞熱濕潤區、隴南北部溫帶濕潤區和甘南高寒濕潤區這三個氣候區;風成景觀集中分布在河西一帶的暖溫帶冷溫帶干旱區和干旱區;黃土地貌景觀集中分布在隴中南部冷溫帶半濕潤區和隴中北部冷溫帶半干旱區;冰川地貌集中發育于甘南高寒濕潤區和祁連山高寒半干旱區。
(2)地質遺跡分布與地層的關系。古生物遺跡主要分布于白堊系-第四系,并且以臨夏盆地白堊系、第三系、第四系上更新統最為集中。巖溶地貌多形成于石炭紀-三疊紀的中厚層灰巖、大理巖等碳酸鹽巖;丹霞地貌主要發育在白堊紀-第三紀內陸河湖相沉積的泥巖、砂巖、砂礫巖地層中;雅丹地貌主要發育在第四紀河湖相沉積的砂泥質沉積物中;黃土地貌發育地層為第四紀風積黃土層;砂巖峰林地貌發育地層為砂巖或砂礫巖;土石林地貌發育地層為早更新世形成的沖洪積砂礫巖;風積地貌為第四系全新統風積物堆積的產物;濕地-沼澤多分布于第四系沖洪積平原細土地帶;地質災害遺跡中,泥石流遺跡區松散的第四系堆積層較發育[4]。
(3)地質遺跡存在一定構造分區特征。地質遺跡的形成是構造運動的結果,是構造通過控制地層展布、地質演化來實現的。如峰林地貌、峽谷地貌、部分水體景觀等地質遺跡多分布在構造運動強烈的地區,最為典型的為隴南地區廣泛分布的峽谷地貌、峰林地貌、天池等景觀。溫泉的發育主要與斷裂及巖漿侵入相關,規律性很強[11]。另外,河流景觀也受地質構造的控制。
2甘肅地質遺跡區域發展方向
地質遺跡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且不可再生,必須嚴格加以保護,建立地質公園和地質遺跡保護區則是保護地質遺跡最有效的途徑[20]。但是由于全省絕大部分地質遺跡資源級別較低,不符合申報地質公園的資格。對于這類地質遺跡資源既不能置之不理,又不能以建立地質遺跡保護區或地質公園進行開發利用,成為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9]。
而地質文化村的提出,對解決這一問題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地質文化村使傳統上需要圈閉保護的地質遺跡資源以開放的形成回饋大眾,一方面使地質遺跡資源得以有效保護,另一方面可以使當地村民充分參與,成為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者。同時,可以使地質遺跡資源與當地特色、地方文化深度融合。通過地質文化村的建設,使高冷的地學知識在普通大眾中得以傳播,使每個村民都成為地質文化的愛好者和傳播者,地質科普的“解說員”,從而形成特色地質文化村品牌效應,帶動當地旅游產業及經濟發展。
3甘肅地質公園資源稟賦
甘肅省地質公園的建設起步較早,國家地質公園數量上保持在全國中上游地位[10]。截止目前建有國家級地質公園12個,其中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和張掖國家地質公園已被評為世界級地質公園。同時,甘肅省的省級地質公園有序開展,共建設22個省級公園。甘肅省地層系列較為完整,各時代地層均較發育,具有多種類型的沉積建造、復雜的沉積型相和豐富的古生物群化石。甘肅省地質公園地質遺跡類型以地貌景觀和古生物遺跡為主,而以水體景觀類、環境地質災害類遺跡為主的國家地質公園則較為缺乏。
4甘肅地質文化村建設探討
地質文化村建設是實現地質遺跡保護,推進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和探索;是實現鄉村振興,穩固脫貧攻堅成效的重要舉措;是傳承特色文化,“記得住鄉愁”的迫切需要;是建立中小學研學旅行基地,提高全民族科學素質的的重要途徑。是推進地質工作轉型升級的重大措施[21]。
4.1甘肅省地質文化村建設現狀
甘肅省地質文化村建設目前處于起步階段。2019年9月,甘肅啟動首批地質文化村規劃建設工作,確定東鄉縣河沿村、渭源縣元古堆村為甘肅省首批建設的地質文化村,自此拉開了甘肅省建設地質文化村的序幕。但是類似的由市場資本主導的地質生態文化體驗村早已開始建設,最為典型的首推定西市漳縣九居谷地質文化村,該村以獨特的丹霞地貌聞名于世,是一處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的地質遺跡景觀區。當地政府引入市場資本,依托獨特的地貌景觀,發展鄉村旅游,取得了巨大成功,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4.2甘肅省地質文化村建設前景
甘肅省地質文化村建設具有較好的基礎,一是甘肅地質遺跡資源較為豐富,為地質文化村建設提供了資源基礎。二是全省范圍內已建成的多處世界、國家、省級地質公園為地質文化村建設提供了借鑒經驗。三是全省已開展了地質旅游資源普查工作,地質文化村建設具有良好的社會氛圍。四是全省地質遺跡調查與各級地質公園建設儲備了一批地質遺跡調查、評價、保護、規劃設計以及管理等方面人才和工作團隊。
因此,甘肅省地質文化村建設前景較好,通過地質文化村建設可進一步推進地質工作轉型升級,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從而為落實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鄉村、促進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4.3甘肅省地質文化村規劃思路如何進行甘肅省地質文化村建設,通過借鑒其他省份成功案例及先進經驗,結合甘肅省地質遺跡資源分布情況,筆者提出了甘肅省建設地質文化村的規劃思路,按照五大基本定位,進行六種模式布局,實施五步走戰略,從而促進未來甘肅省地質文化村的健康持續發展。
(1)首先按照“地質為基礎,文化為核心,生態為綱領,融合為要點,惠民為宗旨”的基本定位對地質文化村進行高標準定位,根據甘肅省地質遺跡地域性分異特征,因地制宜,將不同類型的地質遺跡資源與村鎮歷史融合、與民族特色融合、與村民生活融合、與鄉土文化融合,打造獨具特色、宜居宜業的地質文化村鎮。
(2)根據甘肅省地質文化村的地質遺跡資源稟賦、村建設發展水平,依托特定產業,突出特色,打造專業化功能地質文化村。在具有豐富旅游資源及地質遺跡點的村鎮以“地質+生態旅游”的模式,發展休閑旅游為主題的村鎮,如臨澤縣七彩鎮、漳縣九居谷村等;在具有生態農業產業及地質遺跡點的村鎮以“地質+生態農業”的模式,發展特色農業為主題的村鎮,如玉門市花海鎮、山丹縣樂鎮山羊堡村等。
在具有紅色文化及教育、研學等場所及地質遺跡點的村鎮以“地質+自然教育”的模式,發展自然教育為主題的村鎮,如會寧縣會師鎮、玉門市老君廟鎮等;在具有森林、溫泉、地熱等特色資源及地質遺跡點的村鎮以“地質+生態康養”的模式,發展生態康養產業的村鎮,如清水縣白沙鄉溫泉村等;在具有寶玉石、觀賞石、地質勘探特色及地質遺跡點的村鎮,綜合民族鄉土文化等其他資源,以“地質+創新創意”的模式,推進地質特色產業創新發展的村(鎮),如肅北縣馬鬃山鎮;在具有多種特色地質資源,形成研學、旅游等多元化綜 合服務產業及及地質遺跡點的村鎮以“地質+綜合服務”的模式,形成研學、旅游等多元化綜合服務產業的村(鎮),如景泰縣喜泉鎮大水村、康縣陽壩鎮珍愛茶山村等。
(3)甘肅省地質文化村建設實施的第一步應遵循因地制宜、突出創意,傳遞村與地質結合的地質理念,進行合理布局;第二步應進行全省地質文化村的頂層設計,精準定位,配套現代化設備,改善景觀環境;第三步應政府主導,享受綜合性政策套餐紅利支持,進行長效管理;第四步應以市場為導向,多方參與,創新驅動,推動產業聚集;第五步應擴大宣傳,弘揚地方文化,體現特色情懷。
5結語
(1)經調查統計,甘肅省境內共有重要地質遺跡點228處,其中基礎地質大類103處、地貌景觀大類110處、地質災害大類15處。依據地質地貌成因、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等因素把甘肅省地質遺跡資源初步劃分為基礎地質、地貌景觀和地質災害3大類。地質剖面、重要化石產地、重要巖礦石產地、巖土體地貌、水體地貌、冰川地貌、構造地貌、地震遺跡、地質災害遺跡9類和20亞類。綜合研究發現,甘肅省地質遺跡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分區特征,地質遺跡類型分布受氣候影響很大,與氣候帶分區存在一定相關性;地質遺跡集中發育于幾種特殊的地層中,且存在一定構造分區特征。
(2)甘肅省地質公園的建設起步較早,國家地質公園數量上保持在全國中上游地位。甘肅省地質公園地質遺跡類型以地貌景觀和古生物遺跡為主,而以水體景觀類、環境地質災害類遺跡為主的國家地質公園則較為缺乏。
(3)甘肅省地質文化村建設目前處于起步階段,但甘肅省地質遺跡資源豐富,地質文化村建設前景較好。根據甘肅省地質遺跡資源分布情況,筆者提出了甘肅省建設地質文化村的規劃思路,按照“地質為基礎,文化為核心,生態為綱領,融合為要點,惠民為宗旨”的五大基本定位,進行“地質+生態旅游”、“地質+生態農業”、“地質+自然教育”、“地質+生態康養”、“地質+創新創意”、“地質+綜合服務”的六種模式布局,實施五步走戰略,從而為促進地質工作與鄉村振興融合及甘肅省地質旅游開發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董穎,曹曉娟,郭湘艷.中國地質遺跡資源保護[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0,21(2):114-117.
[2]趙汀,趙遜.地質遺跡分類學及其應用[J].地球學報,2009,30(3):309-324.
[3]張永軍.甘肅省地質遺跡成因探討[J].甘肅科技,2010,26(13):46-49.
[4]曾克峰,吳宏,劉超.甘肅省地質遺跡資源評價及地質公園建設研究[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6.
[5]陳安澤.論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的創立及發展,兼論中國地質遺跡資源-為慶祝中國地質科學院建院60周年而作[J].地球學報,2016,37(5):535-561.
作者:趙吉昌1,黃萬堂2,李省曄1,劉永彪1